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

2009年11月5日,教育部正式下文成立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聯合研究中心”),2013年6月19日依託建設單位由湖南大學變更為重慶大學。聯合研究中心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大學等28所重點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八院等13家合作單位參與建設,鐘志華院士擔任聯合研究中心首任主任。聯合研究中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責任制,理事會是聯合研究中心的最高決策機構,全面指導聯合研究中心的建設與發展。成立學術委員會作為聯合研究中心的學術與技術指導機構。日常事務由綜合管理部負責,在依託單位重慶大學和北京分別設立辦公室,在成員單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分別牽頭建設了11個分中心。

聯合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為有效整合高校的人才、知識、技術和國際合作等資源,充分發揮高校在探月等深空探測領域重大專項或工程實施過程中的作用,推動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積極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

聯合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務是:探索麵向國家深空探測工程的高校科研組織管理模式;跟蹤國際深空探測活動進展和技術發展動態;為我國的深空探測活動提供決策支持和諮詢服務;整合高校資源,承擔深空探測技術和工程研發任務;開展深空探測技術國際合作,促進深空探測技術交流;加強深空探測相關的學科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
  • 簡稱:聯合研究中心
  • 成立時間:2009年11月5日
  • 批准單位:教育部
簡介,領導成員,學術委員會,組織機構,日地空間探測預研分中心,深空探測與通信分中心,材料分中心,虛擬現實分中心,數據套用系統分中心,空間環境及軌道設計與分析分中心,熱控與能源分中心,有效載荷分中心,行星地質探測與研究分中心,行星光譜與空間天氣分中心,空間機構與資料信息分中心,

簡介

深空探測是人類認識宇宙、探索宇宙起源、拓展生存空間的必然途徑和重要手段。探月工程是我國深空探測活動的起點。為有效整合高校的人才、知識、技術和國際合作等資源,充分發揮高校在探月等深空探測領域重大專項或工程實施過程中的作用,推動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積極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教育部決定成立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深空探測中心”)。
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
深空探測中心的主管部門為教育部,依託建設單位從成員單位中遴選。
深空探測中心是教育部組織、協調高校開展深空探測領域相關科學研究及工程研發的實體機構,具有相對獨立的人事權和財務權。
深空探測中心的宗旨是:整合高校資源,積極為科技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總裝備部等部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等企業服務,推動探月等我國深空探測事業又好又快發展。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將聯合研究中心建設成為跨校、跨學科資源整合和科技創新平台,成為高校為我國探月等深空探測工程服務的視窗,成為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深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
深空探測中心的主要任務是:探索麵向國家深空探測工程的高校科研組織管理模式;跟蹤國際深空探測活動進展和技術發展動態;為我國的深空探測活動提供決策支持和諮詢服務;整合高校資源,承擔深空探測技術和工程研發任務;開展深空探測技術國際合作,促進深空探測技術交流;加強深空探測相關的學科建設,為我國深空探測事業培養各級各類人才;開展深空探測領域的科普工作。
2009年11月05日,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於在湖南大學掛牌成立。
2013年06月19日,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提升重組建設會議在重慶大學召開,中心依託建設單位由湖南大學變更為重慶大學
2016年,當選為中國宇航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單位。

領導成員

主任: 鐘志華
日常副主任: 謝更新
日地空間物理探測預研分中心: 陳鴻飛(北京大學
深空測控與通信分中心主任: 陸建華清華大學
材料分中心主任 : 謝建新北京科技大學
虛擬現實分中心主任: 吳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數據套用系統分中心主任: 褚君浩華東師範大學
空間環境及軌道設計與分析分中心主任 : 徐波(南京大學
熱控與能源分中心主任: 陳永平(東南大學
有效載荷分中心主任 : 李松(武漢大學
行星地質探測與研究分中心主任: 肖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行星光譜與空間天氣分中心主任 : 夏利東山東大學
空間機構與資料分中心主任 : 周炎濤(湖南大學

