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是甘肅省敦煌市獨有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亦稱“小曲戲”、“小調戲”。它源於明清時期的民間俗曲。演出形式有舞台演出和地攤坐唱兩種,曲子戲劇目題材廣泛,多表現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及民間社會生活等。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曲子戲(敦煌曲子戲)
  • 遺產級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文號:國發(2006)18號
  • 批准日期:2006年5月20日
  • 項目編號:Ⅳ—69
  • 申報單位:甘肅省敦煌市
歷史淵源,表現形式,音樂唱腔,劇目題材,傳承情況,傳承譜系,保護措施,相關故事,

歷史淵源

曲子戲源於明清時期的民間俗曲,20世紀初的清末民初在中國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風格的地方小戲,如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新疆曲子戲、寧夏曲子戲等。曲子戲的唱腔屬聯腔體,由眾多的曲牌連綴而成,在發展過程中又吸取了秦腔眉戶的藝術成分。清末至民國是敦煌曲子戲最為盛行的時期,村村都有自發組織的曲子戲班,並湧現出了較有影響的曲子戲演員。“東牛西牛兩個旦(花旦),沒有換柱子孌(玩)不轉”,說的就是第二代曲子戲的三位優秀演員,東牛、西牛、換柱子均為藝名,東牛名趙吉德,西牛名王登義,換柱子名高中,此外還有孫家福、沈生財、孫家友、周進錄、方榮在觀眾中也頗有名氣。

表現形式

敦煌曲子戲的演出形式有舞台演出和地攤坐唱兩種,其中舞台演出俗稱“彩唱”,有文武場和服裝道具,道白用當地方言,表演要求旦角扭得歡,走得漂,舞蹈輕盈活潑,形象生動,丑角則需幽默詼諧,滑稽伶俐。地攤坐唱俗稱清唱,不受演出場地的限制,不需服裝道具,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調準、曲調多、板路穩就可以入座獻唱。曲子戲劇目題材廣泛,多表現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及民間社會生活等。
圖2 藝人正在表演曲子戲《頂燈》圖2 藝人正在表演曲子戲《頂燈》
舞台演出俗稱彩唱,有演出場地、文武樂隊和服裝道具。道白均用敦煌方言中的河東腔和河西腔。對演員具有較高的表演要求,旦角扭的歡,走的漂,舞蹈輕盈活潑,形象生動。丑角幽默詼諧,滑稽伶俐,角色扮演者表情細膩,感情真切,使人看得出神。地攤坐唱,俗稱清唱,不受演出場地的限制,不需服裝道具,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調準,曲調多,板路穩就可以入座獻唱,無拘無束。藝人怡然自得。聽眾心曠神怡,如醉如痴。

音樂唱腔

敦煌曲子戲的音樂唱腔吸收了陝西秦腔眉戶及甘肅各地曲子戲的各種曲調,是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曲牌體戲曲音樂。它包容了文學、音樂、舞蹈、曲藝、特技等各種藝術成份。主要由劇本曲調曲牌三部分組成。其伴奏樂器文武兼備。劇本短小、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幽默滑稽。曲調非常豐富,歡調使人興奮無比,悲調能夠催人淚下。敦煌曲子戲在舞台上演出時,演奏的樂隊分為文武場面,武場是指打擊樂,文場是指絲管樂器。武場中的樂器主要有板鼓、板、梆子、手鑼、勾鑼、甩子、瓦子等;文場中的樂器有三弦、板胡、二胡、竹笛、嗩吶等。
圖3 敦煌曲子戲圖3 敦煌曲子戲

劇目題材

敦煌曲子戲的劇目題材廣泛。有神話故事、歷史傳說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反映各個社會時代的風貌,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敦煌曲子戲自形成後上演的傳統及現代劇目共有71個,到21世紀初,能蒐集到已整理保存的劇目有45個,流傳下來的敦煌曲子戲主要有《小放牛》、《老換少》、《磨豆腐》、《繡荷包》、《打懶婆》、《兩親家打架》等作品。經常演出的大概有三十多個,其中以《磨豆腐》、《大保媒》、《八洞神仙》等最為喜聞樂見。
圖4 敦煌曲子戲表演圖4 敦煌曲子戲表演

