文字排外運動是指新聞出版總署下發通知,要求進一步規範出版物文字。通知要求,在漢語出版物中,禁止出現隨意夾帶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外國語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義不清的詞語;禁止任意增減外文字母、顛倒詞序等違反語言規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字排外運動
- 發起方:新聞出版總署
發起者,目的,存在問題,爭議,評論,
發起者
廣電總局曾要求央視等媒體儘量禁止英語縮略詞,轉而使用中文全稱。接著新聞出版總署也出台類似“禁縮令”,要求在漢語出版物中,禁止出現隨意夾帶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外國語言文字。這兩則通知背後的行政理念都差不多,就是遏制漢語使用亂象,進一步規範日常生活和出版物中的語言文字。
目的
為什麼要出台諸如此類的規定?有關部門認為,因為這些出現著的現象“嚴重損害了漢語言文字的規範性和純潔性”。版署下發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指出,在漢語言中隨意夾帶英語、直接使用英語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問題,嚴重損害了漢語言文字的規範性和純潔性,破壞了和諧健康的語言文化環境,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存在問題
照此說來,這場文字清潔運動實在太有必要了,簡直關係到漢語言文字的生死存亡。 文字需要適當規範,否則會令人無所適從,這個道理沒什麼好說的。
問題是,語言文字就像一條流淌的河流,在歷史的河道里奔流不息,她是生動活潑的、並非一成不變的事物。這意味著,任何語言規範均應尊重其客觀規律,而不能隨意築壩攔截,人為干涉河流的方向。嚴格地說,所謂語法大多是對語言文字用法的事後提煉和總結,而非事前介入,先規範後使用。在語言文字使用上,約定俗稱的力量可能遠比法規檔案來得有效。
特別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各地區的語言文字處於頻繁交流、互相影響的狀態,這也使得一國之語言文字很難再像以往那樣保持所謂的純潔性——這個東西也許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例如,發生於上世紀初期的白話文運動,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場大規模的語言文字再造運動。有學者研究發現,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至少七成是從日本等國家輸入的。像組織、紀律、經濟、商業、幹部這些名詞,在古漢語中要么找不到,要么根本和今天的意思截然不同。
語言文字並非可以隨意揉捏的麵團,行政之手又怎能輕易地改變她的容貌?漢語出版物出現夾帶外文單詞和字母縮寫,這看似隨意其實並不隨意。中外文混用現象,說到底是語言文化頻繁交流的必然結果。中國文化要和世界接軌,在語言文字中出現大量外來詞,實乃無可避免的一個客觀事實。就像上文提到的ISBN,你寫成“國際標準書號”不僅人家看不懂,而且這也不利於將中國圖書納入國際標準之中。
這場發生於漢語言文字的“排外運動”,從根本上可以看作“大國崛起”思維在文化領域的具體表現。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近年來打造文化大國、對外輸出價值觀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可即便這是許多國人的一種真情流露,眼下這場自上而下的文字清潔運動也和提升文化實力無關,而更像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換句話說,這和前段時間出版的那本《中國不高興》一樣,更多出自於沒頭腦的情緒宣洩。從這個角度講,將民間的盲目樂觀情緒提升到行政層面,無疑是一種不理性的政府行為。
總之,從漢語言文字自身發展規律和客觀情況來看,相關“禁縮令”不僅難以實現政策目的,而且最終也難以體現漢語文化的真正崛起。反倒是,這種藉助一紙通知就想改變既定事實的行政行為,看上去不無隨意性,從側面反映了政府部門行政能力的缺失。
爭議
新聞出版總署下發檔案,要求“進一步規範出版物文字使用”,其核心內容是要求“期刊、圖書、音像製品和電子書、網際網路等各類出版物禁止出現隨意夾帶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外國語言文字”,外界對此褒貶不一。因為“隨意夾帶”這樣的一個判斷標準,本身就比較“隨意”。這樣一來,行政處罰的隨意性也就很大。因為使用者其實很難判斷“雷區”是什麼。
評論
約定速成的力量可能比法規檔案更有效
不讓用NBA,先得把CCTV給改過來
別忘記把漢字放入國際化大背景
規範語言文字按理說是一件好事。秦朝統一六國文字,為漢代以後的大一統奠定了文化基礎。“書同文車同軌”其實是一項使用標準,便於不同地域的人們進行交流。經過兩千年來的演化,漢字已經是一套相對固定的文字系統。隨著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演變,漢字也面臨著“增加庫容”的任務。
