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IMS和軟交換最大的區別,IMS標準的發展,IMS的主要套用,IP媒體業務類型,2IMS的主要套用,基於IMS的網路融合問題,特點,與接入無關性,統一的業務觸發機制,統一的路由機制,統一用戶資料庫,制定相關規範,概念及解釋,MIS 的結構、特徵及相關學科,MIS的結構,MIS的特性,MIS的相關學科,MIS的劃分,基於組織職能進行劃分,基於信息處理層次進行劃分,基於歷史發展進行劃分,基於規模進行劃分,MIS的綜合結構,開發,MIS的開發原則,MIS的開發方式,MIS的開發策略,MIS的開發方法,存在問題,急功近利,貪大求全,重複開發,重‘硬’不重‘軟’,只重開發不重維護,
定位
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對IP多媒體業務進行控制的網路核心層邏輯功能實體的總稱。3GPP R5主要定義IMS的核心結構,網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內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業務特性、IMS與其他網路的互通規範和
無線區域網路(
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強了對固定、移動融合的標準化制訂,要求IMS支持
數字用戶線(
xDSL)、
電纜數據機等固定接入方式。
軟交換技術從1998年就開始出現並且已經歷了實驗、商用等多個發展階段,目前已比較成熟。全球範圍早已有多家電信運營商開展了
軟交換試驗,發展至今,
軟交換技術已經具備了替代電路
交換機的能力,並具備一定的寬頻多媒體業務能力。在
軟交換技術已發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該如何發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對IMS和軟交換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和分析。
如果從採用的基礎技術上看,IMS和軟交換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於IP
分組網;都實現了控制與承載的分離;大部分的協定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許多
網關設備和
終端設備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軟交換最大的區別
(1)在
軟交換控制與承載分離的基礎上,IMS更進一步的實現了
呼叫控制層和業務控制層的分離;
(2)IMS起源於移動通信網路的套用,因此充分考慮了對移動性的支持,並增加了外置資料庫——歸屬用戶伺服器(HSS),用於用戶鑒權和保護
用戶業務觸發規則;
(3)IMS全部採用會話初始協定(SIP)作為
呼叫控制和業務控制的信令,而在
軟交換中,SIP只是可用於呼叫控制的多種協定的一種,更多的使用媒體網關協定(MGCP)和H.248協定。
總體來講,IMS和軟交換的區別主要是在網路構架上。
軟交換網路體系基於主從控制的特點,使得其與具體的接入手段關係密切,而IMS體系由於
終端與核心側採用基於IP承載的SIP協定,IP技術與承載媒體無關的特性使得IMS體系可以支持各類接入方式,從而使得IMS的套用範圍從最初始的移動網逐步擴大到固定領域。此外,由於IMS體系架構可以支持移動性管理並且具有一定的服務質量(QoS)保障機制,因此
IMS技術相比於軟交換的優勢還體現在寬頻用戶的漫遊管理和QoS保障方面。
IMS標準的發展
對IMS進行標準化的國際標準組織主要有3GPP和高級網路電信和網際網路融合業務和協定(TISPAN)。3GPP側重於從移動的角度對IMS進行研究,而TISPAN則側重於從固定的角度對IMS提出需求,並統一由3GPP來完善。
3GPP對IMS的標準化是按照R5版本、R6版本、R7版本……這個過程來發布的,IMS首次提出是在R5版本中,然後在R6、R7版本中進一步完善。R5版本主要側重於對IMS基本結構、功能實體及實體間的流程方面的研究;而R6版本主要是側重於IMS和外部網路的互通能力以及IMS對各種業務的支持能力等。相比於R5版本,R6版本的網路結構並沒有發生改變,只是在業務能力上有所增加。在R5的基礎上增加了部分業務特性,網路互通規範以及
