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散關晨度⑴
關山凌旦開⑵,石路無塵埃。
白馬高譚去⑶,青牛真氣來⑷。
重門臨巨壑⑸,連棟起崇隈⑹。
即今揚策度⑺,非是棄繻回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散關:又名大散關。因地處大散嶺,故名。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關內道風翔府寶雞縣,“關在縣西五十里”。此關是由長安入漢中赴蜀的要道。三國時,諸葛亮引兵出散關圍陳倉,即此地。
⑵關山:指散關。散關扼控大散嶺入蜀之路,故稱。凌旦開:早晨打開關門。凌旦,猶平旦,即早晨。
⑶“白馬”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戰國時期宋國有個叫兒說的善辯的人,用“白馬非馬”去說服齊國稷下(城門名)的善於辯論的人,但當他騎著白馬過關時還是按照白馬的稅錢交了馬稅。這時他就無法再說“白馬非馬”了。譚,同“談”。
⑷“青牛”句:用老子出關的典故。劉向《列仙傳》卷上曰:“老子西遊,關尹喜見有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見周之表,乃遂去。至關,關令尹為我著節。”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稿,言道德之意五千餘。張守節《正義》引《抱朴子》謂老子“過關令尹喜於散關”。這裡即用《抱朴子》以上二句泛指來往經過散關的人,有各種身份,不同的氣質風貌。
⑸重(chóng)門:層層疊疊的門戶。巨壑(hè):大山溝。
⑹崇隈(wēi):高山。隈,山彎曲處。這裡寫出散關地勢的險要。
⑺揚策度:揚鞭而過。策,馬鞭。
⑻“非是”句:意謂自散關入蜀,不指望將來返回時得做高官。棄繻(xū)回,《漢書·終軍傳》載,終軍從濟南去長安就任博士,路過函谷關時,關吏給他一個綢符,告訴他這個綢符作為他日後返回時對合的憑證。終軍慨然說道,大丈夫竟然西來就不再回去了。於是,摔下綢符而去。繻,用絲綢做的符信,守關者與過路人互執一半,作為出入的憑證。這裡反用終軍的典實,寫出王勃不敢像終軍那樣自信日後能做高官。
白話譯文
關山隨著日出展露了真面目,石子路上清新潔淨沒有塵埃。
我騎著白馬長嘯著離開散關,看見仙人乘著青牛迎面而來。
重重深門之外便是萬丈深壑,幢幢房屋隨著山勢婉轉連綿。
今天揚策出關並非立志從戎,不敢學終軍誓做高官才回來。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高宗總章二年(669)王勃赴蜀途中經大散關時。王勃《入蜀紀行詩序》云:“總章二年五月癸卯,余自常(長)安觀景物於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絕徑,超元溪,歷翠阜,迨彌月而臻焉。”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表現作者經過邊關時看到的景象。“關山凌旦開,石路無塵埃。”“凌旦”點明題中“晨”字。一個“開”值得玩味,既傳神地寫出破曉日光照射出山巒,又有作者騎馬景隨步移的動感。早晨的世界是清新的,石路上都沒有塵埃,可以發現詩人心中崇尚自然和道仙的痕跡。這一點在後四句中更加明顯。
“白馬高譚去,青牛真氣來。”清晨揚策,白馬長嘯於清漉的石路,昂揚的氣勢頓現眼前。“白馬”關乎盟誓,與下文的“非是棄繻回”遙相照應。對句“青牛”“真氣” 是道家語。作者出關竟然幻覺感到遇見了仙人,富有詩情畫意。
“重門臨巨壑,連棟起崇隈。”重門、連棟屬於官家的建築,而巨壑、崇隈屬於自然的宏偉。連線“重門”與“巨壑”、“連棟”與“崇隈”的詞語分別是“臨”和“起”。“臨”字足見險危陡峭,令人驚悚;“起”字則將人景融入自然之景,將近處連入遠處。詩人是用險景勾勒出自己內心的慷慨激盪。無論前路多莫艱險,一定笑臉面對。
“即今揚策度,非是棄繻回”二句用《漢書·終軍傳》的典實。終軍過關時摔下返回時作信符的絲繻,表示如果地位不顯達就不會過此關,志在建功立業,得高官而歸。而王勃則是要表達自己不思做官的思想,所以反用了這一典實。棄繻是立志,從戎或者是求仙,對他而言,是一致的。
全詩描繪了早上邊關的圖景,有巍峨高聳的關山,還有路邊的巨壑和重疊的建築,將邊關的險要表現了出來,氣勢宏偉。面對這樣的險途,詩人並不怕,而是勇往直前,能體現廣闊的胸懷和積極昂揚的志向。
名家點評
吉林古籍出版社副編審任國緒《初唐四傑詩選》:散關為關中名關之一,作者首次路過,對於山路、關口形勢、過往行人觀察都很細緻,逐一寫來,饒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