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宣上帙五

《政宣上帙五》是宋代史學家徐夢莘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政宣上帙五
  • 作者:徐夢莘
  • 創作年代:宋代
  • 出處:《三朝北盟會編》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政宣上帙五
起宣和三年二月十七壬午,盡宣和四年四月十日戊戌。
宣和三年二月十七日壬午曷魯(改作赫嚕)至登州。
先是女真往來議論皆主童貫以趙良嗣上京阿骨打(改作阿固達)之約欲便舉兵應之故選西京宿將會京師。又詔環應鄜延軍與河北禁軍更戍會方臘叛貫以西兵討賊朝廷罷更戍指揮登州守臣以童貫未還留曷魯(改作赫嚕)等不遣曷魯(改作赫嚕)狷忿屢出館欲徒步至京戲師尋詔馬政王環引之詣闕。
五月十三日丙午曷魯(改作赫嚕)至京師。
是日曷魯(改作赫嚕)入國門差國子司業權邦彥觀察使童師禮館之未幾師禮傳旨邦彥等曰:大遼已知金人海上往還難以復如前議諭遣曷魯(改作赫嚕)等歸邦彥等慮失其懽令師禮入奏復得旨候童貫回曷魯(改作赫嚕)凡留三月餘凡見辭宴犒並如習魯(改作錫喇薩魯)例王黼議復國書止付曷魯(改作赫嚕)等還不遣使。
《北征紀實》曰:時童貫方捕方臘宣撫東南未歸而女真使人同馬政等復至時上深悔前舉意欲罷結約。
有旨喻女真人使可復回也。。
八月二十日壬子發曷魯(改作赫嚕)大迪烏齎書歸本國。
朝廷國書。
八月日大宋皇帝致書於大金皇帝闕下遠勤專使薦示華緘具承契好之修深悉封疆之諭惟夙敦於大信已備載於前書所有漢地等事並如初議俟聞舉軍到西京的期以憑夾攻順履清秋倍膺純福今勃堇曷魯(改作貝勒赫嚕)大迪烏回有少禮物具諸別由於心奉書陳謝不宣謹白。
十一月金人攻破遼人中京天祚入夾山。
曷魯(改作赫嚕)自海上歸阿骨打(改作阿固達)意朝廷絕之乃命其弟固論(改作古倫)國相孛極列(改作貝勒)並粘罕(改作尼堪)兀室(改作烏舍)悉帥師渡遼而用降將余睹(改作伊都)為前鋒正月十四日以勁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至其中都攻之自旦至日中遂陷焉始謂天祚在城中也。及破乃知天祚聞其來中夜已竄即莫知所在而天祚遂至燕山矣。。又懼追襲與其子趙王梁王數百騎復從西北走鴛鴦泊。(舊校云:綱目作鴛鴦濼)女真既失天祚因遣追兵出平地松林而西將至鴛鴦泊則適與天祚遇天祚大窘因倉皇從云:中府由石窟寺入天德軍趨漁陽嶺。又竄入陰夾山夾山者沙漠之北傳謂有泥潦六十里獨契丹能達他虜(改作人)所不能至也。女真之君臣因駐兵鴛鴦泊欲經營之攻擊云:中府暨諸州以延引時日也。。
宣和四年三月十七日丙子遼秦晉國王耶律淳篡立於燕山遣使來告謝不受。
天祚入夾山數日命令不通宰相李處溫欲圖佐命恩幸外假恐軍聲援潛結都統蕭乾勸進燕王僭號燕王者秦晉國王耶律淳興宗之孫道宗洪基弟宗本之子於天祚為從叔初洪基囚其子浚欲立淳為儲貳不果已而立天祚淳守燕十二年得人心號燕王。又謂九大王。又謂覃湘大王在府番漢百官諸軍並僧道父老數萬人勸進遂即位於燕號天錫皇帝改保大三年為建福元年改怨軍為常勝軍肆赦下詔諭國中曰:自我烈祖肇創造之功至於太祖恢廓清之業故得奄有區夏全付子孫邇後纂承罔不祗肅傳二百祀之逾遠得億兆人之底甯蓋太平或弛於細防而內治多遺於外患以是邊鄙生茲冠仇漸為蔓草之難圖公肆長蛇之薦食敢來問鼎直欲爭衡敵壘尚遙王師自潰兵非不銳事止失和故使乘。