無線區域網路接入特性等,其主要目的是促使IMS成為一個真正的可運營的網路技術。R7階段更多的考慮了固定方面的特性要求,加強了對固定、移動融合的標準化制訂。R5版本和R6版本分別在2002年和2005年被凍結,而R7版本也即將凍結。
在TISPAN定義的NGN體系架構中,IMS是業務部件之一。TISPANIMS是在3GPPR6IMS核心規範的基礎上對功能實體和協定進行擴展的,支持固定接入方式。TISPAN的工作方式和3GPP相似,都是分階段發布不同版本。目前,TISPAN已經發布了R1版本相關規範,從固定的角度向3GPP提出對IMS的修改建議;R2版本目前還處於
需求分析階段。
TISPAN在許多文檔中都直接套用了3GPP的相關文檔內容,而3GPPR7版本中的很多內容又都是在吸收了TISPAN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一方對文檔內容的修改都將直接影響另一方。此外,部分先進的運營商(如德國電信、英國電信和法國電信)已經明確了未來網路和業務融合的戰略目標,並開始特別關注基於IMS的
網路融合研究。各大設備廠商也加大了對IMS在固網領域套用的研究,正積極參與並大力推進基於IMS的NGN的標準化工作。因此各個標準之間的協調一致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IMS的主要套用
IP媒體業務類型
IMS是一個在分組域(PS)上的多媒體控制/呼叫
控制平台,IMS使得PS具有電路域(CS)的部分功能,支持會話類和非會話類的多媒體業務。IMS為未來的多媒體套用提供了一個通用的業務平台,典型的業務如呈現、訊息、會議、一鍵通等等。將不同的業務進行分組可以得到以下一些類型。
(1)信息類業務,這類業務對用戶來講已經非常熟悉,而且目前為運營商帶來了良好的收益,IMS的信息類業務將帶給用戶更多的選擇,在享用這些信息類業務的同時,用戶可以隨心所欲而且費用低廉的使用其他媒介,比如視頻和聲音等,同時可以靈活的選用實時業務或非實時業務進行溝通。
(2)多媒體呼叫話音業務,這類業務可以給用戶在原有的話音業務操作和套用上帶來全新的體驗。
(3)增強型呼叫管理,可以實現讓用戶自己來控制業務,讓用戶的溝通更加靈活。
(4)群組業務,將不同的通信媒介聚合起來,為用戶提供新的業務體驗,而且IMS還可以對業務進行新的開發和組合;突破傳統的一對一的通信方式限制,可以提供基於群組的通信方式。
(5)信息共享,常見的郵件攜帶附屬檔案的溝通模式可以完成部分的信息共享功能,但是在許多情況下顯得不夠靈活,所以實時線上的信息共享通信應運而生,多個用戶可以實時處理同一個數據檔案。
(6)線上娛樂,
移動終端可以直接和信息資源互聯,IMS方式可以更好地呈現信息的更新和溝通,並可以隨著用戶需求的增長對信息進行必要的過濾;對於用戶的線上遊戲,IMS可以為用戶提供從單機遊戲到多用戶線上參與的線上娛樂方式,同時用戶還可以採用多種
多媒體來溝通交流。
2IMS的主要套用
隨著
IMS技術和產品的逐漸成熟,已經有一些運營商開始了IMS的商用,還有一些運營商在進行相關的測試。從目前的商用和測試情況看,移動運營商已經開始商用,而固網運營商還主要處於試驗階段。綜合考慮,IMS的套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在行動網路的套用,這類套用是移動運營商為了豐富行動網路的業務而開展的,主要是在行動網路的基礎上用IMS來提供
PoC、即時訊息、
視頻共享等
多媒體增值業務。套用重點集中在給企業客戶提供IPCENTREX和公眾客戶的VoIP第二線業務。
其次是固定運營商出於網路演進和業務的需要,通過IMS為企業用戶提供融合的企業的套用(IPCENTREX業務),以及向固定寬頻用戶(例如ADSL用戶)提供VoIP套用。
第三種典型的套用是融合的套用,主要體現在WLAN和3G的融合,以實現語音業務的連續性。在這種方式下,用戶擁有一個WLAN/WCDMA的雙模
終端,在WLAN的覆蓋區內,一般優先使用WLAN接入,因為這種方式用戶使用業務的資費更低,數據業務的
頻寬更充足。當離開WLAN的覆蓋區後,
