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支邊青年
- 別名:支邊青壯年
- 起始時間:1954年10月至1966年底
支邊青年,特指1954年10月至1966年底動員組織的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山東、湖北、河南、江蘇等省、市具有高、國中文化程度的畢業生(或35歲以下的青壯年)到新疆支援兵團建設的青壯年。1954—1959年底,兵團共接...
為大力宣傳援藏援疆援青幹部和支邊模範人物的先進事跡,中央宣傳部授予20名個人和1個集體“最美支邊人物”稱號,並向全社會公開宣傳發布他們的先進事跡。2019年7月12日至16日,中央宣傳部研究確定了擬授予“最美支邊人物”稱號的人員名單。並對擬授予“最美支邊人物”稱號的20名個人和1個集體名單及事跡簡介予以公示。20...
《支邊青年李明洲》是2016年3月文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鐘逸銘。內容簡介 《支邊青年李明洲》是一部以支疆青年返滬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生動形象的浦東開發開放的民間史。小說通過李明洲奇特的戀愛婚姻、坎坷的人生歷程、不懈的理想追求展示了時代大變遷下一代人的命運浮沉和精神風貌。他與農家女吳竹青由...
“回去”,這在上海支邊青年的心中是個有著特殊意義的詞。這么多年來,他們許多人的生活都是圍繞著“回去”這兩個字。他們從新疆千方百計地回到上海,後來又帶著說不清的情感一次次地重回新疆。上海,新疆,都曾經是他們出發的地方;因而,真的說不清哪個是故鄉,哪個是他鄉了。從新疆到上海,筆者對這個群體的...
陳漢榮,“文化大革命”期間的老三屆、支邊青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國家一級廚師,1988年出國的海外遊子,所經歷程,顯示他完全沒有在一個按部就班的人生軌跡上因循而行。當年38歲的他,選擇了重新規劃人生,選擇了去國離鄉,選擇了從北半球到南半球的長途跋涉,在很多人的詫異中捨棄了學以傍身的高超廚藝,選擇...
李夢桃是20世紀60年代的上海支邊青年。1964年,國中剛畢業年僅16歲的李夢桃,回響黨和國家支援祖國邊疆、開發建設大西北的號召,毅然從黃浦江畔來到天山腳下,開始了他紮根邊疆30多年的艱苦人生歷程。1970年,由於農六師北塔山牧場急需醫務人員,師組織部門決定調李夢桃到那裡去當衛生員。當時李夢桃二話沒說,行李一背就...
張成山,江蘇農民家庭出生,1959年作為支邊青年,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巴爾魯克山布爾乾河河畔的一六一團牧一隊,成為軍墾戰士,常年在邊境線上放牧。1969年6月10日,張成山帶著5歲的兒子張懷平去放牧,被蘇聯軍人綁架。身懷六甲的女職工孫龍珍拿起鐵鍬和戰友們一道趕去營救,被蘇軍子彈射中犧牲,塔斯提邊防前哨班...
陳曉陽(1953年10月——1976年2月4日),男,漢族,出生於四川省南充市一個教師家庭,國中文化,是成都市支邊知識青年。人物經歷 1953年10月出生於四川省南充市一個教師家庭。1971年3月,回響黨的上山下鄉號召,同成都市889名知青一起,來到雲南農墾,被分配到遮放農場弄坎分場四隊(時稱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三師...
孫龍珍,女,1940年出生於江蘇省泰縣一個農民家庭。1959年支邊來新疆,在吐魯番化工廠當工人。她工作積極,曾被評為紅旗手。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62年塔城發生邊民越境事件後,自願報名到邊境第一線工作。5月,來到巴爾魯克山西部地區,分配在兵團農九師一六一團十二連牧一隊當牧工。1969年6月10日傍晚,...