輿越在草莽地隔不果相赴旬餘莫知所歸三邊盪搖百姓震懾懼不相保謂將疇依鹹云:六合為家不可一日無主共載眇質用登至尊皆出素衷尚慚否德。又念與其長天下之亂曷。若復我家之功苟其宗社不移亦曰:神靈所望勢不克避理當共知嗚呼朕以久處王藩歷更政教凡民疾苦與事便宜靡所不知亦曾熟慮自今而後革弊為先所期俾四海用甯不敢以萬乘為樂敢告遠邇予不食言。又下詔廢延禧為湘陰王詔曰:(舊校云:此詔見葉隆禮契丹國志)大道既隱不行選授之公皇天無私自有廢興之數事系德致人難力為朕幼保青宮長歸朱邸雖為人情之久系誰云:神器之可求常欲避周公之嫌未曾忘季札之節柰何一旦之無主至使兆民之求君推戴四從謳歌百和不敢負祖宗之業勉與攬帝王之權尚慮纂圖之為難庶其復辟之有待近得群臣之奏槩陳前主之非所謂愎諫矜能比頑棄德躁動靡常節平居無話言室家之杼軸成空更滋淫費陵廟之衣冠見毀不輟常畋漢嫡之戮(實出)無名伋妻之亂(尤不)可托加以權臣擁隔政事糾紛左右離心遐邇解體訖無悛改以至播遷伊戚自始大勢已去是謂絕四海之望安得冒一人之稱宜削徽名用昭否德方朕心之牽愛尚不忍從柰群議之為公正復見請是以勉循故事用降新封嗚呼命不於常事非得巳豈為小子欲專位號之崇蓋狥眾心以社稷之計凡在聞聽聽朕意焉遣知宣徽南院事蕭撻勃(改作塔布)樞密副都承旨王琚充告謝大宋使副承雄州牒準尚書省劄子奉聖旨契丹天祚見在夾山燕王安得擅立仰會問因依人使復回。
《北征紀實》曰:是歲冬末邊探報天祚以兵十萬屯燕京聲言遊獵直抵雄霸界上朝廷遽為駭懼及明年春諜報再至始知其意謂中國有謀也。欲大舉討女真而懼襲其後是以耀武爾群小既安則謀之如初三月。又報天祚敗走不知所在,於是我師遂興。
知真定府路安撫使趙遹奏疏乞撫存遼人。
疏曰:臣近準本月十三日樞密院劄子奉御筆虜(改作遼)界為女真所侵兵勢已瓦無解竊慮奔潰侵軼逼犯邊境仰河北諸路帥司依已降指揮團結兵馬編排器甲準備不測勾抽上邊使喚仍先具知委奏聞除已具知委及逐時探到北界事節次附入內侍省遞奏聞去訖臣竊詳北虜(改作契丹)自澶淵既盟之後歲省。
用兵之費國享重幣之利虜(改作敵)自知得計守盟修好皆其誠心然累年以來虜酋(改作遼主)失德上下離叛人不為用女真渤海寇亂其國(此四字改作並起二字)征伐不已敗衄相繼境土侵削士馬凋殘財力匱耗常疑中國密有窺伺左支右吾困獘日甚恭惟陛下好生之德深洽民心帝王之舉必度萬全況臣當親奉玉音屢被詔劄每念南北歡好力固祖宗盟誓謂非細事不可少有引惹造端生釁而虜(改作敵)殊不知聖神加惠兩國之意如此今茲睿旨特慮他寇與奔潰之眾不測侵軼姑示備御之計廟謨甚遠預為之防然臣叨承閫寄職所當言苟有管見豈敢緘默伏睹邊報近者虜酋(改作天祚)獵於白水川女真掩其無備全軍陷沒虜酋(改作天祚)不知存亡震擾未見所立。若復調兵上邊虜(改作敵)將謂中國起乘其獘疑隙既開何可復釋唯當示之安靜致其懷服臣愚謂耶律氏據有沙漠歷年甚多虜(改作北)人習熟貴其種類設有奸雄誰肯推服仰惟朝廷與虜(改作遼)兄弟之國共守盟好百有餘載今虜酋(改作天祚)叔兄子弟尚眾。若虜酋(改作天祚)真遂不還願陛下用家人禮特遣重臣將命彼國推急難之義念外侮之虞慰諭其宗族臣下厚加拊勞勉以忠孝雪恥戡難就其虜酋(改作天祚)叔兄子弟取虜酋(改作天祚)之所愛國人之所慕擇賢立孤以主虜(改作遼)眾隆其恩禮賜之封冊申結信誓以繼好息民俾之知戴中國虜(改作彼)既以中國為重得存其宗社則中國有大造於虜(改作遼)也。陛下雖不責報虜(改作彼)歸故地減歲幣必有一以報陛下矣。如是則中國不待汗馬之勞遺鏃之費萬無一失而安享大利機會之來間不容髮伏望聖慈特加採擇速奮睿斷施行實天下之幸。
貼黃臣愚竊謂虜(改作遼)失其酋(改作主)未知所立方疑中國乘間而攻之然陛下兼愛南北生靈務隆義好。若即恤其禍難援立新酋(改作主)當此孤遺乏助之時得倚朝廷以存其國。又名正言順勢無不從則恩歸於我必服彼心中國申固盟誓為利無窮。若使彼新酋(改作主)自立則恩非我出立而眾附則勢將復強增戍緣邊過為提備徒足生釁以啟戎心愿陛下無遽增戍開先時之隙無緩立孤貽不及時之悔孔子曰:興滅國繼絕世天下之民歸心焉惟聖神亟圖之。
貼黃臣契勘女真蕞爾小夷(刪此四字)自昔臣屬北虜勢不過虜之一大族(刪臣屬至此十二字改作屬大遼三字)其眾強弱與。
