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概論(愛德華·李·桑代克編著的教育學著作)

教育心理學概論(愛德華·李·桑代克編著的教育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教育心理學概論》是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愛德華·李·桑代克編著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14年。

《教育心理學概論》是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學》的縮寫本,全書共三卷,即人類的本性、學習心理學以及個性的分別及其原因。該書是桑代克聯結主義心理學理論在教育中的具體運用,也是歷史上第一部教育心理學的系統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教育心理學概論
  • 外文名:Educational Psychology Briefer Course
  • 作者:愛德華·李·桑代克
  • 類別:教育學
  • 首版時間:1914年
  • 字數:212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教育心理學概論》除序言外,由三卷27章組成。第一卷為“人類的本性”(1~9章),闡述了人類天賦的本性;第二卷為“學習心理學”(10~20章),論述了動物與人類的學習規律;第三卷為“個性的分別及其原因”(21~27章),對個性的差異及造成差異的原因進行了探討。

作品目錄

卷一 人類的本性
卷二 學習心理學
卷三 個性的分別以及其原因
第一章 原本趨向的普通性狀
第十章 動物學習的公律
第二十一章 導言
原本的趨向與學得的相對待
動物學習舉例
個性分別的問題
本性的問題
動物學習的特性
第二十二章 個性分別的原因性別與種別的問題
原本趨向的名稱
第十一章 人類以聯想而學習
兩性能力上的差別
一個原本趨向的各分子
學 習的種類
未會用客觀的標準量過的心向上兩性的分別
原本趨向的活動
習慣的公律
種族分別的研究舉例
第二章 人類在本能上與力量上的稟賦
第十二章 以分析選擇而學習
第二十三章 近祖或家族的影響
感覺的力量
一般的分析與選擇
同屬性同血統的人的可變異性
原本的注意
較為精微的分析
測量親族關係的類似點
粗率的節制身體
高等的選擇
第二十四章 成熟的影響
求食自衙與憤怒
第十三章 心理的功用
第二十五章 環境的影響
第三章 人類在本能上與力量上的稟賦(續)
結合的組織
環境的影響何以難於測量
對於他人的行為的反應
心理功用的特性
環境勢力的測量
母親樣的行為
何謂效率何謂進步
環境的分別如何發生影響
見有他人當前而反應對於他人的嘉許而侮慢而反感
第十四章 進步的數量速度與限制
本能與環境孰為重要
豪強的行為與順服的行為
練習的曲線
第二十六章 單個心向上個性分別的性質與數量
其他社會性的本能
在試驗的情景之下學習的進步如何多而且速
心理變異的綿亘
摹仿
同一功用上各人進步速度的分別
個性差異上各等數量比較的分配
普通的摹仿
進步的限度
第二十七章 心向聯合時個性分別的性質與數量
特種行為的摹仿
第十五章 進步的原因與情景
智慧與品格的型式
第四章 本來使人知足與使人煩惱的事物
所以致進步的分子
問題舉例想像的個性分別
需求興趣與原動力三者的本義
進步之外界的情景
多型論與單型論
及時套用的原則
進步在心理上的情景
心向聯合時其平均數量的個性分別
『復出的反應』或『岐出的(變異的)反動』的解釋
進步在教育上的情景
第五章 身體上小動作的趨向以及大腦結合的趨向
第十六章 進步速度的改變

發音游目與玩弄
舉例說明

其他或有或無的特殊反應
進步的速度所以改變的原因

第六章 學習的力量
第十七章 進步的永久性

學習的公律
因失用而消損

可變性的限制
試驗的成績

以『心機』形成結合的猜想:
一般的結論

見他人有某種舉動自身即能形成結合的猜想
第十八章 一個心理功用的進步如何影響其他功用的效率

第三種猜想以為觀念能產生所代表的動作因使人形成結合
助長與抑制

第七章 原本趨向的解剖與生理
精神訓練上所希望的變化

神經原的組織
精神訓練一般的理由

神經原的排列
第十九章 心理的疲勞

能感受性與能傳達性
單個功用繼續不息的套用時其效率上的損失

所以能學習與能及時套用的生理方面
工作的曲線

第八章 原本趨向發現與隱滅的次序與時期
知足之情的曲線一

復演說
第二十章 心理的疲勞(續)