學術委員會

學術委員會是聯合研究中心的學術與技術指導機構,成員由深空探測領域的資深或權威專家組成。目前已聘請了原航空航天部副部長王禮恆院士為聯合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聘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彭蘇萍院士為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聘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科學院、總裝備部、國家自然基金委、國土資源部等部門及相關高校的領導和專家總計25位(其中院士16名)為聯合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學術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
1、對聯合研究中心的發展規劃和工作計畫提出諮詢指導意見。
2、指導聯合研究中心承擔深空探測領域科研任務。
3、指導聯合研究中心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4、承擔理事會或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委託的工作。
(2010年8月12日,聯合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
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
第一排左起:彭蘇萍院士、褚君浩院士、葉培建院士、戚發軔院士、孫家廣院士、王禮恆院士、歐陽自遠院士、趙文津院士、鐘志華院士、婁晶副司長。
第二排左起:曹一家教授、劉偉研究員、黃定華教授、劉林教授、謝更新教授、張玉花研究員、申麟研究員、金振民院士、謝煥忠司長、侯建文研究員、王立研究員、周炎濤教授。
學術委員會名單
主任
王禮恆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院士
首席科學家
彭蘇萍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院士
委員名單
於登雲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
研究員
王 立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
研究員
方 成
南京大學
院士
葉培建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
院士
申 麟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
研究員
劉 偉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
研究員
劉 林
南京大學
教授
孫家廣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院士
李濟生
總裝科技委
院士
楊士中
重慶大學
院士
張玉花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
研究員
張 熇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
研究員
歐陽自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院士
羅 俊
華中科技大學
院士
金振民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院士
周建平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
院士
趙文津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院士
鐘志華
湖南大學
院士
侯建文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
研究員
塗傳詒
北京大學
院士
黃定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教授
戚發軔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
院士
彭蘇萍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院士
褚君浩
華東師範大學
院士

組織機構

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
聯合研究中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
聯合研究中心下設綜合管理部、總體技術部;並根據探月及後續深空探測工程的需要以及深空探測技術發展趨勢,結合有關高校在相關領域的基礎和優勢,按技術方向由相關高校牽頭建設若干個分中心。分中心是相關單位共同參與建設的跨學科研究與工程研發平台。聯合研究中心目前設有日地空間物理探測預研分中心、 深空測控與通信分中心、 材料分中心、虛擬現實分中心、 數據套用系統分中心主任、空間環境及軌道設計與分析分中心、熱控與能源分中心、 有效載荷分中心、行星地質探測與研究分中心、行星光譜與空間天氣分中心、 空間機構與資料分中心等11個分中心。
綜合管理部
負責處理聯合研究中心日常事務,根據工作需要,在依託單位或在北京設立常駐機構。綜合管理部的主要職責是:與深空探測領域相關主管部門及工程抓總單位進行溝通,推介相關高校的優勢資源;跟蹤深空探測領域相關主管部門及工程抓總單位的需求信息;整合高校資源,圍繞探月及其它深空探測領域的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開展項目策劃、組織申報、聯合攻關等工作。
總體技術部
根據不同項目實施的需要設立,主要職責是:統籌項目的總體技術方案、任務分解、技術對接、綜合實驗等技術性工作。

日地空間探測預研分中心

牽頭單位:北京大學
參與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1總體設計部等
分中心由北京大學牽頭建設,將充分發揮相關科研單位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整合空間物理、空間探測和微電子技術等學科資源。
分中心側重於“夸父”計畫預研,空間物理理論研究和空間探測技術,主要研究太陽風物理、磁層物理、電離層物理等理論,以及深空粒子輻射探測儀器研發、太陽活動電離層效應監測和探測數據處理,太陽到地球的深空物理現象等方面,為國家深空探測提供理論依據。
分中心將加強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等單位的合作,研發新一代高性能空間探測設備;利用高校的國際合作資源,吸收國際深空探測的先進技術和理念,並積極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

深空探測與通信分中心

牽頭單位:清華大學
分中心由清華大學牽頭建設,將充分發揮相關高校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整合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等學科資源。
分中心側重於為探月一期工程、探月二期工程和探月三期工程,載人登月及其他深空探測工程中的測控通信系統儲備關鍵技術。主要研究測控通信技術體制、低信噪比接收、高增益信道編解碼、高性能圖像壓縮、高效小型化多頻天線、無線信號傳輸特性等方面的工作。
分中心研製的高性能低密度奇偶校驗編碼(LDPC)在探月工程中得到成功驗證,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研製的圖像數據壓縮系統在探月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套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設計的全金屬多頻段天線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研製出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精確電磁仿真軟體和高頻電磁散射國家代碼,並以此為基礎完成了月表環境下無線信號傳輸特性研究。

