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面微型生態圈由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組織,重慶大學牽頭的科普載荷項目。
月面微型生態圈將於2018年登入月球表面,進行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面微型生態圈
- 登月時間:2018年
- 材料:特殊鋁合金
- 意義: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
實驗位置,實驗條件,實驗目標,
實驗位置
“月面微型生態圈”實驗位置距離地球38萬公里,比離地300多公里的國際空間站遙遠得多,所處月面環境也比國際空間站內部複雜得多。
實驗條件
“月面微型生態圈”是一個由特殊鋁合金材料製成的圓柱形“罐子”,高18厘米,直徑16厘米,淨容積約0.8升,總重量3公斤。小“罐子”里乾坤大,裡面將放置馬鈴薯種子、擬南芥種子、蠶卵、土壤、水、空氣以及照相機和信息傳輸系統等科研設備。
月面微型生態圈
![月面微型生態圈 月面微型生態圈](/img/b/d80/nBnauIjMhVTYwcTO0MTM0YWM3Y2MhFWY4YjMwIGOygTYmNzM1MTMiV2MkJ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科學家將在這個小空間裡創造動植物生長環境,實現生態循環。在真空、微重力、極端溫差的外界條件下,“月面微型生態圈”內將保持1到30攝氏度,以及適當的濕度,並通過光導管引進月球表面自然光線,創造植物生長環境。
實驗目標
月面生物實驗的目標是在月球表面實現動植物的一個生命周期。根據100天的實驗期限,科學家選定了馬鈴薯、擬南芥和蠶。這兩種植物將生根發芽,開出月球表面第一朵花。同時,馬鈴薯還可作為人類太空生存食物來源,其實驗價值更加重大。蠶卵則將在生態圈中完成蟲卵孵化、幼蟲生長發育和破繭成蝶的完整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