文字需要適當規範,否則會令人無所適從,這個道理沒什麼好說的。問題是,語言文字就像一條流淌的河流,在歷史的河道里奔流不息,她是生動活潑的、並非一成不變的事物。這意味著,任何語言規範均應尊重其客觀規律,而不能隨意築壩攔截,人為干涉河流的方向。嚴格地說,所謂語法大多是對語言文字用法的事後提煉和總結,而非事前介入,先規範後使用。在語言文字使用上,約定俗稱的力量可能遠比法規檔案來得有效。
兼容並包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漢語有一套強大的語法
新聞出版署認為,隨意夾帶英文字母縮寫或者外國文字,“嚴重損害了漢語言文字的規範性和純潔性,破壞了和諧健康的語言文化環境,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如果從規範性來說,漢語書面語有其相對嚴格的表述和書寫規範,對句子的約束力極強。即便是英文單詞用在漢語句子中,如果不遵守漢語語法,讀起來當然不會通順。只要弄清楚這個單詞的性質,是名詞還是動詞,是介詞還是連詞,相信有起碼文化水平的人,都不至弄錯。
有時候英文表達更直接、更傳神
至於英文縮寫和英語單詞與漢語混合使用,則有利有弊。利者,增加了漢語的包容性和表意能力,比如廣播電視裡經常會提到“GDP”,甚至不做漢語解釋,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什麼,還有“CPI”、“NASA”等。某種意義上,這種簡化更準確。比如“NASA”,翻譯為“美國國家宇航局”或者“美國國家航天局”都可以,但這是中國人的叫法,使用這個縮寫,無疑是更準確的。我們也知道,許多英語文學作品中,也經常出現法語或者拉丁語,但是他們不認為這是不規範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在文章、文字中使用什麼辭彙,是作者的一種創作自由。至於是否為讀者、觀眾所認可,那是另一回事,至少作者沒有把版署當作是讀者。而且在電子化時代,英語所占的優勢不言自明,網站域名都是英文,並且無法給域名做漢語翻譯。軟體、電子產品等,也無法準確翻譯。比如iPad這個單詞或者“google talk”,並沒有準確的漢譯。一來是無此必要,二來是使用者早已接受。
漢語是包容性很強的語言
從純潔性上來說,漢語本身早已失去了其純潔性。要說純潔,除非上溯到兩漢時代,恐怕才可稱純潔。漢字在其不斷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強了包容性,許多少數民族的詞語,融合到漢語中以後,不僅沒有破壞漢語本身的純潔性,反而增加了漢語的表達能力。比如我們都知道“胡同”是一個蒙古辭彙,還有本書叫《北京胡同志》。我們常用的“政府”、“幹部”、“主義”、“共產”等辭彙,其實都是日文辭彙,因為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被接受與認可,遂成為中文辭彙並固定下來。類似這樣的辭彙手拈來。
和諧健康:和內容有關,和形式無關
行政之手不要隨意揉捏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並非可以隨意揉捏的麵團,行政之手又怎能輕易地改變她的容貌?漢語出版物出現夾帶外文單詞和字母縮寫,這看似隨意其實並不隨意。中外文混用現象,說到底是語言文化頻繁交流的必然結果。中國文化要和世界接軌,在語言文字中出現大量外來詞,實乃無可避免的一個客觀事實。就像上文提到的ISBN,你寫成 “國際標準書號”不僅人家看不懂,而且這也不利於將中國圖書納入國際標準之中。
排外更像是沒頭腦的情緒宣洩
這場發生於漢語言文字的“排外運動”,從根本上可以看作“大國崛起”思維在文化領域的具體表現。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近年來打造文化大國、對外輸出價值觀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可即便這是許多國人的一種真情流露,眼下這場自上而下的文字清潔運動也和提升文化實力無關,而更像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換句話說,這和前段時間出版的那本《中國不高興》一樣,更多出自於沒頭腦的情緒宣洩。從這個角度講,將民間的盲目樂觀情緒提升到行政層面,無疑是一種不理性的政府行為。
用更開闊的胸懷來看待文字
從漢語言文字自身發展規律和客觀情況來看,相關“禁縮令”不僅難以實現政策目的,而且最終也難以體現漢語文化的真正崛起。反倒是這種藉助一紙通知就想改變既定事實的行政行為,看上去不無隨意性,從側面反映了政府部門行政能力的缺失。作為一種不斷發展的語言文字,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跟“和諧健康”之類的口號並不搭界。和諧健康、不良影響云云,只是針對文字的內容而言,跟形式並無關係。這就好比垃圾有臭味,版署要求大家換個垃圾桶,無疑是緣木求魚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