材料分中心

牽頭單位:北京科技大學
分中心由北京科技大學牽頭建設,將充分發揮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整合各優勢單位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化學等學科資源。
分中心側重於深空探測工程中所需的結構和功能材料(專用金屬材料、特種高分子材料、先進陶瓷材料以及高性能複合材料等)、材料製備技術、相關器件及裝備、深空探測材料及裝備的可靠性評價等方面的研究。
分中心在新材料研製中,開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蓮藕狀多孔金屬製備新技術,成功製備了蓮藕狀多孔金屬鎂。開發了以PBO纖維為基體,製得了Cu/n-TiO2/PBO複合纖維。開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製備新技術,以青銅、不鏽鋼和硫化物的粉末為原料,試製出了微型梯度自潤滑軸。

虛擬現實分中心

參與單位:首都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神州航天軟體技術有限公司、中國航天員中心
分中心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牽頭建設,將充分發揮相關高校、科研單位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整合相關高校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資源。
分中心側重於為探月工程,載人登月及其他深空探測工程中的虛擬現實系統儲備關鍵技術。主要研究虛擬現實中的建模理論與方法,增強現實與人機互動機制,分散式虛擬現實方法與技術,虛擬現實的平台工具與系統等方面的研究。
分中心通過不同學科方向的合作、交叉,開展虛擬現實領域的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進行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理論和研究成果獲得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等獎項。

數據套用系統分中心

牽頭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分中心由華東師範大學牽頭建設,將充分發揮相關高校、科研單位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整合高校地理科學、遙感科學與信息科學的優勢資源。
分中心側重於空間數據處理和分析、海量數據管理以及多源數據同化技術等方面研究工作,為我國深空探測和航天發展戰略需求提供數據支撐平台。
分中心在空間數據處理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和較完備的軟硬體支撐,可根據不同需求生產出不同規格的數據產品,並可實現數據產品的業務化生產;在海量數據管理方面,已科學存儲和管理覆蓋全國的大量遙感影像數據、矢量數據和表格數據,擁有可靠、高效的大型資料庫建設能力;在多源數據分析方面,擁有大量常規空間數據分析工具,掌握了先進的多源數據同化技術,並以衛星遙感數據為基礎建立起區域同化系統,在空間數據分析方面優勢明顯。

空間環境及軌道設計與分析分中心

牽頭單位:南京大學
分中心由南京大學牽頭建設,將充分發揮相關高校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整合天文和地學等優勢學科,通過整合全國相關高校資源,採取多學科、跨學校、跨部門的聯合研究方針,重點針對行星地質學和太陽系空間環境學進行科學研究,承擔和參與國家重大空間探測項目的預研、立項、科學數據分析和理論研究等任務。
分中心側重於太陽活動和空間環境預報、深空探測科學任務規劃、軌道設計與分析以及導航等領域的研究工作。當前研究重點為隕石學、太湖衝擊成因、月面衝擊坑、遙感礦物光譜學、行星形成和演化、太陽活動機制、空間災害性天氣起源等領域。結合我國探月及深空探測工程的需求和國際行星科學前沿,開展以下五大領域的研究工作:1.地外物質天體化學研究;2.行星遙感光譜學研究;3.行星表面過程研究;4.行星形成與演化研究;5.太陽系空間環境研究。
分中心擁有太陽塔望遠鏡、太陽爆發探測望遠鏡、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多波段礦物光譜儀等先進儀器。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具有國際一流科研水平的綜合研究中心,為我國的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測工程貢獻力量。

熱控與能源分中心

牽頭單位:東南大學
分中心由東南大學牽頭建設,將充分發揮相關高校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整合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材料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力學等學科資源。
分中心側重在月球著陸探測器和月面巡視探測器熱環境分析和熱控系統設計、微重力多相流及其高效相變熱控關鍵技術、氣液兩相自回流相變換熱技術、高性能微槽熱管、毛細環路熱管、脈動熱管、分形樹狀高效微型熱沉、冷凝輻射散熱器、溫差電池、熱電製冷、高性能鋰離子電池、MEMS微型能源技術的研究。在特種材料熱物理性質量測理論與技術、超輕多孔金屬製備與套用、熱管理技術、利用潛熱型功能熱流體先進熱控技術等方面具有突出特色。
發展方向與目標:開展深空探測熱控與能源領域的創新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聯合其他分中心構建深空探測熱控與能源系統,並演示新技術、新成果,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技術的發展和熱控與能源研究領域的發展,和高級專業人才的培養,為未來太空飛行器先進熱控技術及能源管理系統的研發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

