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野的中國古代科技》是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玉德
基本介紹
- ISBN:9787568033701
- 作者:王玉德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 頁數:432
- 定價:68.00
《文化視野的中國古代科技》是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玉德
《文化視野的中國古代科技》是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玉德內容簡介本書是作者在華中師範大學多年承擔科技史與科技文化課的講稿,以中華文明史為視角,從文化史的視角出發,論述了我國古代科技文明的演變、傳承和傳播,以...
《文明的積澱:中國古代科技》是2024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技術史專家孫小淳教授撰寫的中國古代科技通史,分析了中國古代科技思想的特徵,並放在世界發展的大背景中,揭示中國重要發明與創造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深層原因。同時,作者以豐富的歷史事實和明確的邏輯線索,系統地闡述了...
當代東西方科學技術交流中的權益利害與話語爭奪 ——黃禹錫事件的後續發展與定性研究 科學、偽科學與信任問題 試論科學與正確之關係 ——以托勒密與哥白尼學說為例 我國對化學“共振論”的批判 中國科學史研究中的歷史誤讀舉隅 “科學大戰”與正在進行的一場爭論 霍金的意義: 上帝、外星人和世界的真實性 仰望星空 ...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獲得2016年度好書獎。該書於2017年12月獲得科技部“2017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榮譽。該書是“中國古代重大科技發明創造”研究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推選出了“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88項,並將其分為科學發現與創造、技術發明、工程成就三類。2023年5月...
《天工開物:器物中的古代科技》是2014年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勝華。本書從“鬲”帶來的飲食習慣到衡器的產生;從留聲機、錄音機的誕生到咖啡的誘惑;從郵票的發明到中國星座的故事,不論是過往的歲月,還是日新月異的今朝,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的魅力無處不在。《天工開物:器物中的古代...
《中國古代技術文化》,以顛覆性的觀點戳破古代科技神話,以獨到新見回應“李約瑟之問”是偽命題。☆深入淺出,獨到犀利,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融於一體 本書從中國歷史上種種趣事入手,講述關於技術、工程、天文、地理、醫學、文化等相關故實,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愜意消閒中開闊視野,掩卷遐思間發人思考,是...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指悠久古老的文化,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落後的農耕社會基礎上的文化,對於傳統文化,秉承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文化含義 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主要種類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
用漫畫表現中國古代科技,是很有效的一種科普形式。科學美術是科學與藝術之間的橋樑。我為《漫畫中國古代科技》叫好!——中國科技館原館長 王渝生 重新發掘中國古代科技史,從文物、文獻中復原古代科技文明的風貌,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這也是對我們文化的一種傳承。——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史教授 劉二中 用漫畫的...
《中國傳統科技文化研究》是201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曉陽,陳天嘉。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科技文化研究》分為六個部分:進路與方法、傳統生命文化、傳統工藝、傳統與現代、科學觀與意識形態、科學的誤用,從六個不同的層次透視了中國傳統科學文化及其現代意義。追隨科學史家席澤宗先生和黃一農先生的腳步,把傳統...
在此書中盡能體現中華文明對科技智慧的崇尚,正是這些偉大的發現和發明,塑造了輝煌的古代中華文明。讓我們感受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領悟祖先的聰明才智,穿梭千年歷史,感受科技的非凡成就,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向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圖書目錄 中國科學技術 中國古代科技 指南針 火藥 造紙術 印刷術 青銅...
中國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與眾多令世人矚目的古代科技成就,了解這些,既可豐富文化素養,又有“以史為鑑”的重要意義;以國際視野開展中外科技發展、傳播、學派比較研究,同樣是了解與研究科學史的意義之一。《走進殿堂的中國古代科技史(第1卷 英文版)》是其中一冊。圖書目錄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Beginnings Dun ...
追尋科學技術的起源,首先需要明確科學技術到底是什麼,定義不同,其起源就不同。人們在探索科學和技術的本質過程中,形成了多種科學和技術的定義。同對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人類的起源等歷史懸案的探求類似,技術起源可以被認為主要是指作為文化形態的原始技術現象的歷史發生過程。也可以將原始時期的...
《中國古代科學史綱》是1998年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盧嘉錫。內容提要 科學史是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也在於她科學思想的廣博、深厚與縝密。中國的傳統科學,與淵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西方科學,長期以來交光輝映、相互滲透而又各自獨立發展,互不遜色。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以及受社會經濟...
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李翠翠編著的《科學巨星沈括》為“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系列之一,以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科學巨星沈括傳奇的一生。圖書目錄 一、沈括其人 二、《夢溪筆談》三、科技成就 四、歷史評價 ...
《文化中國的十大品性》從大文化視野出發,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宗教、習俗、科技、教育、文學、藝術等十個領域,作了深入淺出的現代性解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貢獻作了生動的描述與評說;對中國古代文化中蘊涵的豐富智慧作了充分肯定與剖析;對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獻、傑出人物、重大事件和發展...
