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規劃技術研究與套用

《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規劃技術研究與套用》是依託東南大學,由熊國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規劃技術研究與套用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熊國平
  • 依託單位:東南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受到現代生活方式衝擊,賴以生存的自然人文環境迅速變化,我國不少地區文化生態平衡面臨著嚴峻挑戰,為修復受到衝擊的文化生態系統,我國相繼設立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個提出文化生態保護區概念並付諸實踐的國家,順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整體保護趨勢,對促進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現實意義。本研究開展特色與價值評估技術研究,建立保護對象、保護內容和重點保護項目體系;開展保護格局和分區管控技術研究,建立核心保護區、文化傳播區、文化影響區和文化傳播線路的分區管控體系;開展保護方式與措施技術研究,建立搶救性保護、群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的分類保護體系;開展合理利用技術研究,建立以傳統手工技藝類、傳統表演藝術類、傳統民俗活動類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體系;保護規劃技術套用於國家級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踐行黔東南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範區的國家戰略

結題摘要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驚人的速度變異甚至消亡。在這一局面下,我國有計畫的選擇一些文化遺產豐富、傳統文化保持相對完整的特定區域,通過制定對這些特定區域的保護規劃,來修復受到衝擊的文化生態系統,營造有利於非遺生存、傳承的文化生態和文化環境,促進非遺的可持續發展。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設立和建設是我國在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保護的新探索,相關的理論和有效的保護關鍵技術仍在不斷實踐和探索中。本研究在對國內外文化生態保護區相關實踐理論進行回顧和評述的基礎上,首先系統梳理區域內非遺資源,劃分類別,根據其自身特質及其所處的環境,採用特菲爾法進行價值評估,對保護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分布和發展脈絡進行研究,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其次採用空間分析法,根據文化傳播,影響範圍程度,劃定文化核心區、文化傳播路線、文化節點,並以此來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播和展示的重點區域。再者,根據不同階段的工作目標,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點,採用聚類分析方法構建保護方式選擇技術,因地制宜,提出相應的切合實際的保護方式和傳承措施,促進活態傳承,豐富文化產業、文化旅遊的內涵。最後,以國家級黔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實踐項目為基礎,理論與實證結合,把保護格局、方式與措施等關鍵技術研究運用於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保護規劃,指導保護規劃的規劃與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