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意。甲骨文字形,左邊是“己”,象一個跪著的小孩子;右邊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執鞭。表示教子改過歸正之意。本義:改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改折
- 改 解釋:變更,更換
- 筆畫數:7
- 部首:攵
(會意。甲骨文字形,左邊是“己”,象一個跪著的小孩子;右邊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執鞭。表示教子改過歸正之意。本義:改變)
改折編輯 鎖定 (會意。甲骨文字形,左邊是“己”,象一個跪著的小孩子;右邊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執鞭。表示教子改過歸正之意。本義:改變) ...
財政名。清制, 凡徵收各項正項、雜項錢糧,應徵收本色,或應徵收折色,均有定製。若本應徵本色而改為徵收折色者,改徵之銀謂之改折銀。參見“改折”。1 ...
開中改折亦稱“開中折色”。明代實行開中法,按規定商人必須納粟(亦有納馬、鐵、帛、草等),供應邊防衛所、駐軍,方可報中,請領鹽引,赴場支鹽。後因鹽法日...
為維持漕運,國家規定漕糧全征本色,不得減免,嚴格限制漕糧改折。只許在重災、缺船或漕運受阻等嚴重情況下才實行部分的改折,折征時正、耗各項合計在內。漕運的...
道光末年,疏請罷河南漕糧改折之議,浚築賈魯河、沁河水利。鹹豐十一年(1861)赴雲南任上,處理布政使鄧爾恆被殺案及漢、回關係。兩年後被杜文秀部殺害。封騎都尉兼...
折漕亦稱“漕折”。指明、清漕糧改折銀兩或其他實物。明代漕糧,向來納米,稱“漕米”,有時折征布匹或其他穀物以及貨幣。明宣德八年 (1433年),江南巡撫周忱奏定...
漕折 指漕糧改折銀鈔收納。明正統元年規定,田賦自起運兌軍外,其餘可折收錢鈔,糧四石折銀一兩。見《明史.食貨志二》。 ...
折像 東漢末期道家。字伯式。廣漢雒(今四川I廣漢北)人。出身於仕宦之家,饒於財.家懂800人。幼有仁心,不殺昆蟲,不折萌芽.精通京房易學,好黃老之言,特別...
折征,拼音是shé zhǐ ,漢語詞語,釋義是實物賦稅折價徵收銀錢。...... 明 王瓊 《雙溪雜記》:“舊額漕運 南京 米四百餘萬石,俱改折徵每石銀二錢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