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套用現代科學技術和中國傳統技術保護文物的科學研究機構。1973年成立,所址北京。前身是古代建築修整所和文物博物館研究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
- 成立時間:1973年
文化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套用現代科學技術和中國傳統技術保護文物的科學研究機構。1973年成立,所址北京。前身是古代建築修整所和文物博物館研究所。
文化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套用現代科學技術和中國傳統技術保護文物的科學研究機構。1973年成立,所址北京。前身是古代建築修整所和文物博物館研究所。機構設定該所設古建築保護研究室、石窟寺保護研究室、博物館藏品和出土文物...
當日,故宮博物院宣布新成立玉文化研究所、文物保護科技研究所、古書畫鑑藏研究所、建築與規劃研究所、智慧財產權研究所。故宮研究院以“學術故宮”為宗旨,自2013年10月成立以來已經形成一室(研究室)、一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二十一所...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簡稱“文研院”)成立於1935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直屬的文化遺產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坐落於北京市。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是新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主辦並管理的文物保護專業機構,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文...
1985年1月至1989年9月任文化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該所當時承擔著全國重要古建築、石窟寺的修繕工程設計,施工指導和全國古建築保護專業人員培訓,館藏及出土文物的保護研究等工作。在任期間,主持籌建了研究所新大樓...
1976年4月,更名為《革命文物》雜誌。1981年,定名《文物天地》,雙月刊,由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編輯。1990年8月,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與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合併為中國文物研究所,《文物天地》 由中國文物研究所編輯出版。2002年1月...
張然(1983.12—),男,北京人,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史專業碩士畢業,中國國家博物館文保院文物與科技研究所所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金屬文物、近現代科技文物保護工作,主持完成大鐘寺銅、鐵鐘保護修復項目,主持館藏13件...
創建了文物保護科學基礎研究中心,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古殘留物分析實驗室、文物保護實驗室、文物修復實驗室、儀器分析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創辦了中國文物保護學術交流網,徽派文化遺產保護基地網站。
2020年,設立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單位概況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於1952年,是全國最早的文物考古研究院所之一,承擔著河南省地下文物的調查、發掘、保護和科學研究等任務。事業編制11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68人。全院設有13個科室:...
主持了多項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的科研課題:《吐爾基山出土遼代金銀器保護綜合研究課題》;《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檔案記錄規範》(國家標準制定課題);《司母戊鼎綜合技術研究》(國家博物館自主課題);《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及展示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第8輯)》是201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輯推薦 《文物科技研究(第8輯)》是一部關於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的學術系列出版物,主要刊登國內外文物保護理論與方法研究、套用技術研究、保護工程...
中心目前的主要職能是:承擔文化遺產科學的基礎研究、專項研究;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套用技術研究並推廣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承擔河南重要文化遺產保護方案編制、維修及展示方案設計;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科學技術的國際合作、學術交流;以及文物保護技術...
他要求該基地要立足陝西、面向全國、著眼世界提高管理和科研水平,充分發揮和利用好陝西的各種優勢,為磚石質領域的文物保護科技進步、文物保護水平提高發揮應有的作用,為促進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全面快速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陝西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