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外文名: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Stress Biology for Arid Areas,NWAFU
- 性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 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實驗室主任:康振生
簡介,研究方向,方向一:作物抗逆種質和基因資源發掘,方向二:作物非生物脅迫應答機理,方向三:作物與有害生物的互作機理,方向四:作物抗逆種質創新與品種設計,科研隊伍,
簡介
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前身是陝西省農業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建於2001年6月28日,2005年進入科技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建設序列,2006年通過驗收。2011年10月獲批組建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工程院院士康振生任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研究員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實驗室針對我國旱區作物抗逆這一重大科學問題,突出“旱區逆境”這一區域特色,從旱區特有資源入手,發掘作物抗逆種質與基因資源;利用現代生物學技術,深入研究作物非生物脅迫的應答機理,以及作物與病蟲互作機理;通過作物抗逆種質創新與品種設計,培育抗逆廣適、高產優質的作物新品種,為旱區農業生產的高效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實驗室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管理制度和“封閉式管理、開放式運行”的運行機制,積極引進海內外高水平人才,組建創新團隊,目前有12個創新團隊在實驗室開展工作,並與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在科技部、教育部和陝西省的大力支持下,實驗室承擔了一批包括國家973計畫、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創新團隊、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等重大項目,在作物抗逆種質發掘、作物非生物脅迫應答機理、作物與病蟲互作機理和作物抗逆種質創新與品種設計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創新性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提升作物逆境生物學研究水平、促進旱區農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實驗室正在進一步整合學科資源,匯聚人才和研究團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力爭使實驗室按期完成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任務,使實驗室成為我國旱區農業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和高水平成果的研發基地,成為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
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促進旱區農業科學發展的重大科學需求,立足於解決旱區農業生產面臨的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為保障旱區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進行理論儲備和實踐探索。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方向一:作物抗逆種質和基因資源發掘
以旱區糧油、果樹、蔬菜等作物及其近緣植物種質資源為對象,圍繞抗旱、耐鹽鹼、抗病蟲、抗寒及優質高產等性狀,進行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綜合評價;建立作物種質資源抗逆鑒選與評價的技術體系;鑒選出在作物抗逆和高產優質的遺傳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價值的種質資源。分析揭示作物抗旱、耐鹽鹼、抗寒、抗病蟲以及高產優質等重要性狀的遺傳規律,為作物逆境生物學研究和抗逆種質創新及新品種培育奠定基礎。該方向包含:(1)作物抗逆種質資源鑒選(2)抗逆種質的遺傳特性研究(3)種質資源和基因資源保存。
方向二:作物非生物脅迫應答機理
以旱區作物面臨的乾旱、鹽鹼、低溫和高溫等非生物逆境為主攻方向,以抗性和敏感作物(小麥、玉米、果樹、蔬菜等)種質為材料,從形態結構、生理生化、細胞生物學、遺傳與表觀遺傳、分子生物學等方面對作物適應與抵禦非生物逆境的機制進行深入系統研究,揭示非生物逆境對作物致害的機理,闡明作物感受、抵禦與耐受逆境的信號轉導通路和基因調控網路,探索提高作物非生物逆境抗性的策略和技術,為作物非生物逆境抗性種質創新和品種選育與作物栽培方式改進提供理論基礎。該方向包含:(1)作物抗逆的生物學基礎研究 (2)逆境與作物品質、產量形成機理研究。
方向三:作物與有害生物的互作機理
針對旱區作物生產中存在的重大病蟲危害問題,以糧食、果樹、蔬菜作物主要病蟲,如小麥條鏽病、小麥赤霉病、小麥病毒病、小麥吸漿蟲、小麥蚜蟲、蘋果腐爛病、卵菌病害等為主攻對象,從分子、細胞、個體和群體生物學水平研究其發生規律、病蟲與作物的互作關係,以揭示作物病蟲致害的機理、作物抗病蟲性的機制、病蟲與作物互作的遺傳基礎以及環境因素對病蟲種群的調控作用,為抗病蟲品種選育、旱區主要糧食和果樹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策略的確立及病蟲害綜合治理體系的構建提供科學依據與關鍵技術。該方向包含:(1)作物重大病蟲害的發生規律(2)作物重大病蟲的危害機理(3)作物抗病蟲性及其機制(4)作物重大病蟲害的綜合治理
方向四:作物抗逆種質創新與品種設計
圍繞抗旱、耐鹽鹼、抗寒、抗病蟲(如小麥條鏽病、小麥白粉病、小麥赤霉病、小麥蚜蟲、葡萄白粉病、蘋果輪紋病、白菜軟腐病)等重要性狀,探索創製小麥、玉米、油菜、小雜糧、蘋果、葡萄、蔬菜等作物抗逆種質和新品種設計的新理論與新方法,綜合運用細胞工程、染色體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現代生物技術,創製抗逆新種質,與常規育種技術結合,培育適宜大面積生產套用的高產優質、抗逆廣適的新品種,服務旱區農業生產。該方向包含:(1)旱區作物抗逆種質創新和新品種設計的理論與方法(2)旱區作物抗逆種質創新與品種培育。
科研隊伍
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63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11人、講師3人。研究隊伍包括國家“千人計畫”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4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入選者2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畫”入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15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入選者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入選者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獲得者1人。陝西省百人計畫入選者3人,陝西省“三秦學者”特聘教授1人,陝西省“科技創新人才”稱號1人,陝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稱號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