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嘉熊

敖嘉熊(1874—1908),浙江嘉興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3年在上海加入蔡元培章太炎發起的中國教育會和愛國學社,投身革命活動。他散盡家財,來維持浙省黨人之革命機關溫台處會館的運作。1907年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發動安慶起義事敗犧牲,浙江革命形勢十分嚴峻。1908年,敖嘉熊在一次外出後離奇失蹤,幾天后被人發現遺體浮在嘉興城東烏橋港河中。陶成章聞訊後痛心地說:“嘉熊死而浙西、江南一帶之革命事業墜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敖嘉熊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嘉興
  • 出生日期:1874年
  • 逝世日期:1908年
  • 職業:革命黨人
  • 信仰:三民主義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新山歌案,革命生涯,溫台會館,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敖嘉熊(1874—1908),字夢姜,又字鹹愚,乍浦人。幼年隨家遷居嘉興。清末中秀才,在秀水(今嘉興)縣署當見習錢穀師爺,因與 知縣不合,即離職。光緒二十六年(1900),與唐紀勛、祝廷錫等人在新篁購田百畝創辦學稼公社,開辦竹林啟蒙 學塾,又在嘉興城內創建第一所國小校。二十八年,到杭州與王嘉榘、蔣百里等組織"浙會",研討時政,主張反清 革命。二十九年,到上海進入蔡元培章炳麟等組織的"愛國學社"當職員,並參加中國教育會。6月底,《蘇報》案 發生,"愛國學社"被解散,敖回嘉興,與褚輔成等創立"競爭體育會",宣傳禁菸禁賭,並倡建"演說會"、"教育會" ,秘密宣傳反清革命思想。
同年12月,遊歷溫州、樂清台州、寧波等地,廣結革命志士。回嘉興後,於三十年秋 建溫台處會館,作為浙江革命黨人的聯絡處;同時又建黃帝教,以宗教名義練武習文,組建地方團練,爭取掌握地 方軍權、財權。光復會領袖陶成章由滬抵禾會見嘉熊,幫助策劃,力促其成。但因事泄,引起清吏注視,進展受阻。三十一年春,會館經費睏乏,嘉熊變賣妻飾作經費。秋瑾曾一再至嘉興會晤敖、褚等革命志士,密商起義大事。三十三年夏,皖浙光復軍起義失敗,秋瑾徐錫麟被捕就義。次年二月初九(3月11日),嘉熊以事夜出,遭暗殺身 亡。時年35歲。
嘉興光復,嘉熊遺骨移葬杭州棲霞嶺。民國14年(1925)5月12日,嘉興各界人士為敖嘉熊、龔寶鈺等革命烈士 舉行公祭,建立紀念塔。

早年經歷

敖嘉熊因祖輩在禾城經營醃臘業,乃舉家遷居移居嘉興南匯鎮,後遷城內柴場灣(今解放路)。嘉熊在清末曾以秀才習吏,在秀水縣署當過錢穀師爺,因與知縣不睦,不一年即辭去。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春,義和團運動爆發,嘉熊在反帝愛國思潮影響下,在杭州與王嘉榘(王維忱)、蔣方震(蔣百里)等10餘人成立時事研究會,名浙會;後因受清政府查辦,改名浙學會。同年,在嘉興與唐紀勛、祝廷錫等創辦竹林啟蒙書塾,為嘉興最早學堂。接著又與唐紀勛、祝廷錫等在竹林創辦學稼公社,提倡改良農業。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去上海加入章太炎蔡元培、黃炎培等發起成立的中國教育會和“愛國學社”,從此立志反清革命。