50年代生於北京,從小隨父母到內蒙古支邊。 1978年入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學習,屬於下鄉、當兵又考上大學的精英一代。 1982~1990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研究室、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從事西部發展與企業制度方面的研究。1990年,因各種原因無奈被迫下海。 十八年商海拼搏,他引領慧聰商情——慧聰網...
邱華棟,父母系支邊青年。1969年生於新疆昌吉市,少年時期在新疆度過。1988年被保送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92年畢業並被分配至北京工作。2012年開始擔任《人民文學》副主編。16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在中學時就已經開始了文學活動,擔任了所在中學“藍星”文學社的社長。第一篇小說發表在《中學生文學》上,後一發不可收。
從1947年起,回響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先後14萬復轉軍人、20萬內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10萬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和地方幹部,近百萬墾荒大軍從四面八方奔赴北大荒。其中1958年王震率領十萬轉業官兵挺進荒原,掀起了北大荒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高潮。繼承發揚解放軍的光榮傳統和“南泥灣”精神,頭頂藍天、腳踏荒原,人...
《戈壁青春》是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歌舞劇團創作的舞劇。舞劇講述了一位名叫建國的青年,從上海來到新疆兵團支援邊疆建設,在茫茫戈壁經歷人生坎坷,青春與愛戀都與戈壁荒漠結下不解之緣。以這名支邊青年的故事為線索,舞劇貫穿了軍墾三代人不同的命運和選擇,透視出歲月變遷中兵團人獨特的命運。演出背景 2014年新疆生產...
1966年5月中旬,有莎車調來的456名城市居民,編為前進五場民族5連。7月22日,浙江支邊青年,編入6連。7月23日,上海支邊青年,編入7連。9月23日,北京支邊青年,分別編入4連和工程連。三省市支邊青年共1160人。到年末,全場職工人數3095人,其中固定職工2952人。1966年1月8日,由農六師工程支隊調來的人員...
林小英(28—38歲)長相一般,解放戰爭時入伍的青年學生。先後擔任護士、醫生、主治醫生。在剿匪戰鬥中,身受重傷,王春歌從匪徒工中救出了她,後成為王春歌的妻子。長期的勞累,被病魔奪去了生命。宣立良 宣立良(17歲—25歲),1964年上海支邊青年。單純,富於幻想,生活散漫,他很自尊而又很自卑。面對現實生活的...
《密林深處的青春》原名《魂系綠海》,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來自北京、上海、重慶的支邊青年、轉業軍人以及五六十年代的昆明知青,在西雙版納開荒、植膠,建設祖國第二橡膠基地的艱辛生活。書籍簡介 《密林深處的青春》原名《魂系綠海》,全書近36萬字,初成於1981年,1993年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講述了20世紀70...
大型電視紀錄片《兵團人》是由新華社、國務院新聞辦以及新疆建設兵團外宣辦聯袂推出的重點拍攝題材,也是慶祝兵團成立60周年系列宣傳活動之一。該片分為8集,在兵團範圍內精心選取了8位各個方面的代表人物作為主人公。而被周總理親切接見的上海支邊青年楊永青是其中之一。楊永青是在石河子總場北泉鎮鍛鍊成長起來的優秀知識...
1956年3月,七團組建時,人口為1750人,主要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五軍十三師三十七團、河南、湖北等地的支邊青年。1956年,陸續接收河南218人。1960年接收湖北支邊青壯年600多人。1963年至1965年安置上海支邊青年2134人,到1978年,全團總人口達9688人。從1992年起,大量內地人員遷入七團。進入二十一世紀,七團每年有...
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宣告成立,從此拉開了新中國屯墾戍邊事業的序幕。一批批軍墾創業者、支邊青年、知識青年、轉業軍人,從五湖四海投身兵團,用青春、熱血和汗水為兵團事業奠基。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大漠胡楊》以此為歷史背景,劇中的角色都有真實的原型。劇本由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王志生歷經兩年...