終端自動切換到WCDMA網路,從而實現語音在WLAN和WCDMA之間的連續性。目前,這種方案的商用較少,但是許多運營商都在進行測試。
在IMS中全部採用SIP協定,雖然SIP也可以實現最基本的VoIP,但是這種協定在
多媒體套用中所展現出來的優勢表明,它天生就是為多媒體業務而生的。由於SIP協定非常靈活,所以IMS還存在許多潛在的業務。
基於IMS的網路融合問題
隨著通信網路的發展與演進,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主題,固定和移動的融合(FMC)更是迫切要解決的問題。ETSI給FMC下的定義是:“固定移動融合是一種能提供與
接入技術無關的網路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定是物理上的網路融合,而只關心一個融合的
網路體系結構和相應的標準規範。這些標準可以用來支持固定業務、移動業務以及固定移動混合的業務。固定移動融合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用戶的業務簽約和享用的業務,將從不同的接入點和
終端上分離開來,以允許用戶從任何固定或移動的終端上,通過任何兼容的接入點訪問完全相同的業務,包括在漫遊時也能獲得相同的業務。”ETSI在給FMC下定義的同時也對固定行動網路的融合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特點
IMS進一步發揚了
軟交換結構中業務與控制分離、控制與承載分離的思想,比軟交換進行了更充分的網路解聚,網路結構更加清晰合理。網路各個層次的不斷解聚是電信網路發展的總體趨勢。網路的解聚使得垂直業務模式被打破,有利於業務的發展;另外,不同類型網路的解聚也為網路在不同層次上的重新聚合創造了條件。這種重新聚合,就是網路融合的過程。利用IMS實現對固定接入和移動接入的統一核心控制,主要是IMS具有以下特點。
與接入無關性
雖然3GPPIMS是為行動網路設計的,TISPANNGN是為固定xDSL寬頻接入設計的,但它們採用的IMS
網路技術卻可以做到與接入無關,因而能確保對FMC的支持。從理論上可以實現不論用戶使用什麼設備、在何地接入IMS網路,都可以使用歸屬地的業務。
統一的業務觸發機制
IMS核心控制部分不實現具體業務,所有的業務包括傳統概念上的補充業務都由業務套用平台來實現,IMS核心控制只根據初始過濾規則進行業務觸發,這樣消除了核心控制相關功能實體和業務之間的綁定關係,無論固定接入還是移動接入都可以使用IMS中定義的業務觸發機制實現統一觸發。
統一的路由機制
IMS中僅保留了傳統移動網中HLR的概念,而摒棄了VLR的概念,和用戶相關的數據信息只保存在用戶的歸屬地,這樣不僅用戶的認證需要到歸屬地認證,所有和用戶相關的業務也必須經過用戶的歸屬地。
統一用戶資料庫
HSS(歸屬業務伺服器)是一個統一的用戶
資料庫系統,既可以存儲移動IMS用戶的數據,也可以存儲固定IMS用戶的數據,資料庫本身不再區分固定用戶和移動用戶。特別是業務觸發機制中使用的初始過濾規則,對IMS中所定義的資料庫來講完全是透明數據的概念,禁止了固定和移動用戶在業務屬性上的差異。
制定相關規範
充分考慮了運營商實際運營的需求,在網路框架、QoS、安全、計費以及和其他網路的互通方面都制定了相關規範。
IMS所具有這些特徵可以同時為移動用戶和固定用戶所共用,這就為同時支持固定和移動接入提供了技術基礎,使得
網路融合成為可能。
2.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 信息管理系統
概念及解釋
MIS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簡稱MIS)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新型學科,MIS的定義隨著
計算機技術和
通訊技術的進步也在不斷更新,在現階段普遍認為MIS 是由人和計算機設備或其他信息處理手段組成並用於管理信息的系統。
1.MIS的對象就是信息
信息是經過加工的數據,信息是對決策者有價值的數據。信息的主要特徵是來源分散,數量龐大。信息來源於生產第一線,來源於社會環境,來源於市場,來源於行政管理等部門。信息具有時間性。信息的加工方式有多種形式。