新山歌案

敖嘉熊受陳天華《猛回頭》啟發,用白話文編寫宣傳反清革命的《新山歌》,請蔡元培審改後在滬廣為傳播。樂清人陳夢熊和友人在樂城白鶴寺創辦僧民學校,由月空和尚(俗名黃飛龍)任校長,學費全免,課以《新山歌》。與此同時,在陳妻林世英所辦的女子學校里,亦向學生宣傳《新山歌》。是年七月,清政府籌備立憲,樂清縣城開大會慶祝,當局邀請各校參加捧場。僧民學校校長月空也帶來上百名師生亮相,半數人頭上光溜溜,極受矚目。他們在會場上高唱《新山歌》,由於歌詞直刺時政,引起了樂清知縣何士循的警覺,下令嚴查。後《新山歌》被清政府查獲追究,列為“大案”。同年六月,蘇報案發生後,回嘉興與褚輔成、田月斧等創立競爭體育會,宣傳禁菸禁賭,抵制美貨。並倡建演說會、教育會,秘密宣傳革命思想。不久,遊歷溫州、樂清、台州、寧波等地,廣結反清志士。為了聯繫基層民眾,集聚反清力量,擬以溫、台、處3府遷居嘉興的“客民”為依託,建立溫台處會館,代辦租稅,創辦團練,以謀握地方“財兵二權”,進而藉此聯絡江、浙、皖相鄰10餘府會黨,組織武裝起義。陶成章力促其進行。

革命生涯

1904年(光緒三十年)敖嘉熊加入光復會。同年九、十月間,敖嘉熊在嘉興縣成立溫台處會館(在嘉興東門外,今汽車站職工宿舍地),陶成章介紹魏蘭為總理,嘉熊聘請馮豹陳乃新等任執事員,會館為浙省黨人之革命機關部、浙江革命黨人聯絡活動的重要據點之一。在此基礎上,嘉熊又欲在松江、湖州、杭州3地設立分館,以聯絡更多會黨力量,伺機起義,攻略南京。又創祖宗教(一說黃帝教),圖謀以宗教名義號召組織漢族同胞進行革命。後事泄,其革命活動受到清朝地方官吏注視。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四月,迭遭家難,溫台處會館經濟睏乏,乃將妻子的金銀首飾變賣充作經費以保存會館。但最終仍難維持,會館關閉,轉往紹興大通學堂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至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秋瑾等先後兩次到嘉興會晤敖嘉熊、褚輔成等人,密謀在浙江起義。秋瑾、徐錫麟起義事敗後,浙江革命形勢趨於低潮,嘉熊也鬱郁難有作為。
敖嘉熊在江、浙、皖三省的會黨中極有號召力,被陶成章秋瑾等倚為浙江反清起義的重要力量。1908年3月l1日(光緒三十四年二月初九),嘉熊夜出未歸,至二十六日屍體在嘉興城北烏橋港被發現,一說遭滿清政府暗殺,一說失足落水,時年僅35歲。陶成章聞訊後痛心地說:“嘉熊死而浙西、江南一帶之革命事業墜矣。”

