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征,拼音是shé zhǐ ,漢語詞語,釋義是實物賦稅折價徵收銀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折征
- 注音:ㄕㄜˊ ㄓㄥ
- 解釋:舊時謂實物賦稅折價徵收銀錢
- 拼音:shé zhǐ
折征,拼音是shé zhǐ ,漢語詞語,釋義是實物賦稅折價徵收銀錢。
折征,拼音是shé zhǐ ,漢語詞語,釋義是實物賦稅折價徵收銀錢。...... 折征編輯 鎖定 折征,拼音是shé zhǐ ,漢語詞語,釋義是實物賦稅折價徵收銀錢。...
抗日戰爭後國民政府為控制糧源與收縮通貨,決定田賦由貨幣折征實物,同時以糧食庫券或在田賦單上註明征借數的辦法,強制收購和強借糧棉。抗戰爆發後,由於通貨膨脹,...
元代時,江南的田賦已有折征錢鈔的。清朝初期一些省將丁稅併入田糧,實行“地丁合一”,徵收銀兩,於是貨幣稅又進一步擴大。 中華民國時期除曾對田賦徵收實物外,其他各...
紅號軍起義的導火線是反“折征”。鹹豐初年,清政府規定,農民納糧從徵實物(穀子)改為征銀錢,從而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如當時交谷一斗,僅值銅錢四、五百文,而實行...
折漕亦稱“漕折”。指明、清漕糧改折銀兩或其他實物。明代漕糧,向來納米,稱“漕米”,有時折征布匹或其他穀物以及貨幣。明宣德八年 (1433年),江南巡撫周忱奏定...
“倒三七”比例作價指我國農業稅由徵收糧食改為折征代金的計價方法。自1985年起,為了適應農產品收購制度的改革,支持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我...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濫發紙幣,造成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山西、福建等地方政府規定,田賦改按戰前糧價折征實物。各省隨仿行。1941年7月,國民政府明令田賦徵收一律改成...
他們響亮地提出“反折征、反捐輸”的口號。起義軍首先攻下思南府城,殺了知府福奎。他們一面分兵四路向印江、石阡、務川,龍泉等地進軍,一面著手選擇農村山寨,建立...
錢糧,漢語辭彙。拼音:qian liang釋義:1、錢財和糧食。2、指田賦。舊時田賦,或徵收粟帛,或折征銀錢,或二者並征,因稱。3、泛指租稅。4、指薪水。5、迷信用品...
實物稅是“貨幣稅”的對稱。納稅人以實物形式繳納的稅收。是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稅收課征形式。如夏“貢”、周“徹”、“粟米之征”、“布帛之...
弘治十四年(1501年),改行折色,提高稅額,每鈔一貫折征銀3厘,錢7文折征銀1分。萬曆八年(1580年),泉州府屬七縣戶口鹽鈔年納銀2414兩;閏年加征214兩。四個...
田賦三征是田賦征實、糧食征購和糧食征借的合稱。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期間開始實行田賦徵收實物的政策。抗戰期間,華中、東南等富庶地區相繼淪陷,財政失去主要財源,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