企業從信息管理的角度可劃分為物流和信息流。生產過程是一個物流的投入產出過程,且是不可逆的過程。管理過程是信息流的過程,且具有信息反饋的特徵。
2、系統是由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的法則組成並具有一定功能的整體。
系統有兩個以上要素,各要素和整體之間,整體和環境之間存在一定的有機聯繫。系統由輸入、處理、輸出、反饋、控制五個基本要素組成。信息系統是輸入的數據,經過處理,輸出的是信息的系統。如圖二所示:
3、管理信息由信息的採集、信息的傳遞、信息的儲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維護和信息的使用五個方面組成。
任何地方只要有管理就必然有信息,如果形成系統就形成MIS。計算機設備使MIS更有效,尤其是現代社會,MIS已和計算機設備不可分離,因此一般來說MIS就是計算機MIS。MIS包括計算機、網路通訊設備等硬體成份,包括作業系統、套用
軟體包等軟體成份。並隨著
計算機技術和
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還會出現更多的內容。計算機設備並不是MIS的必要條件,
MIS 的結構、特徵及相關學科
MIS的結構
MIS由信源、信宿、
信息處理、信息用戶和信息管理者五個組成部分。
MIS的特性
完善的MIS具有以下四個標準:確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採集與可加工、可以通過程式為管理人員提供信息、可以對信息進行管理。
具有統一規劃的資料庫是MIS成熟的重要標誌,它象徵著MIS是軟體工程的產物。
通過MIS實現信息增值,用數學模型統計分析數據,實現輔助決策。
MIS是發展變化的,MIS有生命周期。
MIS的開發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管理工作基礎。只有在合理的管理體制、完善的規章制度、穩定的生產秩序、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準確的原始數據的基礎上,才能進行MIS的開發。
因此,為適應MIS的開發需求,企業管理工作必須逐步完善以下工作:
管理工作的程式化,各部門都有相應的作業流程。
管理業務的標準化,各部門都有相應的作業規範。
數據資料的完善化和代碼化。
MIS的相關學科
MIS是一個交叉性綜合性學科,組成部分有:
計算機學科(網路通訊、資料庫、
計算機語言等)、數學(統計學、運籌學、線性規劃等)、管理學、仿真等多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MIS涉及的範圍還要擴大。
MIS的劃分
基於組織職能進行劃分
MIS 按組織職能可以劃分為辦公系統、決策系統、生產系統和信息系統。
基於信息處理層次進行劃分
MIS基於信息處理層次進行劃分為面向數量的執行系統、面向價值的核算系統、報告監控系統,分析信息系統、規劃決策系統,自底向上形成信息金字塔。
基於歷史發展進行劃分
第一代MIS 是由手工操作,使用工具是檔案櫃、筆記本等。第二代MIS 增加了機械輔助辦公設備,如打字機、收款機、自動記賬機等。第三代MIS 使用計算機、電傳、
電話、印表機等電子設備。
基於規模進行劃分
隨著電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MIS 從地域上劃分已逐漸由局域範圍走向廣域範圍。
MIS的綜合結構
MIS可以劃分為橫向綜合結構和縱向綜合結構,橫向綜合結構指同一管理層次各種職能部門的綜合,如勞資、人事部門。縱向綜合結構指具有某種職能的各管理層的業務組織在一起,如上下級的對口部門。
開發
MIS的開發原則
創新原則,體現先進性。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要及時了解新技術,使用新技術,使目標系統較原系統有質的飛躍。
整體原則,體現完整性。企業管理可以理解為一個合理的‘閉環’系統。目標系統應當是這個‘閉環’系統的完善。企業完整的實現計算機管理不一定必須在企業的各個方面同時實現,但必須完整的設計系統的各個方面。