功利說
特殊的或一般的心理工作繼續不息在一般的能力上有何影響

本能與力量停頓之後再漸漸生長
試驗的成績

原本趨向的及時隱滅是否普徧的情形
一般關於心理工作與疲勞的學理

第九章 原本趨向的價值與功用
心理工作的衍生

自然界永不會錯的論調


人類原本趨向的缺點


創作背景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1913年,桑代克將其擴充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學》——《人類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工作與疲勞以及個性的差異》。1914年,為了給當時大學低年級學生和師範學校學生編寫教育心理學教科書,桑代克將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學》縮編為一冊,即《教育心理學概論》。

作品思想

人類的本性
桑代克認為,精子與卵子結合就預定了一個人將來的行為。人的生就的組織決定一個人對情境的反應,人的智慧品性取決於神經元的結構、位置反應與生活境況相聯,二者的結合導致智慧、品性、技能的形成和變化。因此,他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原始的結合或則永久保存(通過練習使之得到滿足),或則消除(控制刺激使之得不到滿足),或則改而利道(刺激、結合反應,形成新的反應)。並且,他提出了教育的第一原理:即利用一個人的本性作為改惡遷善的工具,使他能產生所需要的學問、習慣、能力、興趣和理想。在此基礎上,他認為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就是給人以這樣的知識,使人們能在智慧、品性、技能上發現人類的本性,以及他們所以改造,所以學習的公律。
桑代克認為原本趨向包含反射、本能和生就的力量三種。每一個原本趨向都由刺激、結合和反應組成,而且原本趨向的活動並非一對一,其聯合是呈多元性的。桑代克認為人類還存在其他社會性本能——競爭、妒忌的行為、所有權、慈愛、欺辱凌虐以及模仿。
桑代克提出了“及時套用原則”,用來解釋哪些事物本來令人知足,哪些事物本來令人煩惱。這條原則就是:(1)一組行為的“順利”進行與否,首先在於神經原的作用而不在於全身的作用。(2)使人知足的乃是能及時套用的神經原與神經關鍵上的傳達,實在使人煩惱的,沒有這種傳達。這一公律無所不適應。(3)人類知足與煩惱的原本趨向可歸於以下三個公律:a.一個傳達個位能及時傳達時,傳達是使人知足的,只須他的活動不為外物所改變。b.一個傳達個位能及時傳達時,不能傳達是使人煩惱的;依據人的本性,凡遇到這種煩惱,天然特殊準備著的他種反應可以套用。c.一個傳達個位不能及時傳達的,勉強傳達是使人煩惱的。此外,一切原本趨向都不預計效果,先見之明不能影響及時的反應,以此而論,一切都是沒有目的的。神經原能預備“及時活動”,既可通過感官刺激,也可通過活動。
桑代克認為,無論如何反射,本能,力量三者(a)無不須在時時內發生。(b)有時能發生(或改變)內在的意識的生活。(c)有時又能使生物改變,有些可以是永久的改變。其中所牽涉的神經原大致又有一種原本趨向。(d)凡生活作用順利時能聽其自然,凡生活作用擾亂時能盡力把它們改變這些普遍的趨向中。其中,(a)(b)兩項乃人所共有,無須贅論,(c)項是個人永久可受改變的力量,就是學習。從人類的幸福而論,這是本性上最重要的事實。於是桑代克提出了學習的兩條公律即練習律(包括套用律與失用律)與效果律。人類其他的稟賦只有以這兩條公律為轉移才能適用於複雜的文明世界。教育上,它們無處不重要,所謂培養、訓練、學習、智慧,無不以此為最有實效的努力之基礎。
桑代克反對觀念運動說,他認為,動的觀念或任何反應的觀念本身不能產生動或任何反應,神經系由神經元及其附屬器官所組成,而人的智慧、品格、技能,則是以它們的組織與功用為其生理基礎的。在這三方面,人的本性又有賴於神經元的組織與功用。一方面,凡神經元上發生生理的活動時,原來就有一定的傳達方向,即最易傳到某某神經元。另一方面,原本的結合或許還有賴其他因素。