胡繼祥,男,1954年11月出生,浙江紹興人。中國地質大學畢業。1971年9月參加工作,197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內蒙古建設兵團12團支邊青年,中共內蒙古巴盟委辦公室秘書,浙江省汽車運輸公司幹事,浙江省交通廳辦公室秘書,秘書組長,1989年11月任浙江省交通廳調研室副主任,1991年8月任浙江省交通廳運輸處副處長,...
父親徐曾旺是首批上海支邊青年,曾任秦安縣城關一小、三小、四小等校的體育教練員,母親安蓮風是秦安縣針織廠工人。徐玄沖1975年4月生在秦安,1歲後父親把他送往上海市普陀區爺爺家撫養,4歲時回到秦安。爺爺的一舉一動耳聞目染著小玄沖,他自小就是一個意志堅定、錚錚有骨的孩子。由於活潑好動,經常被父母誤...
緊接著,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六師在這裡成立,大批的支邊青年、大學生、知識青年來到了這裡,在這片未被開墾的處女地上展開了一場有史以來第一次特殊戰役。40多年來,經過兩代北大荒人的努力,經歷50年代的初創時期,60年代、70年代的大開發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建三江已由初創...
個人簡介 趙孟儉, 男,1953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法律本科,被分配在雲南省公安廳工作。1958年初下放到國營隴川農場支邊。檢察機關恢復重建後,於1984年4月到隴川縣人民檢察院出任檢察長。事跡點滴 照顧幹警。對於新分配到隴川縣檢察院工作的小青年,他從父輩和領導的角度,不論在工作抑或生活上都給予慈祥的關懷和幫助...
河北、哈爾濱等五省市的2602名有志青年,先後來到北大荒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墾荒創業生涯,創建了北京莊、天津莊、河北一莊、河北二莊、膠南莊、臨朐莊、惠民莊和哈爾濱莊等八個青年集體農莊,鑄就了“信念堅定、艱苦奮鬥、團結友愛、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中國青年志願墾荒精神,墾荒隊員並與後來的轉業官兵、支邊青年,...
1980年,支邊青年按政策陸續回城。這時的姜萬富也曾想過回到上海,回到家人身邊。可是,看著腳下的這片土地,想著這裡的各族民眾多么需要有人送醫送藥,他心中又充滿了眷戀,最終還是決定留了下來。43年裡,姜萬富走遍了牧場的溝溝梁梁、草場氈房,走遍了這裡的170多個放牧點,為各族患者送醫送藥,解決了牧工和...
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後有14萬轉業官兵和20萬支邊青年以及54萬知識青年“屯墾戍邊”,昔日“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荒蕪景象,才漸“北大倉”——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年總產量達1500萬噸,商品率更是高達70% 南北部分 完達山脈將三江平原分為南北兩部分:山北是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流...
鄭啟明,男,出生於四川墊江縣的一個工人家庭,1961年畢業作為支邊青年到了大西北,後來考入地質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地質隊搞地質工作。坎坷遭遇 他熱愛科學,酷愛自然,他要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探索自然科學裡的奧秘。然而,舉世聞名的文化大革命,給這位剛剛涉足科學海洋的青年帶來厄運,他被定為白專道路的典型受到...
《木棉花兒開》是2008年雲南人民出版社的圖書,作者是黃平。內容簡介 《木棉花兒開》主要內容:男主人公唐衛是川東支邊青年,支邊後當了生產隊長。一次因爭鬥橡膠林地與當地山民發生衝突,他不聲不響解決了糾紛,場長知後請他吃飯。在場長家他認識了場長的女兒小芳。小芳在接觸中對他產生了愛慕。唐衛參軍後當了偵察...
7~9月 河南支邊青年368人、上海支邊青年53人先後來到三十團參加農場建設。9月1日 團第一所子弟學校成立。是年 團在十戶灘地區開挖二乾排,全長 8700米,完成土方量 12 087立方米。是年 師調撥給三十團電影放映機、發電機一套。團成立電影組,開始放映電影。1960年 1月至4月 12日 全團組織3 850人參加開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