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弩台

教弩台

教弩台也稱為點將台、曹公教弩台,位於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東段北側。據稱,三國時期,曹操築此高台教練強弩兵將,因而得名。

教弩台面積達3800平方米,有屋上井、聽松閣等景點。1981年,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教弩台
  • 地理位置:合肥市淮河路東段北側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屋上井、聽松閣
建築布局,發展歷史,

建築布局

教弩台高4.3米,面積3800平方米。略呈正方形,距淝水、津水和逍遙津都不遠。
教弩台教弩台
台上有屋上井、聽松閣兩處古蹟。屋上井以超過民房屋脊得名,為當時曹軍將士飲水之源。聽松閣是曹操"望敵情、運籌帷幄、納涼休息"之所。
周圍松拍挺拔,濃蔭蔽日。後被譽為廬陽八景之一的"教弩松蔭"即此。
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的明教寺即聳立在高5米,面積4260平方米的“古教弩台”上。

發展歷史

史載,三國鼎立時期,曹操四次到達合肥,臨陣指揮,築此高台教練強弩兵將,以御東吳水軍,點將台,台基陡峭,邊緣勒以磚石,東漢末年曹操在此“教強弩以御吳舟師”,故名“教弩台”。
梁武帝時又在台上建有鐵佛寺。唐大曆年間(776年前後)又重修擴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為明教寺。後毀於戰火。清光緒十一年(1886年)太平天國遺老袁宏謨(法名通元上人)雲遊募化,按原樣重建,至今。
現明教寺為全國重點寺院,它由佛殿、藏經閣、西廂園三部分組成。殿分正殿和後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寶殿飛檐翹角,風鈴叮鐺,殿脊高聳一巨大錫葫蘆,銀光閃耀,直刺雲天,顯示了我國佛教寺宇威嚴莊重的建築特色。寺內鐘鼓齊鳴,梵音繚繞,更充滿了神奇的宗教色彩。
明教寺原名“鐵佛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時期(502~549),不久荒廢。大曆年間(766~779),於廢墟中挖得丈八高鐵佛一尊,廬州刺史裴絹奏聞朝廷;代宗皇帝李豫詔令重建寺廟,定名“明教院”。明代以後,稱“明教寺”,沿用至今。現尚存“大雄寶殿”、“屋上井”和“聽松閣”等名勝古蹟。相傳“古教弩台”上,昔日松樹成蔭,松濤有聲,寺僧建閣,取名“聽松”,於是“教弩松蔭”之譽,被稱為廬陽八景之一。閣上撰有楹聯:“教弩聳高台不為炎劉消劫難,聽松來遠客誰從古佛識真如”。“屋上井”,以井口高於“教弩台”下民房屋脊而得名,井口石井欄上刻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馬夏侯勝造”隸書12字,為公元268年遺蹟。井欄口遺下汲水繩磨成的23條深溝,堪為千年歷史之見證。
教弩台
宋人吳資詩云:“曹公教弩台,今為比丘寺。東門小河橋,曾飛吳主騎。”道出了“教弩台”與“明教寺”的歷史關係。“明教寺”屢經興廢,至清鹹豐三年(1854年)復毀於戰火。同治初年,太平天國將領袁宏謨於太平軍失敗之後,慨然出家於紫蓬山西廬寺,後參禪於明教寺(為西廬寺下院),經多年苦行募化,終於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建寺院。的大雄寶殿後殿即為當年的建築,也是寺廟的主體建築。
解放後,人民政府曾多次撥款維修寺廟。1978年,人民政府再撥巨款翻修寺廟,重建彌勒殿、法堂、藏經閣、講經堂、齋堂、僧寮,總計800平方米。現明教寺共有佛像37尊(其中銅佛5尊),現有僧20人,住持為妙安法師。省、市佛教協會也設在此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