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托甫秀爾

20世紀70年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文工團的音樂工作者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民族樂器廠的樂器製作師共同努力,在保持樂器原有外形特點的基礎上,研製成功改革托甫秀爾。

托甫秀爾,是蒙古族、滿族彈撥弦鳴樂器。蒙古語衛拉特方言“托甫秀爾”意為敲的東西。也有人認為此名來自製琴的特殊木料。形制與阿肯東布拉近似。用於獨奏、民歌和民間舞蹈伴奏,深受人們喜愛。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博樂、精河、伊犁地區尼勒克塔城地區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和東北等地。
改革托甫秀爾
琴身全長89厘米,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構成。共鳴箱扁平,上半部呈圓形,下半部上窄下寬,琴尾平底,琴箱長38厘米、上寬22厘米、中寬16厘米、下寬22厘米。琴箱由側板、面板和背板膠合而成。側板根據琴的輪廓多用五塊色木薄板製作,經浸濕後彎曲成所需弧度,在木製模具里將側板內側膠以松木襯條、琴角木、琴首木塊和琴尾木塊後製成琴框。背板多用兩塊(對拼)或數塊色木、楓木等質地較硬的板材拼接膠合而成,面板則使用數塊白松雲杉桐木等質地較軟的板材製成,琴框兩面分別膠以面、背板而成琴箱。在琴箱上端琴首木塊處,開有一個橫向插入琴桿的凹槽,琴尾木塊處開有一個圓形尾孔,以便裝置尾柱。琴頭和琴桿用一塊色木、核桃木或楸木製作。琴頭上扁下方,長11厘米,上部較寬並向後稍彎,正面彩繪民族圖案紋飾,下部中間開有通底弦槽,兩側設有兩個弦軸(左右各一),弦軸用紅木花梨木製成,呈提琴弦鈕形。琴桿細而長,為半圓柱狀體,長40厘米、上寬2.2厘米、下寬3厘米,前平後圓,上細下粗,上端設有紅木製弦枕(山口),正面粘有一層紅木製按弦指板,表面不設品位,琴桿下端橫向嵌入琴箱上端的凹槽之中。面板上部中央開有一個圓形音孔,下方置有木製琴馬,張兩條鋼絲尼龍弦。在琴箱面板的中央和四角,彩繪富有蒙古族風格的圖案花紋,周邊還嵌有黑白飾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