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類型

根據教育的對象、任務、內容和形式的特徵對教育實踐所作的劃分。教育類型主要有親職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3種。根據教育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不同,即教育存在形態不同,可將教育分為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3種。其中,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又統稱為非制度化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類型
  • 外文名:Education type
  • 主要任務:使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 內容:培養兒童的衛生習慣
  • 教育的對象:少年和青年
親職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

親職教育

通常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中對子女或其他晚輩的教育,對象主要是家庭中的幼兒和少年。主要任務是:使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在兒童入學前,幫助兒童為接受學校教育打好基礎;在兒童入學後,配合學校教育,使兒童在德、智、體等方面正常發展。親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培養兒童的衛生習慣,向兒童傳授基本的社會文化規範和價值標準,發展兒童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兒童的個性、興趣和愛好等。親職教育有多種形式,最主要的是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兒童施加影響。教育社會學視童年期為個人社會化的關鍵時期,認為在這一時期內家庭擔負著主要的社會化責任,親職教育對人的一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但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親職教育的作用逐漸減弱。

學校教育

指各級各類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對象主要是少年和青年。主要任務是有組織、有計畫、有目的地向學生系統傳授社會規範、價值標準、知識和技能,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服務的人。學校教育的內容包括:①德育,旨在使學生具有合乎一定社會或階級要求的信仰、思想、道德品質和世界觀;②智育,旨在使學生逐步掌握人類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培養他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③體育,旨在使學生具有健康的身體;④美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觀以及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有些國家的學校教育還包括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教育和傳授基本的生產勞動技能。學校教育的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輔以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形式,如社會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和勞動等。教育社會學認為,對於正處於早期社會化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學校取代了家庭成為最主要的社會化途徑。在學校里,教育者按照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引導學生將前人的社會經驗轉變為個人掌握的經驗,將社會規範和標準內化,以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社會教育

主要指學校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及成年人的教育。主要任務是使受教育者進一步確立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質和世界觀;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增加和更新人們頭腦中儲存的知識和信息,引導人們從事健康的文體活動,使受教育者成為合格的公民。社會教育的內容很多,如傳統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技術教育等。形式也多種多樣,如參觀遊覽、舉辦講座、開展文體活動、閱讀書報雜誌等。教育社會學將社會化視為貫穿人的一生的活動;認為個人在結束學校生活以後,社會教育取代學校教育繼續影響人的社會化過程。社會教育在幫助個人正確履行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職責和義務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的教育是指教育活動已從社會生產、生活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種專門社會實踐活動的形態,它有固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場所和比較規範的教育內容。學校教育就屬於這種形態。

非形式化教育

非形式化的教育,是指教育的活動和存在形式與社會生活、生產渾然一體的原始形態,沒有穩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沒有固定的教育場所和規範的教育內容。原始社會的教育就屬於這種狀態。

制度化教育

隨著教育與社會的互動發展,教育與社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在現代社會,人們普遍認識到教育的重要價值,投入巨大的社會資源發展教育,使教育成為一種複雜的立體化的網路體系。為使教育有條不紊地高速運轉,許多國家通過法律對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等進行規範。這就是制度化的教育,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之後,隨著教育規模的逐漸擴大和複雜化,教育開始進入制度化的形態。學校教育制度(簡稱為學制)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