溫台會館

二十世紀初,浙江各地秘密會黨林立,反清志士迭出,敖嘉熊就是其中一個。他不但與旅嘉(興)溫台同鄉會關係密切,而且尚為溫台同鄉會建立溫(州)、台(州)、處(州)會館(以下簡稱“溫台處會館”),使之成為辛亥革命前聯絡全省各地會黨的活動中心之一。
敖嘉熊返嘉興後,就地進行反清活動,尋赴溫州、台州、寧波等地,密謀控制地方“財兵二權”,組織起武裝。為聯絡浙東和浙西各地的秘密會黨,他在嘉興設立了溫台處會館。根據陶成章《浙案紀略》列傳五《敖嘉熊》的記述,他設立會館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嘉興府境位於浙江省東北部,當太湖、錢塘江與東海之會,屬於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帶。東接上海,北鄰蘇州,西連杭州、湖州,南瀕杭州灣。大運河貫穿境內,府城處於江、海、湖、河交會之位,扼太湖南走廊的咽喉。距上海、杭州、蘇州、湖州均不到百公里,交通便捷。
第二,1860年,太平軍進入浙江後,會黨勢力蓬勃發展。此後40餘年之間,“會黨之起義者,不下數十次”,不顧清政府的橫暴摧殘而“益加進步”。到20世紀初年,省內有伏虎會、白布會、終南會、雙龍會、龍華會、平陽黨、私販黨等名目,出現了“於是一村者求附一縣,一縣者求附一府,一府者又復與他府聯絡”的興盛局面。因時勢逼人,乃復有革命黨人,“乘時奮興,與諸會黨結合,為之助其焰而揚其波”。
第三,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嘉興府所屬各縣人口銳減,“浙東溫台處等諸府瘠土之民,視為樂國,遷入者接蹤”。
應當指出,在太平軍占領嘉興府所屬各縣的4年間,清政府多次派兵鎮壓太平軍,戰爭激烈,城鄉破壞嚴重,人民大批離土逃亡。同治元年(1862),時任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給其子孝威的信中云:“浙江夙稱富饒,今則膏腴之地盡成荒瘠。人民死於兵燹,死於飢餓,死於疾疫,蓋幾靡有孑遺。縱使迅速克復,亦非二三十年不能復元,真可痛也。”
誠然,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嘉興府城及所屬許多縣份破敗不堪,人口大幅度下降。嘉興府人口由道光十八年(1838)的293萬人下降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94萬人:農村土地荒蕪,約有半數以上的田地無人耕種;城池成為廢虛,各項設施毀壞殆盡。同治三年夏,嘉興被清軍收復時,嘉興知府許瑤光從杭州抵嘉興,目睹“沿途二百里無人家”,感嘆不已,遂寫下了許多詩篇,反映戰亂後嘉興一帶的淒涼景象。當時嘉興府城是:“屋破人歸少,燒多草長疏”,“昔日名城今瓦礫,表草蓬蒿助寂寥”;農村的景況是:“鴛湖兵火色淒涼,千樹萬落連饑荒。”土地無人耕種,農村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
為恢復農業生產,同治十年(1871)後,清政府遂實行“招墾、招佃”政策,招徠了外地農民來嘉興府各縣墾荒種植,“聽民自墾,寬其田賦”,允許外來農民墾復無主荒田,收成歸已,只交地方捐稅,不納國家糧賦。於是,先有浙江省紹興、寧波、台州、溫州等地的農民前往墾荒;繼之,有河南、蘇北、安徽等外省人前來墾荒;同時清政府尚裁撤一部分湖北、河南等籍的兵丁,“就地在嘉興各地安置務農。”〔儘管清廷採取這些政策措施,但至光緒六年(1880)前後,嘉興縣仍有20%左右田畝拋荒。因此,直至清末民初,溫屬各縣尚有一部分農民移居嘉興、湖州地區墾荒種地。據溫州旅杭同鄉會估計:“無慮數十萬家”。