桑代克反對復演說,堅持功利說。他認為,人類在智慧、品格上,其原本趨向的發現之所以有秩序、有時期,是因為:一個原本趨向之所以能預兆而保存,也就是因為它與其他某種趨向有某種時間上的關係。那趨向不發現則已,發現就在動物發育的總秩序上占定某時期、某位置那趨向之所以變異的原因,是因為使它的變異的時期依照某規定而變異。在許多變異的時期中,所保存的時期定是最有利於種族生存的一個趨向之所消滅的時期。人類的原本趨向之所以有某種時間關係,正是因為人類具有那些趨向:一則由於變異,即凡能影響種子質的勢力的產生者;二則由於選擇,則以功利為標準。
桑代克認為,本能與力量停頓之後再漸漸生長,並非突然而成的。他提出,境況的改變以及人性因學習而改變,二者都應留些餘地。及時隱滅原是事實,本能原有生滅,但並非常有之事,且是漸漸之而來;待其實現,在人生已為時太晚。
學習心理學
桑代克認為,學習為某種原本趨向以及其所受訓練兩方面的產物,一個人最後所具有的品性,是他的本性在所寄託的環境裡發育的結果。一般的人性是由人的本性、學習的公律以及人所生存學習的自然界的勢力,這三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桑代克看來,學習所表現出的簡單而又半機械性的現象其一為復出的反應,其二為動物的準備或使態度與身外的境況相合作,其三為境況中某局部某分子的超越活動,其四為對於新境況作最相似的反應,其五為境況漸漸改變時,反應可從一個境況移向另一個境況而不致擾亂。這些也是人類學習的基礎。
桑代克提出了兩個命題:人類以聯想而學習、人類以分析選擇而學習。在前一命題中,他把人類學習分成四類:像尋常運動樣形成結合、以觀念形成結合、分析或抽象、選擇的思想或推理。同時他還提出習慣的公律在教育上的兩種普遍用法:一種是凡應歸納在一處的便歸納在一處,凡不應歸納在一處的則應使之分離。另一種是對可喜的結合則練習與獎勵,對不可喜的結合則阻撓與責罰。桑代克認為假如將及時套用,練習與效果三條公律套用到人類的聯想學習上,則有五條附律:(a)復出的反應。(b)態度傾向預言的適應或準備其中態度準備具有兩種功用,一是規定人的動作行為,二是規定他的知足與煩惱。(c)境況的部分活動:一人身內的情境所以使他對於同一外界環境而反應上有變異,是因為有一種最尋常的辦法,即境況中的一個分子有超越的效力。(d)同化或類化的反應,人對於任何新境況,其反應總是象對某種相類似的舊境況(或某分子相類似的舊境況),新境況本身不具有任何結合。類似的境況中所成就的結合即行活動,因為任何境況的影響是它各分子的聯合影響 分子之中,凡前已與某個反應相結合,根據習慣的公律,就會產生同化的現象或類化的反應。(e)聯想的連結。在後一命題中,桑代克認為,一切學習都是分析的。一方面,因為所形成的結合對於境況的全體或一時所有情景的全體都不是絕對的。另一方面,任何結合之中總不免有許多小的結合,起於境況的各部分,而成於反應的各部分,每一個又多少具有獨立性,因此假使境況的某部分另歸入新的組織,反應的一部分也有一種趨勢要脫離舊時的隸屬而獨立發現。
桑代克指出,人類的思想動作中,一個境況有時能激起以前未曾被原本趨向或套用與知足所結合的反應,這樣的行為顯然比本能習慣更為進步,或者與它們相反。他認為學習是結合,人之所以長於學習是因為他養成了許許多多的結合。結合之中,有的產生外表上可以觀察的運動,例如語言,姿勢,行動。有的直接產生,且當時產生神經元上內部的隱藏反應,就是所謂感覺注意(向內的)、想像、觀念、判斷等的源泉。結合不僅產生於外界環境身外的事物,而且形成於心內的反應。也不僅產生於心內的境況,而表現為種種可以改變外界環境的舉動。結合還可產生於心內的某事物、某情境,而且也形成於心內的某事物、某情境、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桑代克認為,心理功用通常是行為上實在觀察的或可以觀察的某種事情,並非行為之後有什麼神秘的東西,心理的功用無非是回溯行為的歷史,或預料行為的將來。至於進步,桑代克認為,進步無非是結合的增加而已,是知足之情與煩惱之情的增減而已。導致進步速度改變的原因桑代克認為有如下八條:(1)功用進步時所養成或所破壞的結合數目有多有少;(2)結合的養成與破壞有難有易;(3)養成的次序有先後;(4)各結合影響了測驗的分數頗為不同;(5)各個時期的練習,即一人在某功用上一般的進步的能力前後不能一致;(6)已養成一個結合,其他各個結合的情景可受不同的影響;(7)結合因失用而削弱;(8)結合受到過分的練習。
