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述
(1)通過書籍、報刊、廣播電台、電視等公共輿論媒介對某種學說、言論、行為予以公開批評、駁斥的一種輿論方式。批判者與批判對象在形式上構成正確與錯誤的雙方。但在一些具體的情況下,也可能是錯誤的一方批判正確的一方。文化批判有政治性批判、學術性批判、道德性批判,以及組織性批判和組織性批判等多種形式。
(2)對待傳統文化文化糟粕的系統清算方式和態度。參見“文化繼承和批判”。
《文化批判》簡介
1928年1月,《文化批判》創刊,成為創造社同魯迅進行革命文學論爭的中心。《文化批判》登載了多篇文章對魯迅進行"筆尖的圍剿"。魯迅冷靜地理性思考,寫下一系列文章對《文化批判》一些近乎謾罵式的攻擊進行了尖銳中肯的反批評。值得關注的是圍繞著"趣味文學"二者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的批評與反批評。這對
中國現代文學、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報刊作為大眾傳播媒介,使知識分子有了論爭的可能性同時,也使其有了更多的思考與進步,通過論爭,魯迅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轉變,從此開始了他更具睿智的戰鬥。
著名文章與評論
1928甲1月15日,
馮乃超參與倡導"革命文學"論爭,在《文化批判》創刊號上發表《藝術女社會生活》。
馮乃超首先對當代文壇代表性作家進行分析批判:葉聖陶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最典型的厭世家。魯迅常從幽暗的酒家樓頭,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他反映的只是社會變革期中落伍者的悲哀。
郁達夫的悲哀,令一般青年切實地同感的原因,是因為他所表現的愁苦與貧窮是他們所要申訴的。但是,他對於社會的態度與上述二人沒有差別。
馮乃超認為:
郭沫若是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作家《王昭君》、《聶政》、《卓文君》裡面叛道的熱情就是作者對於社會反抗的翻譯。而通俗作家
張資平只描寫學生的平凡生活,小資產階級無聊的嘆息和虛偽的兩性生活。馮接著指出:"革命的藝術家是那一類的人物?
.......在歷史的舞台上,有新興社會出現之時,屬於新興階級的哲學者與文學家,負有批判舊社會制度與舊思想的任務。他們所以偉大的原因就是在他們這種革命的任務上。
.......偉大的藝術家,他們所以偉大的緣故,並不在發明何種流派,而在他們代表同時代的一種社會的偉大的人格,就是說他們以熱烈的革命精神,熔鑄表現時代的Tempo的作品"。"若果提出結論來就是這樣:藝術人類意識的發達,社會構成的變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