《中國科技史》是1986年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李約瑟先生在研究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時撰寫的一部有權威性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類書籍。期刊介紹 《中國科技史 雜誌》(原《中國科技史料》,季刊)是中國惟一系統匯集中國科技史料的學術性期刊,以中國近現代、尤其是近100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為主,在蒐集、搶救和整理史料的...
從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現狀出發,以形成滿足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重大發展需求、解決行業重大問題的系統解決方案為重點,在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國產專有裝備、標準體系建設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 檔案通知 科技部 文化部 國家文物局關於印發《國家“十三五”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創新規劃》...
第十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的主題是“多視野下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來自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奧地利、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與我國內地和台灣、香港的130位學者躬逢此次盛會。會上交流了100多篇論文,內容涉及中國科學、技術、農學和醫學的多個領域,學者們從歷史、文化、藝術、哲學、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
二、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中的真、善、美 三、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獨特外現 四、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精神境界 第六章 符號文化精神 一、漢字的起源與構成原則 二、漢字的審美書寫與形式美感 三、書法藝術與道、元氣 四、漢字——華夏民族永恆的情感符號 第七章 科技文化精神 一、中國古代科技的獨特貢獻 二、中國古代...
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2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
《教科文行動·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可以挖掘的東西十分廣泛和深厚,從中國傳統科技、文化的豐富內涵,從物質文明積澱的角度看,《天工開物》是一個絕對的富礦。就以古代器物來說,它貫穿了整個歷史長河,僅從器物的材料看就有陶器、青銅器、鐵器、瓷器、漆器、木器等很多方面,細加分析都有令人讚嘆的...
《古代絲綢之路與技術知識傳播》是2018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巍。內容簡介 絲綢之路是古代科技知識傳播的重要空間,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影響下,古代絲綢之路煥發出新的光芒。在我國學界與世界學術界加速融合,諸多域外學術資源和學術觀點能夠為中國學者所用的有利條件下,使從某些案例入手從而探討相關科技知識...
為向世人充分展示宮廷文化內涵,搞好“宮廷原狀或原狀式陳列”,需要更加深入細緻地研究宮廷典章制度及相關殿堂的歷史狀況;利用某些古建築作為文物展示場所,如何從古建築的特點出發,豐富展示手段,提升展示水平,使文物與古建相得益彰;中國傳統的建造修繕技術工藝與材料製作的搶救繼承;不可移動文化遺產的科技保護問題...
長安學是極具包容性的一門學科,在地緣文化的牽引下,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宗教、科技、歷史、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的內容。這種不拘泥於一時一事的綜合研究視野為長安學的闡釋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於不同門類學科所共同蘊涵的精神特質的開掘與融會貫通,可以更為系統深入地揭示盛世文化的...
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的考古研究,是在有關科技部門的密切配合下進行的。所做工作主要有:發掘漢代及其以後時期的冶鐵遺址,並對出土的鐵器作系統的工藝考察,揭示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歷代瓷窯遺址進行廣泛調查和重點發掘,結合工藝考察資料,研究中國瓷器的起源和發展歷史,探討不同窯系的燒制技術和產品特點,...
二、對國學重新進行梳理,吐故納新,重構國學的學術、文化體系。三、對中國近現代國學衰微、西學興起的這一段歷史進行國學和國學研究的反思,連線斷層,為國學的繼承和創新架設橋樑。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人文智慧和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廣博吸收古今中外人文文明和科技文明的精華。五、在國學創新過程中...
不僅像“中華民族”這樣的稱謂始自他的口中,而且像“政治”、“經濟”、“科技”、“組織”、“幹部”等等辭彙,皆始於他的筆下。梁啓超一生著述宏富,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幾乎所有的學術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不乏真知灼見。其著述在1936年版的《飲冰室合集》中,分《飲冰室文集》16冊(45卷)和《...
本書是該著的縮寫本,深入淺出、舉重若輕地勾勒出了中華幾千年來輝煌的科學技術與文明史。最為難得是,在論述中國古代科學文明時,作者經常能夠展現出東西方文明廣闊的歷史背景,而歷史上中國與歐洲之間科學與文化的交流及比較,則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本書內容豐富,視野寬廣,堪稱是中國古代科技與文明通史的經典...
4. 為什麼我們不吃昆蟲?《中華讀書報·科技視野》2003年1月29日 5. 這些最聰明的人在做什麼?《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3年9月5日 6. 飛天――從夢想到現實的歷史,《中華讀書報·科技視野》2003年9月24日 7. 你認識伽利略嗎?《文匯讀書周報·科學文化》2004年2月6日 8. 讓愛因斯坦自己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