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美學——世界文化的審美觀照》是一本2018年05月01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美學——世界文化的審美觀照
- 作者:楊嵐
- 出版時間:2018年5月1日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化美學——世界文化的審美觀照》是一本2018年05月01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嵐。
《文化美學——世界文化的審美觀照》是一本2018年05月01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嵐。1...
到20世紀,法蘭克福學派開始主張建立審美文化學或文化美學,強調以文化的審美價值克服文化商業化所導致的人性異化、藝術墮落,促使人按照美的規律來重建文化,構建審美化、藝術化的世界,使人在對審美文化的觀照中實現精神的升華和對現存現實的超越。義大利葛蘭西進一步主張,創建使人從純經濟因素向道德因素過渡的審美的新...
審美觀照,是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所發生的最為直接的聯繫。觀照是以一種視覺直觀的方式,對於具有表象形式的客體進行意向性的投射,從而生成具有審美價值的意象。觀照不能沒有視覺方式,這也意味著觀照的對象必須是表象化的客體。在這一點上,我是頗為贊同英國美學家鮑桑葵的觀點的,鮑桑葵認為只有表象化的、感性化的...
從一般意義上說,審美學就是美學,是美學的別稱;從特定意義上說,審美學是研究審美主體審美活動規律的學科,是美學的一個套用學科。概念 為什麼說審美學就是美學呢?首先,鮑姆嘉通最初以“埃斯特惕克”(Aesthetica)命名的這門學科,其義為“感性學”、“感覺學”或“審美感覺學”。Aesthetica一詞源於希臘文ais...
“文藝復興”一詞的原意是再生和覺醒,指再生古典文化。這種恢復古代傳統的運動,實際上起到了使西方走出中世紀的作用。這一時期美學的特點,主要是重舉新柏拉圖主義的旗幟,反對托馬斯·阿奎那的新亞里士多德主義。重要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有M.費舍努關於靜觀的理論;G.布魯諾帶有泛神論色彩的“分有神性”思想。在這一...
《美學》是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利希·黑格爾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35年。黑格爾在書中全面聯繫人類藝術發展的歷史,建立了完整的唯心主義美學理論體系。提出美學研究的範圍是美的藝術或藝術的美,美學實質上是“藝術哲學”。主張美是主觀與客觀、形式與內容、理想與現實、自由與必然的辯證統一。強調藝術...
所以說,審美體驗的直覺不是一種盲從,而是一種紮根於審美主體的自身文化、學識、教養的高級“直覺”。審美者與審美對象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才能產生美感體驗。所謂心理距離是指審美者撇開功利的、實用的、生物性的概念,用一種超脫的、純精神的心理狀態來關照對象,不要去注意和思考與審美對象的美學價值無關的...
中國傳統美學的回答是:“美”在意象。中國傳統美學認為,審美活動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構一個意象世界,即所謂於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這個意象世界,就是審美對象,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廣義的“美”(包括各種審美形態)。那么什麼是意象呢?中國傳統美學給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規定,是“情景交融”。但是...
審美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領域,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審美形態是在審美實踐活動中特定的人生樣態、自由人生境界的對象化和審美情趣、審美風格等的感性凝聚、顯現及其邏輯分類。 這是審美形態在美學方面的基本內涵。形態內涵 概述審美形態的生成性、貫通性、兼容性、...
現象學美學是現代西方的一種美學學論。是以現象學為基礎對美學問題的研究。特徵 現象學美學方法論的特徵是:(1)認為作品是特殊的審美客體——意向性客體,即人為了具體目的而有意識地創造出來的客體。這種客體不是純粹的實物,也不是純粹的意識。作品創造了一個獨立世界——和現實世界有聯繫但又不是和它同一的世界...
審美實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審美創造,一是審美接受。前者積澱為歷史文化,顯示人類文明的程度;後者積澱為美感心理,落實到人類心靈的塑造。通過審美實踐,人們把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互化”。這是個動態的、雙向性的、有機完整的體系。這種美學體系的格局可以使美學理論由封閉型轉向開放型,為解開美學理論中的難題提供...
近幾年來,以大眾文化的繁榮為契機,美學正在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這意味著神聖的美學正在走向平民化和生活化;同時,隨著學術界對審美文化研究的理性化和科學化,審美文化的研究應該進一步超越審美的一般感性經驗,而指向審美文化的核心——人才的美,從人才與審美的關係出發,在美學領域的逐漸分化中建立一門...
因此,宗炳為六朝山水畫美學奠定本體論依據時,既繼承王弼的“貴無”方法論,又祖述王弼道家哲學的基本觀念,以“道”作為“澄懷”審美觀照的對象。但如果僅僅認為是玄學影響了宗炳的美學論斷,似乎答案又稍嫌簡單了些。“道”在王弼那裡,是超言絕象的絕對抽象的一般形而上觀念,而作為“美”的本體,於宗炳而言則...
對佛子來說,禮佛參禪要求離情滅欲,明白色身之虛妄,從而否定自我,走向“四大皆空”;同時佛家又強調“明心見性”為修行最高境界,佛教美學偏向直覺,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審美過程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個體性體驗又導入對“我”的偏執,以致禪宗在社會秩序、倫理規範包括在原始教義外尋求自我...