傳承情況

由於曲子戲是民間藝術,一直都是口傳心授,並沒有形成文字資料和相關記錄,許多珍貴的劇目曲調都隨著老一輩藝人的去世失傳,無可考據。有研究表明,儘管在內容上有所演變,並增加了民間新創作和新的藝術形式,但在已經形成自己風格的敦煌曲子戲中,仍保留有敦煌遺書中的曲子詞和曲調,這使敦煌文化的余脈在民間得到了延續。敦煌曲子戲在20世紀前半葉的敦煌還是很盛行的,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雖然食不果腹,但人們仍不忘苦中作樂,曲子戲在當地還是頗有市場。“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批判“牛鬼蛇神”,曲子戲被禁演,眾多老藝人受到迫害,敦煌曲子戲遭受了毀滅性打擊。文革結束後,許多老藝人仍心有餘悸,不敢再登台獻技。直至1978年以後,曲子戲才開始漸漸恢復。
圖5 敦煌曲子戲表演圖5 敦煌曲子戲表演

傳承譜系

第二代曲子戲傳人有:東牛、西牛、換柱子,均為藝名,東牛名趙吉德,西牛名王登義,換柱子名高中,此外還有孫家福、沈生財、孫家友、周進錄、方榮在觀眾中也頗有名氣。
第三代曲子戲傳人有:敦煌市莫高鎮甘家堡村五組的王維賢。
第五代曲子戲傳人有:敦煌市肅州鎮陳家橋村村民閆光福。

保護措施

20世紀70年代末,敦煌市文化館就開始了曲子戲的蒐集、整理和搶救工作。21世紀初,敦煌市抽調專人對敦煌曲子戲進行全面的普查、整理工作,逐項登記建檔,制定了詳盡的保護規劃。針對敦煌曲子戲演唱老藝人相繼去世,面臨失傳的情況,邀請在世老藝人演唱,對敦煌曲子戲的曲目進行了記譜錄音工作,共整理出曲目60餘首,攝製成DVD光碟永久保存,並出版了《敦煌民間小調集》。同時,充分利用民間文化資源,加大了宣傳、展示、普及、利用工作力度,在全市的演出活動中,利用敦煌曲子戲形式,新編了《合作醫療進農家》、《遷墳》、《二寶智斗胡半仙》等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反映現實生活的小品小戲,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在此基礎上,敦煌文化館積極舉辦曲子戲培訓班,挖掘曲子戲愛好者,讓老藝人傳唱,廣泛培養自樂班中的年輕演員,敦煌市還採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積極扶持民間自樂班的發展,使曲子戲的傳唱後繼有人。敦煌曲子戲不僅僅為當地民眾演唱,一些民間自樂班還常年堅持在莫高窟、月牙泉等旅遊景點和部分賓館飯店、農家園為廣大國內、外遊客演唱。他們每天為遊客演唱曲子戲及民間小調,演奏曲子戲曲牌,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為遊客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成為傳播敦煌民間文化、宣傳敦煌的一個重要平台。到2010年,敦煌市民間自樂班已發展到32個,每年演出1000餘場次。從1999年開始,敦煌市連續舉辦了七屆城鄉自樂班大獎賽,促進了民間文化的交流,推動了敦煌曲子戲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工作。
圖6 敦煌曲子戲表演圖6 敦煌曲子戲表演
圖7 敦煌市舉辦敦煌曲子戲培訓班圖7 敦煌市舉辦敦煌曲子戲培訓班

相關故事

敦煌曲子戲在20世紀前半葉的敦煌還是很盛行的,在當地還流傳著一個《換柱子藝高換婆姨》的故事。相傳,20世紀30年代,敦煌有名的曲子戲丑角“換柱子”演藝超群。有一次,他在酒泉的大型廟會上演出,當地的秦大人和太太也坐在戲棚里觀看。站在旁邊給秦太太搖扇子的丫環更是看得入迷,情不自禁大笑出聲,更不小心將扇子掉落在了秦太太頭上。丫環嚇得魂飛魄散,誰知平時極愛發火的秦太太並沒生氣,反而笑眯眯地望著正在發獃的丫環,問:“怎么,相準這個小伙子了?”丫環羞得滿面通紅。秦大人為討夫人歡心,立即做主將丫環許配給了換柱子,還賞了四十兩銀子作嫁妝。這件事從酒泉傳到敦煌,當地人都戲謔說:“換柱子好福氣,技藝換來個好婆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