虜(改作遼)不侔徒以虜酋(改作天祚)失德乘其離心遂致以寡敵眾以弱凌(改作勝)強者非女真之能虜所自取也。(刪者非至此十一字)然北虜(改作遼實)大國其人本不畏女真女真今雖得志亦,豈能久橫行於虜中哉!虜之(刪其人至此二十五字)新酋(改作主)既立得國人心事將反掌也。陛下仁聖被於四海普天率土罔不臣妾。若速於斯有以深結虜心(改作遼人)使之懷服自削其平日之貪傲今。若停增戍之役收援立之恩處以守盟存國之大義蠻貊革心固不難矣。誠所謂用力少而成功多也。。
三月某日代州奏得金人邊牒。
準大金彰國軍(應州也。)牒近白水泊擊散契丹放鵝行帳天祚皇帝脫身北走本國軍馬已到山後平定州縣占守訖請代州戒守邊人員不得輒引逃去人民為國生事自取亡滅。
四月十日戊戌太師領樞密院事童貫陝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勒兵十萬巡邊。
詔下燕京管內官吏軍民百姓等(添詔曰:二字)朕惟皇天盡付中國使宅九有之師取亂侮亡拓其疆土景命所仆惟有德者能克饗之朕服紹丕基仰承先帝休德夙夜祗懼不敢荒寧荷天降康登茲極治聲教所暨遠逮要荒東逾朝鮮西邁積石南越牂牁之境罔敢不廷乃眷幽燕實惟故壤五季不造陷於北戎(改作契丹)惟爾邦君暨厥臣庶懷風慕義思欲來歸忠憤之誠久而彌著今上帝降禍於虜穢德腥聞(刪此五字改作遼)弛絕綱維俶為暴亂橫賦強斂誅剝無厭讒慝作仇脅權相滅至上凌下替妖孽並興傾國喪家自取逋竄白水之敗亟聞篡攘調賦益繁人不堪命。且復盜賊蜂起所至釋騷哀此下民恫怨無告朕誕膺駿命俯順人心選將出師復茲境土是謂致天之罰仁伐不仁拯爾群黎取諸塗炭已遣領樞密院事童貫董兵百萬收復幽燕故地與大金國計議畫定封疆大信不渝中舉外應維天之命莫我敢承王師霆擊雷驅數路並進前角後犄萬旅一心威以濟德孰敢有遏厥志然念王師無戰而天道好生亶茲告猷迪爾有眾爾其深計遠慮覽於興亡如能舉城自歸望風回響使市不易肆士不援旌舍覆巢之危從猷枕之逸是為自求多福惟天矜爾萬民永猷一方惟朕以懌已降處分秦晉國王如納土來朝待以殊禮世享王爵應收復州縣城寨文武長官並依舊職任事平第功不次擢用軍兵守戍之士並加優賞願在軍者。
厚與存錄願歸農者給復三年收復之後蕃漢一等待遇民戶除二稅外應該差徭科率無名之賦一切除放大軍所至務在安集官吏百姓不得誤有殺蟲劑傷或焚毀廬舍擄掠人畜犯者並行軍令如或昧於逆順乾我王誅。若猶豫懷疑弗克果斷身膏原野實爾自貽惟予肅將天威敢有逸罰時弗可失其尚勉哉!禍福無門惟爾自召朕言不再師聽惟明故茲詔示想宜知悉貫以環衛軍為中軍述古殿學士劉為行軍參謀保靜軍節度使种師道為都統制武泰軍承宣使王稟華州觀察使楊可世為之副是日上微行出齋宮端聖園以觀出師因餞貫仍以御筆三策付童貫如燕人悅而從之因復舊疆策之上也。耶律淳能納款稱藩策之中也。燕人未即悅服按兵巡邊全師而還策之下也。貫祗奉聖訓振武而行。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作者簡介

徐夢莘(1126年~1207年) 字商老,為南宋史學家,文學家,清江(今江西省樟樹市)人。宋高宗(趙構紹興間進士,官至直秘閣。有感於“靖康”之恥,遂發憤研究宋金和戰關係。著成《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起自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止於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引用官私著述二百餘種。另有《北盟集補》、《會錄》、《讀書記志》、《集送錄》、《集仙錄》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