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旱區水文與生態效應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旱區水文與生態效應重點實驗室於2011年12月批准建設,通過近60年的學術積累,形成了以院士、千人計畫、長江學者、省級百人計畫與博士生導師為骨幹的老、中、青相結合的學術團隊。近5年來,先後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教育部、交通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環境保護部等重大研究課題百餘項,年均科研經費3500萬元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部旱區水文與生態效應重點實驗室
  • 批准建設設計:2011年12月
  • 項目:“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年均科研經費:3500萬元
研究方向、內容,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平台基礎條件,取得成果,

研究方向、內容

研究方向

立足於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環境問題的特殊性、複雜性和多樣性,探索旱區地下水循環與水文生態效應、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機制、旱區地下水與生態環境關係以及旱區地下水合理開採與調控等關鍵技術;服務乾旱半乾旱地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提升國家水土環境科技水平,為西部大開發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研究內容

1、旱區地下水循環的動力學機制與生態效應
2、旱區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水文耦合機制
3、旱區地下水與生態環境關係研究
4、旱區地下水合理開採與調控技術

平台基礎條件

實驗室現有建築面積11000m2,分為8個實驗區23個專業實驗室。
鄂爾多斯盆地水-生態環境原位試驗場包括綜合剖面實驗區、水汽運移與土壤凝結水實驗區、大氣凝結水實驗區、土面蒸發實驗區,水面蒸發實驗區、生態需水實驗區、不同岩性輸水能力實驗區、實驗室共有價值大於2000元的儀器設備是620餘件套。其中自主研製“河流-含水層系統模擬裝置”、“包氣帶水份綜合參數測定儀”、“一維包氣帶水汽熱實驗裝置”、“包氣帶參數測定系統”、“多反射光催化降解裝置”等實驗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為實驗室開展研究並取得創新性成果提供了實驗設備。氣象要素觀測區、地下水位觀測區、數據自動採集區等十大功能區。長安大學渭水校區水與環境原位試驗場具有數據採集室、氣象站、水面蒸發試驗區、典型砂樣蒸發柱入滲、蒸發轉化試驗區、典型土樣試驗柱入滲、蒸發轉化試驗區、凝結水試驗區、抽水試驗區、典型土壤污染治理試驗區、典型土壤中溶質運移彌散係數測定區、淺層地溫熱能利用參數測定試驗區、限流植物根系耗水研究區、碳循環試驗研究區等12大功能區。同時建成了建築面積927m2,降雨面積643.2m2的人工降雨大廳,可模擬任意降雨模式,模擬仿真度99.4%。
鄂爾多斯盆地水-生態環境原位試驗場地全貌鄂爾多斯盆地水-生態環境原位試驗場地全貌

取得成果

實驗室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三水轉化動力學機制與模擬、區域地下水數值模擬研究、乾旱半乾旱地區地下水環境同位素和水化學場研究、污染物在包氣帶及地下水系統中遷移轉化機理及安全效應、地質生態環境評價、預警及災害防治等方面形成特色,共獲得省部級一、二、三等獎勵40餘項,其中國家級獎項5項。國家科學技術一、二等獎各一項;國家科學技術三等獎兩項;國家科學技術發明四等獎一項;全國科學大會獎一項。
教育部旱區水文與生態效應重點實驗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