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視域中的儒學》分四章,分別討論儒家以教化為核心的形上學與心性論、德性論與價值觀、儒學與中國文化、儒學與哲學研究的方法等問題。20世紀初以來,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學術逐漸被納入到“哲學”這一概念框架下來進行研究和重構。
基本介紹
- 書名:教化視域中的儒學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311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作者:李景林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6122203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一世紀初以來中國文化意識的反思
二儒學的教化觀念
三儒學的未來發展
第一章心性論與形上學
一簡帛文獻與孔子後學思想之內轉趨勢
(一)孔子所開啟的文化價值方向
(二)前輩與後輩弟子
(三)聖與智
(四)慎獨與貴心
(五)心、性與情、才
二論“可欲之謂善”
(一)可欲與四端、四德
(二)廣義的性、命與狹義的性、命
(三)“可求”與“可欲”
三倫理原則與心性本體
(一)問題的提出
(二)“門內之治”與“門外之治”
(三)仁義內在於人的情感實存
(四)仁義內在與人性本善
四德性良知之先天實存基礎
(一)一個存在實現論的思想進路
(二)“氣”、“才”之本體意義
(三)養浩然之氣:由工夫證顯本體
(四)結語
五朱子心論及其對先秦儒學性情論的創造性重建
(一)儒學的提問方式與心性概念
(二)心性的結構——“心統性情”
(三)心的本質內涵——“仁”為“心之德”
(四)存在、活動與超越性——一場理論上的兩線作戰
六徹底的儒家
(一)意欲、人心與生命本性
(二)直覺與心性本體
(三)理性與心性本體
七聖與神之間
(一)“成心”與道的開顯方式
(二)聖者通也
(三)施教之方
(四)結語
第二章德性論與價值觀
一誠信觀念與道義原則
(一)信、忠信、誠信
(二)“誠”為德性、倫理之基
(三)道德之自身價值與道義至上的原則
二差序格局與“太和”理念
(一)保合太和
(二)拒斥平均化和同質化
(三)差序化原理
三“學”何以能樂
(一)“學”的內容和目標
(二)下學而上達
四愛的張力
(一)儒家所言“情”之類分
(二)四端(仁義之心)與七情
(三)“愛”的普遍性與等差性問題的凸顯
(四)“愛”的兩端及其中介
(五)結語
五正德性與興禮樂
(一)糾名實正人倫
(二)知止於至善
(三)德性充盈與禮樂重建
(四)“道”與“言”
(五)釐清德義內涵與德目系統
六論儒家的王道精神
(一)從孔子論管仲談起
(二)道義至上與事功成就
(三)論天人——國際關係中王道原則的超越性意義
(四)結語
第三章儒學與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
一國學——中國學術之家
(一)重提“國學”之意義
(二)中國文化的價值理念與賦義基礎
(三)現代學術體制與“國學”的定位
二“知止”三義與文化認同
(一)“同歸”與“殊塗”
(二)“知止”——“回到你自己”
(三)“知止”三義
(四)認同與差異原則
三文化的“無用之用”與儒學未來發展的契機和天命
(一)影響文化發展的功利因素
(二)由文化之“通”性義重新審視“全球化”
(三)走出兩個理論誤區,培育三種文化意識
四啟蒙思想與文化重建
五附錄
(一)重建中國學術的通性基礎
(二)儒學未來發展之展望
第四章儒學與哲學研究方法
一中國哲學的研究方式應有所改變
(一)哲學與哲學史
(二)思想生產與學術研究
(三)中國傳統思想學術的立言方式
(四)構建“屬於自己”的當代中國哲學理論形態
二學術的傳承與思想的重建
三共通性與共同性
(一)兩種普遍性
(二)道通為一
(三)成己成物,道合外內
(四)由共通性引向超越的境域
四正負方法與人生境界
(一)正負方法:性質及其相互關係
(二)具體共相:概念、理智與直覺、體悟
(三)正負方法:“始終”、“先後”與“同時”、“本末”
五附錄
(一)儒學之“魂”的附“體”與新生
(二)《中國哲學概論》序言
(三)《教化與工夫》序
(四)以情應物的心物觀
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