審美態度、審美對象與審美經驗 西方現代美學對審美經驗的解釋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主觀論的解釋,強調審美態度的作用;另一種是客觀論的解釋,強調審美對象的作用。在客觀論者看來,審美經驗最主要的源泉在於審美對象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特質。審美經驗基本上是一種被動狀態的知覺經驗。而在主觀論者看來,美和審美經驗...
荷蘭學者范丹姆是西方審美人類學領域的代表人物,本書凝結了他數十年來對審美人類學所做的系統性思考。范丹姆認為審美乃人之為人的基本維度,審美兼具人類普遍性和文化多樣性,需要從生物學和人類學的多重角度進行分析。他主張以人類學的方法和視角,放眼世界文化,對美學和藝術進行整體性的觀照。書中既有對審美人類...
哲學家馮友蘭指出,每個人所見的世界以及其間的事物大致是共同的,但就意義來說,隨每個人的“境界”不同,而世界以及其間的事物,對於每個人的意義也不相同。人能不能在世界當中發現美,關鍵在於能否以自由的態度、豐富的角度來觀照世界和人生。中國美學認為,美不在外物,而在人心當中呈現的意象,這個觀念體現了...
明確圍繞這個核心,各種社會文化教育設施才能獲得新生,充滿生機。各種遊樂場所、文娛節目以及報刊雜誌都應當貫穿美育原則,提高審美趣味,開拓美育樣式,豐富審美內容,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機會在各種公共文化設施中受到美的薰陶,隨時提高自己的創造性實踐能力。隨著業餘教育、成人教育、終身教育的廣泛開展,在學校美育中得到...
第二輯,是圍繞著馬克思美學思想研究所撰寫的論文。第三輯,是從美學角度考察文學基本問題的論文。第四輯,是關於當代審美文化研究的一組文章。圖書目錄 論審美意象 審美觀照本來就有模糊性——評模糊美學 再論審美觀照必然具有模糊性——兼答王明居先生 醫學美學問題論綱 物象之美與境界之美 中國傳統思想的審美超越...
現代中國的詩人、文人與學人有關“節奏”的思考,見證著一個時代的風雲際遇,構成了宗白華美學探索的宏大文化語境。而且,宗白華的美學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同時代人的思想成果,並予以理論上的提升,而建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第三,“節奏”體現在往返迴旋的審美觀照、時間化的審美空間和音樂化的意義世界,這...
第一章 從“觀”到審美觀照 第一節 “觀”和“觀照”的語義分析 一 “觀”的語義分析 二 “觀照”的語義分析 三 “觀”的哲學歷史考察 第二節 “觀”和“觀照”的美學闡釋 一 西方的審美觀照理論 二 中國的審美觀照理論 三 中西審美觀照理論比較 第二章 “觀”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周易》哲學中的“觀...
第十二章 中西審美的具體方式 第一節 觀照方式:游目與焦點 第二節 體悟與認識 第三節 去除情慾與激發情慾 第四節 心嚮往之與雙向超越 後記 附錄一 主要西方人物原名及生卒年表 附錄二 主要西方概念中英對照表 本版附錄一 一次關於中西美學比較的中韓對話 本版附錄二 比較文化學:緣起、內容、方法 本版附錄...
戲劇所包含的視覺藝術因素如劇本、演員形象、舞台美術,以及聽覺藝術因素如音樂、音響等等,雖然都可以具有單方面的獨特審美價值,但它們之間不僅不能相互替代,而且它們也不是戲劇本身的審美價值。各種藝術成分必須服從、統一於戲劇自身的美學原則,經過劇作家、導演、演員、舞台美術工作者、音樂家等的集體創作,才能形成...
“有意味的形式”是藝術的一個不以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的永恆的美的特徵,可以為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的觀賞者所識別和喜愛。欣賞藝術無須求助於現實生活內容和日常生活感情,藝術不是激發尋常感情的工具,它把人們從現實世界帶向神秘的世界。使人進入一種陶醉狀態,這才是真正的審美感情。現代美學流 克萊夫貝爾的“有...
楚美術是我國上古時期具有南方文化品格的藝術事象。簡介 作為上古時期楚人奇異而豐富的美術創造,它以其卓爾不群的創造姿態和原始浪漫主義精神開創了世界上古美學的新視界。本文試圖將這一重要美術現象放在上古世界文化視野中去觀照,從本土藝術的南北分流的考察和上古藝術的東西對比研究中,發絳其獨創一格的創造精神。發...
文藝社會學的歷史與現狀 《文化的傳承與擔當——重建社會理性與價值》,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7月版 “肉體話語”與“文化政治”——伊格爾頓對於經典美學解構與重構的後現代啟示錄 學習與探索2012.9.還原葛蘭西:也論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建構——與陶東風教授商榷 文藝研究2012.9.中國審美文化史的敘述方法...
戲劇所包含的視覺藝術因素如劇本、演員形象、舞台美術,以及聽覺藝術因素如音樂、音響等等,雖然都可以具有單方面的獨特審美價值,但它們之間不僅不能相互替代,而且它們也不是戲劇本身的審美價值。各種藝術成分必須服從、統一於戲劇自身的美學原則,經過劇作家、導演、演員、舞台美術工作者、音樂家等的集體創作,才能形成...
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識,導致了廣泛的“反文化”、“反美學”、“反藝術”傾向。對於後現代主義文學現象儘管見仁見智,眾說紛紜,但從作家們的理論主張及創作實踐中,從對他們作品的審美觀照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其整體上的一些藝術特徵。在文學與社會人生的關係上,後現代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