基於上述原因,敖嘉熊擬在這個地理位置優越的嘉興,設立溫台處會館,作為聯絡浙東、西各地會黨的據點:並利用溫台處會館來控制地方“財兵”二權。敖嘉熊獲知:溫台處三府在嘉興府所屬各縣墾荒種地的農民(當地稱之為“客民”)與當地戶主及官吏之間的矛盾頗多,諸如:因納糧置產之事,屢起事端,地方官吏以“客民”可欺,“橫徵暴斂”,“無所不至”,甚至侵犯“客民”的墓地等等,但溫台之民以“強悍著名”,具有反抗精神。因此,敖嘉熊遂利用主客鄉民之間的矛盾,認為以溫台之民舉辦團練,即可控制地方兵權;復由會館出面為“客民”代納賦稅,即可控制地方財權。“一旦有事,即用所辦團練以衛鄉里,而以所收入賦稅充兵響,是不煩一甲,不費一文,安坐而致獨立之形勢也。”
為了實現控制地方“財兵二權”的謀略,敖嘉熊首先以協調嘉興主客鄉民及安置客民,使其無失所之詞,遊說清吏與旅嘉興溫台同鄉會之紳董楊晨、孫詒讓、蔣希周等人,並通過溫台同鄉會紳董具稟清地方官府,為溫台處會館立案。經嘉熊和紳董各方努力,興建溫台處會館之事,獲得清地方官府批准。時在上海活動的陶成章聞悉,即訪在上海的浙江革命黨人龔寶銓,龔引陶前來嘉興府城晤敖嘉熊,嘉熊即向龔、陶二人介紹建立溫台處會館的過程及其本意,他倆表示贊同,並認為:要在浙江舉義,“非先注意南京不可”。為此,擬設立分會館三處:“一建於松江,而以蘇州、松江、常州、太倉之秘密會黨附入焉。一建於湖州,而以寧國廣德嚴州、衢州之秘密會黨附入焉。一建於杭州,而以其屬於潛、昌化、新城、臨安之秘密會黨附入焉。”復想聯絡鎮江的“梟黨”,廣德、寧國的“洪軍”,以及衢、處一帶的“秘密軍隊”,進窺南京左右兩翼,並且出江西以阻隔兩湖,使蘇、浙、皖、贛義軍聯成一片,“最後孤立和攻取南京”。
敖嘉熊等人的謀劃議定後,於光緒三十年(1904)六月籌資選購會館地基,嘉熊率先資助,並在嘉興東門外(今嘉興市汽車站職工宿舍舍址)購地數畝,興建溫台處會館;同年九、十月間會館落成。該會館落成後,經陶成章介紹,敖嘉熊推舉雲和縣魏蘭任會館總理;聘請溫屬樂清縣馮豹陳夢熊任會館幹事;魏蘭與堂侄毓祥復引丁-、魏毓蕃、趙卓、呂逢樵、許紹南為執事員。
溫台處會館建立後,反清活動漸次展開,引起了清地方官府的注意。光緒三十一年(1905)四月,敖嘉熊迭遭家難,會館經費拮据。為解決會館經費困難,敖嘉熊將妻子的金銀首飾變賣充作會館活動經費。然而,會館因人員多,開支大,經費來源少,終於使會館不能維持,人員散走。魏蘭赴印度尼西亞爪哇泗水埠僑校執教;馮豹陳夢熊回歸樂清故里;陶成章引招呂逢樵、趙卓等人先後入紹興,襄理創辦大通學校。從此,反清革命活動據點從嘉興轉移到紹興,“溫台處會館之事業遂空”。
溫台處會館人員雖已散走,但嘉興府城的反清活動並未告終。“光緒三十二年(1905)至三十三年(1907),秋瑾等先後兩次從紹興到嘉興晤敖嘉熊、褚輔成等人,密謀在浙江起義”。三十三年(1907)五、六月間,“安慶、紹興二案先後發,清吏鹹注目嘉熊”,“屢謀傾陷之,不得,乃改用暗殺之計。”三十四年(1908)二月初九日,“嘉熊以事晚出不歸,十六日(一說二十八日)其屍見於嘉興府城北烏橋港,年僅三十五。”〔23〕敖熊的死,使浙西、江南一帶的革命事業遭到嚴重損失。

人物紀念

敖嘉熊性豪邁,有辯才,慷慨任俠,凡恤嫠、育孤、養老、賑窮各種慈善事業無不為之倡。提倡教育,多建學校,造就人才甚眾,對社會人心影響頗大。自興立溫台處會館後,深受浙東士民敬仰。嘉興光復後,遺體移葬杭州棲霞嶺。1925年5月12日,嘉興各界人士為敖嘉熊等嘉興辛亥革命七烈士舉行公祭。
20世紀80年代初,敖氏後人將藏於祖宅內的“嘉興溫台處會館”界碑捐贈嘉興博物館。
2009年7月,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在寶石山以西整治工程中,岳廟管理處共耗資9萬餘元,對棲霞嶺敖嘉熊墓舊址進行了環境整治,並設立了題為“辛亥革命烈士敖嘉熊墓舊址”的劍形紀念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