在桑代克看來,一個心理功用的進步是可以影響其他功用的效率的。首先,心理功用的情境的改變是由於結合的增強與削弱,這些結合又是彼此相聯的。所以他認為,一個心理功用的進步主要是通過助長與抑制來影響其他功用的效率。 另一方面,根據表面的觀察,人們希望有相類似的變化時,也許反而失敗,因為相類似的效果可在完全沒有相同分子的兩組結合中出現。桑代克認為,兩個功用必定含有共同的分子,然後這一個的變化才能牽動另一個。第二個功用的變化有多少,全視兩個功用共同的分子有多少。
桑代克認為,一個功用不斷的套用會體現出兩種絕對不同的效果:(1)該功用在套用之後,效率上稍微有些不如得到若干休息之後的效率;(2)假定所套用的時間曾得到最適宜的分配,那么過分的學習有趣的損失,練習未經最大的努力,這一類事情皆可預防。桑代克主張用反應說或外緣說來解釋心理疲勞。
個別差異及其原因
桑代克認為,人在心理上所具有的能力由三種勢力組成:一是其本性,二是單靠內部的發育,其原本趨向成熟到何種地步,三是生活與所受訓練的狀況。之所以要規定其本性,一部分是性別,一部分是種族,一部分是家族,還有一部分是不明了的原因,使同父母的子女也會得到不同的遺傳。因此,影響個別差異的因素有四:性別、種族與家族、成熟與環境。
桑代克提出,一個人的本性與他的血統有關,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完全是祖宗的副本,或幾個祖宗合起來的副本。血統只能使後裔的變異減少,而規定他們變異的標準點。近祖的關係沒有影響則已,一旦有影響,就使子女離開一般的平均點而超近於他們父母的狀態,又使其互相變比同是那幾個不相干的人的互相變異為大。 種子在受孕時的情境是規定人類本性上一切異同點的原因。這些情境既影響身體,也影響心、雙方平等。環境對個別差異的影響甚徵。
桑代克認為,一個人在某種心向上單靠成熟,單靠自身的發育,就能年年改變,全不心有賴於訓練,有賴於生活的經驗。然而,成熟仍不妨視為一種協作的勢力能在個體內部預備某情況,使得那些外力有產生變化的可能。反而言之,單是內部的發育,無論怎樣有勢力,通常有待於外來的刺激。一個兒童其心理的發展總免不了環境的影響,多少養成幾個習慣。有了外來的刺激,內部的衝動因而發展,但只有在理想上才把內外分開。
桑代克認為,假如本性苟同,那么個人間後來發現的一切差異一定起於外界的勢力。外界的勢力凡有差別,就會用最小的環境的勢力加於人身,人未有不因之而變化的。人是境遇所造化,但其最後的模型一半為屬性、種族、血統,以及受生時的情境所規定。境遇改變人性,只是受改變的本性有所不同,改變亦不能一致。
桑代克主張,環境的產物常出於兩種可變的勢力,一是環境,二是人的本性這一結論帶有兩條附律:第一,環境的刺激,在一人身上能引起某種勢力,理想、習慣,那么在另一人身上或絕對的不適宜。第二就是一個人一部分能選擇自己的環境。
桑代克認為,不同的環境影響智慧、道德的方法有以下幾種:(a)籌備或把持人腦健全發育生長的生理狀況。(b)照本性或從前的動作,人的腦部能因某種相當的刺激而活動;而環境可籌備或把持這些刺激。(c)根據效果律,促進這些活動或革除這些活動。

作品影響

《教育心理學概論》的出版標誌著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新的獨立學科的正式問世。雖然早在1877年卡普傑列夫就曾出版過一本《教育心理學》,但心理學家們依然喜歡將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概論》視為最早的教育心理學專著,並把桑代克作為教育心理學的鼻祖。

出版信息

《教育心理學概論》初版於1913年,中譯本由陸志韋翻譯,商務印書館1926年出版,共494頁。

作者簡介

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美國心理學家、動物心理實驗創立者,教育心理學體系和聯結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心理學綱要》(1905)、《動物智力》(1911)、《智力測量》(1926)、《人類的學習》(1931)、《學習的基本原理》(1932)、《人性和社會秩序》(1940)、《聯結主義心理學論文選》(1949)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