有效載荷分中心

牽頭單位:武漢大學
分中心由武漢大學牽頭建設,將充分發揮相關高校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整合相關高校在火星和月球探測方面的優勢技術基礎,跟蹤國內外在深空探測有效載荷方面的發展前沿。
分中心側重於探月工程二期、探月工程三期、載人登月及其他深空探測工程中的有效載荷關鍵技術預研。在星載雷射測高儀、雷射反射鏡、合成孔徑雷達、水電解制氧器、磁通門磁力計、近紅外光譜儀等的研製開發上有著較好基礎。主要研究方向為:1.國內外深空探測有效載荷技術跟蹤與調研;2.深空探測有效載荷技術研發;3.深空探測有效載荷仿真技術;4.深空探測有效載荷仿真定標與數據處理技術。
分中心將組織相關高校開展合作研究,承擔深空探測有效載荷技術和工程研發任務;聯合其他分中心參與國家深空探測的科學目標研究,採用新技術、新方法,研究低功耗、小質量、小體積和新型載荷技術,為深空探測科學目標的實現提供支撐。

行星地質探測與研究分中心

參與單位: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上海天文台
分中心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牽頭建設,將充分發揮相關高校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整合地質學、地球化學、分析化學、地球物理和比較行星學等學科資源。
分中心側重於行星地質學和太陽系空間環境學,地外物質天體化學、行星遙感光譜學、行星表面過程、行星形成與演化、太陽系空間環境,隕石學、太湖衝擊成因、月面衝擊坑、遙感礦物光譜學、行星形成和演化、太陽活動機制、空間災害性天氣起源等方面的研究。分中心在探測火星及其地球相似性方面開展了廣泛研究,採用光譜、質譜、核輻射,表面、原位、微區等技術開展隕石及深空探測樣品元素、同位素及賦存狀態集成分析;系統開展與載人登月、火星探測及其它深空探測工程相關的科學與工程問題研究,主要包括月表著陸區選擇、月球基地選址、相似性研究與模擬登月環境、太空人地質知識的培訓、建設模擬登月基地與太空人野外訓練等。
分中心將圍繞深空探測的科學目標,研究深空地質分析與探測中的關鍵技術,聯合其他分中心構建深空地質分析與探測研究平台,爭取在深空探測的地學套用、深空探測樣品物質組成集成分析、地面相似性工程驗證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為我國深空探測工程提供必要的科學和技術支撐,推動我國深空地質分析與探測技術及相關學科的發展以及人才的培養。

行星光譜與空間天氣分中心

牽頭單位:山東大學
分中心由山東大學牽頭建設,將充分發揮相關高校、科研單位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整合行星光譜與遙感、空間天氣物理與探測技術、行星數據系統(PDS)等學科資源。
分中心主要開展行星遙感探測數據分析與套用、行星表面物質模擬與表征、太陽風和太陽爆發現象、太陽爆發的日冕和行星際回響、高能粒子事件的產生和加速過程、太陽風與磁層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分中心參與了多項空間科學探測計畫的預研和載荷研究,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合作建設的國內首家PDS實驗室是開展深空科學數據存儲和分析的重要平台,曾直接參與火星探測衛星“螢火一號”的科學數據規範制定工作。

空間機構與資料信息分中心

牽頭單位:湖南大學
分中心由湖南大學牽頭建設,將充分發揮相關高校、科研單位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整合機械工程、自動化控制、材料工程、信息科學以及飛行器機構設計、智慧型控制等學科資源。
分中心主要研究的內容為空間飛行器的概念設計、結構與機構設計、智慧型導航控制等。分中心還將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採集、整理與分析深空探測領域的信息資源與研究動態,為科研項目開展提供文獻信息資料、信息檢索與分析和跟蹤服務。
分中心將圍繞深空探測的科學目標,聯合其他分中心參與國家深空探測的科學目標研究,針對近空間飛行器、探測衛星、月球探測、火星探測、及其他深空探測領域所需的飛行器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相關的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儲備關鍵技術,培養後備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