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形態史觀是一種歷史學理論。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德國歷史學家奧斯瓦爾德·施本格勒。在他的《西方的沒落》一書中認為,世界上有八種自成體系的文化,它們是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墨西哥的瑪雅文化、西亞和北非的伊斯蘭教文化、西歐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形態史觀
- 提出者:奧斯瓦爾德·施本格勒
- 屬性:歷史學理論
- 適用領域:文化
文化形態史觀是一種歷史學理論。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德國歷史學家奧斯瓦爾德·施本格勒。在他的《西方的沒落》一書中認為,世界上有八種自成體系的文化,它們是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墨西哥的瑪雅文化、西亞和北非的伊斯蘭教文化、西歐文化。
文化形態史觀是一種歷史學理論。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德國歷史學家奧斯瓦爾德·施本格勒。在他的《西方的沒落》一書中認為,世界上有八種自成體系的文化,它們是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墨西哥的瑪...
形態歷史學或稱歷史形態學派或文化形態史觀。是 20 世紀初由德國歷史學家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和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等提出的一套關於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巨觀分析理論,或被稱之為思辨的歷史哲學。產生背景 1918 年,斯賓格勒出版了他的《西方的沒落》一書,迅即成為西方史學的一部現代經典。在書中,他提出...
文化形態史觀: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書籍。內容簡介 《文化形態史觀: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內容簡介:雷海宗的治史特點是以一定的哲學觀點來消化史料,解釋史料,自成體系。他強調真正的史學不是繁瑣的考證或事實的堆砌。於事實之外,須求真理,要有哲學的眼光,對歷史作深刻透徹的了解。...
編著有《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文化形態史觀》、《中國通史選讀》等,與人共同主編《戰國策》雜誌,在《大公報》開闢“戰國副刊”,是“戰國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50-1951年間接受勞動改造。1952年,調入南開大學歷史學系任教,編有《世界上古史講義》等。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2年12月在天津病逝。林同...
這一史觀和理論的橫空出世,是近代以來人類文明文化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件,是對近代以來由“西方中心論”主導下形成的中外主流意識形態下的文明文化歷史觀的徹底撥亂反正,是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來陷入內憂外患困境、民族意識步入“崇洋媚外”、“弱智糊塗”窘境重新走向文化復興的標誌,是人類重新走向天下大同、走向和諧...
阿物,超我與文化 大夫士與士大夫——國史上的兩種人格型 疾惡如仇——戰士式的人生觀 文化的盡頭與出路——戰後世界的討論 民族主義與二十世紀——一個歷史形態的看法 官僚傳統——皇權之花 《文化形態史觀》卷頭語 民族宗教生活的革創——議禮聲中的一建議 請自悔始!我看尼采——《從叔本華到尼采》序言 ...
《非遺文化形態學》是2019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福州。內容簡介 文化遺產是代際間傳承的精神文化,特別是集聚了傳統文化精髓、以口傳心授為傳承特徵的非遺,內涵豐富、外延寬廣且活態呈現,因而對其開展文化形態研究至關重要。《非遺文化形態學》從中華智慧切入,界定非遺概念並依託中華智慧、文化資源、...
文化形態的研究是文化研究的邏輯繼續和理論深化,是詳細解讀中國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存在狀態的一個重要方面。這裡需要弄清:當下中國的主要文化形態樣式、全球化對中國文化形態的影響、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文化形態的應然狀態(涉及中國文化形態批判)等。該研究本著邏輯與歷史統一的原則,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
在我看來,在後現代文化轉型與文化發展中,只能是儘可能多地遵守不斷超越的"人類性"的共同價值和認識,遵循一定的國際文化審美共識,同時加上通過中國知識分子審理過的中國文化的精華部分,才有可能組成為新世紀的中國新文化形態。只有這樣的差異性和多元化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維持整個世界文化的生態平衡。
總之,用唯物史觀審視,作為多元一體的中國文化源頭之一的蜀文化,是成都平原、岷江流域歷史的積澱,是該區域社會存在的反映,既有其燦爛輝煌的一面,也有其時代和地域的局限性。有分析地揚棄蜀文化的上述特徵,既有利於我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又有利於我們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產生原因 經濟基礎 這裡物質豐裕...
正是在這樣一種“新文化史觀”或稱之為“全景式的文化史觀”的統攝下,作者綜合梳理和吸取了國內外關於中國哲學史、美學史、文學史、藝術史、科技史、宗教史以及考古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國文化產生、形成和發展的軌跡。圖書目錄 第一冊 導言 第一編 史前:中華民族的多元凝聚 ...
一、文化何以成為熱點 二、以唯物史觀視野觀照文化問題 三、研究方法、基本內容 第一章文化概念 一、一般意義上的文化 二、文化概念透視 三、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文化概念 第二章文化本質 一、文化與社會意識 二、對文化本質的理論探索 三、在唯物史觀視野中揭示文化本質 四、文化與意識形態 第三章文化與經濟 一...
