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蟲沉積

放射蟲個體校微小,絕大多數具有非晶質的矽質骨骼,易保存為化石,只有少數含鍶質的骨骼往往易溶解不保存為化石。放射蟲全是海生的,它們的生存和分布明顯受水域的鹽度、溫度、深度、洋流和水團等環境因素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射蟲沉積
  • 外文名:Radiolarian deposition
  • 特點:具有非晶質的矽質骨骼
  • 環境:放射蟲全是海生的
  • 影響因素:水域的鹽度、溫度、深度
  • 研究意義:推測海底深度很有用
簡介,分布,形態,研究意義,

簡介

放射蟲個體校微小,絕大多數具有非晶質的錢質骨骼,易保存為化石,只有少數含鍶質的骨骼往往易溶解不保存為化石。放射蟲全是海生的,它們的生存和分布明顯受水域的鹽度、溫度、深度、洋流和水團等環境因素影響。

分布

放射蟲多為窄盆性遠洋漂浮動物一般生活于海洋鹽度正常的水域。在近岸水域,由於海水鹽度低,不利於放射蟲生存,放射蟲急劇減少至趨於絕跡。放射蟲可生活於不同緯度的海域,但多為喜暖類群,主要分布於低緯度的溫暖海城,僅少部分生存於高緯度的寒冷海洋。據統計,放射蟲矽質軟泥覆蓋現代海底面積達3.4%,主要分布於熱帶洋底和兩極高緯度地帶,赤道矽質沉積帶分布於南北緯20。之間(魏沐潮,1990)。放射蟲可生活在海洋水域各個深度層,自海面至水深5000 m處都有放射蟲發現,某些海域在水深8000 m處也可有放射蟲生存,然而其最大豐度還是在水深約25-500 m之間,除少數屬種外,在近岸淺水區極少見。

形態

據現代放射蟲分布的研究,放射蟲可按深度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只適應一定深度的窄深度放射蟲,它們可以用來進行深度分帶。另一類是適應不同深度的廣深度放射蟲。在地質時期,放射蟲也可以有生活於深水和淺水兩種環境,因此也應當有窄深度放射蟲與廣深度放射蟲。中國現代放射蟲見於東海陸架以外及南海開放性海域,即熱帶海或黑潮暖流控制的範圍。放射蟲個體大小、形態構造與沉積環境有著密切關係。暖水種個體小,冷水種個體大。一般在暖流影響地帶放射蟲數量多,殼薄孔小,結構纖細,放射刺細長,側刺發育,寒流與冷水團影響地帶,放射蟲數量少,個體相對較大,殼薄,結構緻密,放射刺粗而短。

研究意義

在地質歷史上,在4000 m以下的海底,其他動物如有孔蟲等鈣質殼均被溶解,只有放射蟲具矽質外殼的殘骸可以保存下來,這對推測海底深度很有用。地質時期的放射蟲矽質岩或放射蟲岩,只有放射蟲骨骼和其他生物矽質骨骼(如硅藻和矽質海綿)的化石群,通常被認為是遠洋深水環境的標誌。在珠穆朗瑪峰地區,主要由一套巨厚的雜色砂、頁岩夾多層基性火山岩與矽質岩等組成的三疊系吉隆群中,放射生化石全部產在矽質岩內,產在紫紅色矽質岩內的保存較好,產在綠色矽質岩內的保存較差。它們一般被認為是深海沉積的,有些大致可與近代深海中放射蟲軟泥相比(盛金章,197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