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傳說,山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傳說中的三皇(伏羲氏、神農氏、黃帝),五帝(少昊、顓頊、高辛、唐、虞)大都到過山東,有的就生息在山東,其子孫世世代代在此繁衍。三皇時期,對我國古文明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傳說上古伏羲氏王天下,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尸子》亦說:“伏羲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傳說反映了太皞之時,漁獵經濟已大發展,並產生了較結繩記事進步的記事符號——八卦。“太皞之時,始制嫁娶”,當時的婚姻形態已向一夫一妻制轉化。神農氏時,製作耒耜,播種百穀,親嘗百草,發明醫藥,是農業大發展的時期。黃帝時期,尤為進步。至今仍把一切文物制度推原於黃帝,認為黃帝是“人文初祖”。關於他的傳說頗多,如用玉(堅石)作兵器,造舟車弓矢,染五色衣裳,嫘祖養蠶,倉頡造文字,大撓作乾支,伶倫制樂器,等等。說明此時,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有了多方面發展,社會生活進一步豐富。這些文明進程給予教育以很大影響。“包羲氏(伏羲氏》)沒,神農氏作。 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經·繫辭》)說明,在生產大發展時期,教育伴隨生產活動的進行而進行,並給予生產以指導。隨著文化日漸發達,醫學、天文、算數、舟楫、住室、衣裳等都有所發明,教育內容也日漸豐富,培養出了多方面人才,如黃帝時的“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橈作甲子,隸首作算數”等。但三皇時期的教育仍沒有脫離社會生產和生活,處於自然形態。虞舜時期,是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出現了勞動產品剩餘,少部分人可以在別人的供養下專門從事教育工作。《尚書·舜典》稱:“夔! 命汝典樂。教胄子。”“契! 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夔”與“契”都是管教育的專職人員,典樂之教與五常之教也不同於教民以漁和農作。此皆說明教育已開始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有了專門化發展傾向。在教育的早期分化中,等級性便已表現,教“胄子”(國子,鄭玄解)與教百姓是不同的。又有《禮記·明堂位》記:“米廩,有虞氏(舜)之庠也。”《禮記·王制》進一步解釋:“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國老”與“庶老”也是身分不同的老人,雖都“養”(“庠”為學校名,本義為“養”,)在那裡,從事教育工作,但有明顯的等級色彩。原始社會教育曾有“聲教訖於四海”的時期。當時沒有文字,教育方式主要是口耳相傳,音樂教育非常發達。據說,太昊時,作《立基》之曲,欲漁獵豐收;黃帝時,命伶倫造律呂,命榮猨作鐘,命大容作《鹹池》之樂;少昊時,作《九淵》之曲,有諧人神,和上下之功;顓頊時,作《承雲》之曲,能調陰陽、享上帝、朝群後;帝嚳時,作《六藝》之樂;帝舜時,音樂水平更高,設立了專門典樂之官——夔,創作了大型樂舞《箾韶》。孔子聽過《韶》,稱其盡善又盡美,聽後三個月不知肉味。音樂在這時作為培養人的一種重要手段,“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四語教國子以德。”據董仲舒說,成均是五帝之學。鄭玄解釋說,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由此推論成均之學以樂教為主,進一步證明這一時期音樂教育的發達。舜時期的教育多方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堯舜時期,父權制已確立,為這種生活方式服務的社會倫理方面的教育以強調“孝”為主。舜在“父頑、母囂、弟傲”之家。“能和以孝”,是當時最崇尚的道德,也是堯選取舜的主要原因。舜登帝位後命契“敬敷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常之教。說明對這方面教育的重視。舜時期教育還有軍事方面的內容,據《竹書記年》說,入學初用萬。萬舞是乾戚舞,這是當時軍事生活在教育中的反映。《尚書》載,“朴作教刑”,這說明當時的教育已施用了強制性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