不斷發展原則,體現超前性。為了提高使用率,有效的發揮MIS的作用,應當注意技術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MIS在開發過程中應注重不斷發展和超前意識。
經濟原則,體現實用性。大而全和高精尖並不是成功MIS的衡量標準。事實上許多失敗的MIS正是由於盲目追求高新技術而忽視了其實用性。盲目追求完善的MIS而忽視了本單位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
MIS的開發方式
MIS的開發方式有自行開發、委託開發、聯合開發、購買現成
軟體包進行二次開發幾種形式。一般來說根據企業的技術力量、資源及外部環境而定。
MIS的開發策略
不可行的開發方法:組織結構法,機械的按照現有組織機構劃分系統,不考慮MIS的開發原則。
資料庫法,開發人員從
資料庫設計開始對現有系統進行開發。
想像系統發,開發人員基於對現有系統進行想像為基礎進行開發。
可行的開發方法:自上而下(Top__Down),從企業管理的整體進行設計,逐漸從抽象到具體,從
概要設計到
詳細設計,體現結構化的設計思想。
自下而上(Bottom__Up),設計系統的
構件,採用搭積木的方式組成整個系統,缺點在於忽視系統部件的有機聯繫。
兩者結合是實際開發過程中常用的方法。通過對系統進行分析得到系統的邏輯模型, 進而從邏輯模型求得最優的物理模型。邏輯模型和物理模型的這種螺旋式循環最佳化的設計模式體現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結合的設計思想。
MIS的開發方法
完整實用的文檔資料是成功MIS的標緻。科學的開發過程從可行性研究開始,經過系統分析、
系統設計、
系統實施等主要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應有文檔資料,並且在開發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充實。目前使用的開發方法有以下兩種:
結構分析、結構設計,結構程式設計(簡稱SA—SD—SP方法)用
瀑布模型來模擬。各階段的工作自頂向下從抽象到具體順序進行。
瀑布模型意味著在生命周期各階段間存在著嚴格的順序且相互依存。
瀑布模型是早期MIS設計的主要手段。
快速原型法(面向對象方法)
快速原型法也稱為面向對象方法是近年來針對(SA—SD—SP)的缺陷提出的設計新途徑,是適應當前
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及對
軟體需求的極大增長而出現的。是一種快速、靈活、互動式的
軟體開發方法學。其核心是用互動的、快速建立起來的原型取代了形式的、僵硬的(不易修改的)大快的規格說明,用戶通過在計算機上實際運行和試用原型而向開發者提供真實的反饋意見。快速原型法的實現基礎之一是可視化的
第四代語言的出現。
兩種方法的結合
使用面向對象方法開發MIS時,工作重點在生命周期中的分析階段。分析階段得到的各種對象模型也適用於設計階段和實現階段。實踐證明兩種方法的結合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法。
存在問題
急功近利
企業中具有條件的部門客觀上不可能完整的設計整個系統的MIS,僅從本部門的利益出發率先實現了計算機管理。就企業的整體MIS而言是重複投資,造成人、財、物極大浪費的直接原因。
貪大求全
許多MIS設計的非常完善,項目完成後確難以發揮作用而成為失敗的例子,其原因忽視企業的當前實際情況盲目追求高新技術。
重複開發
重複開發不僅浪費時間和人力、物力,而且重複開發的系統經常性的處於修修補補的完善過程中。
重‘硬’不重‘軟’
企業使用不懂MIS的人員搞MIS的工作。這些人被戲稱具有‘電燈泡‘思想,只重視購買設備而不了解‘軟體’才是MIS的根本內容。
只重開發不重維護
許多MIS花費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投入使用運行後不久就夭折了,原因在於嚴重忽視軟體工程的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維護而導致MIS的失敗。
3. Interactive Multimedia Service --
互動式多媒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