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如下三個維度:在理論維度上,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根本認識和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目標指向;在歷史維度上,表現為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的人民立場和與時俱進的民眾路線;在實踐維度上,形成了堅持人民至上和“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第二,“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第三,“結合”築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
始終堅持人民民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用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藝作品引領多樣性的社會思潮和文化追求,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識,共同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堅持把社會生活作為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三 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融合研究的學術基礎 (一)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精神的形態學建構 (二)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話語及展開邏輯 第二章 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機制及其精神功能 一 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本體實踐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唯物史觀的邏輯同構 (二)文化原理:意識形態與價值形態的統一結構...
考察了世界主要多民族國家的文化政策與多元文學生態。本書的“多民族文學”不是少數民族內部的“多民族文學”,而是指多民族國家的多民族文學的客觀形態。因此,本書的立意不僅在於促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理論轉向,更在於立足多民族文學史觀的理論基點,重新審視中國文學多民族、多歷史、...
秦淮畫卷:秦淮文化與形態 《秦淮畫卷:秦淮文化與形態》是2015年現代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第五節 地望觀念與文化史研究(上)一、從“南方文化運動”到“江浙文化論”:地望的文化史觀 二、誰主宰中國:地望觀念的文化史研究實踐 三、結語 第四章 文化史研究的經世時期(1937~1949)第一節 民族主義的文化史研究——錢穆的《中國文化史導論》第二節 文化形態學說與文化史研究 一、“戰爭是創造者”與...
本書各章略依時序討論:由晚清京師大學堂《章程》與現代“文學”學科觀念的建立,以至與“文學史”草創期書寫的關係開始,到“五四”前後胡適以“白話文學運動”建構影響深遠的文學史觀,再到40年代林庚以“詩心”喚起“驚異”的《中國文學史》,轉到由中原南遷的柳存仁和司馬長風在50年代及70年代香港進行的兩種性質...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一書被譽為“文化形態史觀”的奠基巨著。該書在世界各地出版,其思想廣為傳播,有些思想還在一些國家得到了實施。1968年9月,日本成立了研究、發展湯因比文明理論的湯因比市民之會。他對西方學術界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美國哈佛大學授塞繆爾·亨廷頓發表在美國《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號上的一篇題...
《西方史學的東方迴響》是2001年2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鮑紹霖。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論述、介紹西方史學東傳亞洲——主要是中國——以及所引起的反響與意義。全書扼要介紹了西方歷史書籍及史學傳入中國的歷史,分別論述和探討了19世紀歐洲文明史學、20世紀文化形態史觀,英國新社會史與法國年鑑學派等的東傳情況及其所造成的...
[6] 林同濟、雷海宗,《文化形態史觀》林同濟、陳銓主編,大東書局印行,1946年版。林同濟,“形態歷史觀”[7] 林同濟、雷海宗,《文化形態史觀》林同濟、陳銓主編,大東書局印行,1946年版。林同濟,“形態歷史觀”[8] 林同濟《文化的盡頭與出路——戰後世界的討論》,《文化形態史觀》。[9] 林同濟《戰國時代重演...
在學術研究上,陳寅恪的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史研究,不僅為當時中古史研究開啟了新方向,而且為後來的學者奠定了學術規範;雷海宗在運用“文化形態史觀”建樹中國通史的巨觀理論架構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蔣廷黻的近代中國外交史、中國近代史研究,為中國歷史學開創了一門新的學科——中國近代史。此外,劉崇鋐的西洋史研究、...
雷海宗的《世界上古史講義》頗有創見,“雷海宗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運用豐富的材料,對世界上古史做了系統的闡述。其特色在於有自己的體系,既擺脫了他原來發揮的斯賓格勒文化形態史觀的框架,也不完全沿用蘇聯世界上古史教科書的一般結構”。雷海宗明確指出,歷史分期“不能完全按照社會發展史的五個階段來劃分,...
第二章 斯本格勒的歷史形態學 一、比較歷史形態學的起源和方法 二、文化:歷史相對論 三、從文化到文明:歷史悲觀論 第三章 湯因比的文明形態史觀 一、湯因比思想的前提和淵源 二、文明是歷史研究的單位 三、文明的起源 四、文明的成長 五、文明的衰落 六、文明的解體 七、文明的意義 第四章 雅斯貝爾斯的歷史...
新歷史主義發端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80年代獲得正式命名。新歷史主義文學史觀強調文學史是一種歷史意識形態,是文化系統整體性的話語想像,它從社會-文化批評的角度審視作品的生成與存在,對文學史理論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思想資源;同時,它對傳統的文學史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概況 中國新歷史主義文學以個人化、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