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他鄉:上海青年支邊往事

故鄉他鄉:上海青年支邊往事

《故鄉他鄉:上海青年支邊往事》是2013年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大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故鄉他鄉:上海青年支邊往事
  • 作者:大力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1月1日
  • 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 頁數:181 頁
  • ISBN:9787551530309
  • 定價:36.00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真實記錄的這些人,從十幾歲一同踏上去往新疆的支邊路,就注定了將會有著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悲喜和共同的命運,有著那么多平凡中的傳奇;即使在紛紛返城的三十多年來,也依然如此。他們的人生腳步、情感起伏,讓他們成為永遠的上海青年,同時也成為永遠的新疆之子。
《故鄉他鄉:上海青年支邊往事》筆者大力對這個群體進行了深入的拜訪。他們曾經是知青大潮的先鋒,從60年代初就去了邊疆;他們又是返城大潮的後衛,許多人到五六十歲才回歸故里。他們是個特殊的人群,對這個人群,他們自己不說,或許沒有人了解。

圖書目錄

上篇:去那遙遠的地方
動員,穿軍裝的新疆夢
一分錢蓋個紅章,戶口就遷走
到了花花世界可不準亂講
生活像一條五彩斑斕的彩練
女青年可以儘量多錄取一些
支邊對於他們是個明智選擇
一身軍裝意味著無上光榮
安置社會青年支援邊疆去
就等著那出發的一聲長鳴
出發,尋找傳說的幸福城
火車一啟動,車站哭聲一片
早晨醒來,發現外面全變了
饢出現的時候大家並沒在意
操著南腔北調勸說:下來吧,到了
幸福生活就要從這裡開始
勞動,拿起改造自然的武器
他們怪怪的,提著褲子走路
一聽說發槍,高興得跳起來
一碗飯的分量在心裡幾十年
獎一副扁擔,上面寫“挑肥女將”
那可是天山腳下的農場
有一些年,天天砍樹開荒
生活,翻毛皮鞋換回包穀饢
咱每天燒一鍋醬油湯行不行
年三十會餐,只能吃不準帶
地窩子裡好多盞小油燈在閃爍
連隊的人都跟著放映機走
幫我老婆也帶個那東西來
探親,“強盜車”搬走上海的家
她們又哭又鬧,她坐一邊不吭氣
兩個月不吃不喝買張火車票
來到上海已經像個外地人
連洗澡的大木盆都帶過去
他們一回來,我們看到都嚇死
婚戀,剝樹皮的談情說愛
不管抓到沒抓到,開除撤職
女的省下包穀饃給男的吃
倆人做小鍋飯,就有點意思了
一定要找個出身好點的
上海是中國第四大城市吧
聽見洞房裡是又哭又鬧
上海人找外地人那叫“半鋼”
下篇:重回出發的地方
返城,爭搶回家的通行證
花二百多億換來“四個不滿意”
回城呼聲淹沒在遙遠的邊陲
從偏遠連隊會集到阿克蘇
突然來訊息:快撤,回去開戶口
把所有東西賣掉,往上海跑
為一方先走,另一方同意離婚
臨上車,朋友說你們恐怕走不了
比當年離開上海時難過得多
生存,街頭巷尾各自謀生
回來的興奮變成不知所措
哪怕僅僅只有一張床鋪
一家子回來,弟弟沒法結婚了
落不上戶口,吃飯都成問題
晚上跑到鄉下捉蟋蟀,白天賣
三十幾歲了,人生重新開始
除了挖渠種地,還學了點什麼
重又登上列車,已經是一名列車員
二代,父母返城的先遣隊
太陽初升的時候,邊走邊回頭
看不到稍微大一點的天空
奇怪,好好的幹嗎查視力
一緊張,說成了“買一張一鍋”
第一個月工資,孝敬你們
拿九百塊這么多的工資了
囑咐她,不要說是新疆回來的
烙印,他們是無語的胡楊
有時候想,乾脆再回去吧
我媽說了,多掙點錢到上海買個房
家人一年聚兩三次,我們幾十次
唱的是《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那時不回來,現在也是大戶了
外號記著哪,外號記得最清
想說的話
受訪者名錄

作者簡介

大力,曾做記者、編輯、軍人。著有《直航台海》《百年戰場》《笑聲淚影》《渡客九爺》等。譯有《高術戰爭》《無人戰爭》《未來陸戰》《電子戰導論》等。擔任紀錄片《叩開佛門》《苦戀》《在那遙遠的地方》《落日歸橋》《五十六年家國》《北緯十七度》《勐臘氣象》《偽滿臣俘錄》等撰稿。

後記

“回去”,這在上海支邊青年的心中是個有著特殊意義的詞。這么多年來,他們許多人的生活都是圍繞著“回去”這兩個字。他們從新疆千方百計地回到上海,後來又帶著說不清的情感一次次地重回新疆。上海,新疆,都曾經是他們出發的地方;因而,真的說不清哪個是故鄉,哪個是他鄉了。
從新疆到上海,筆者對這個群體的拜訪要告一段落了。在夜晚霓虹閃爍的上海街道上,王祖炯先生開車送到訪者回賓館,道別之前他說了這樣的話:“我們曾經是知青大潮的先鋒,從60年代初就去了邊疆;我們又是返城大潮的後衛,許多人到五六十歲才回歸故里。我們是個特殊的人群,對這個人群,我們自己不說,或許沒有人了解。我們也不想說什麼,我們是無語的胡楊。”
在這裡,有幸遇到並真實記錄的這些人,從十幾歲一同踏上去往新疆的支邊路,就注定了將會有著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悲喜和共同的命運,有著那么多平凡中的傳奇;即使在紛紛返城的三十多年來,也依然如此。他們的人生腳步、情感起伏,讓他們成為永遠的上海青年,同時也成為永遠的新疆之子。
無論怎樣,有一點在他們心中是肯定的:那片廣袤深厚的土地沒有欺騙他們,那些一輩子紮根邊疆、吃苦耐勞的兵團人沒有欺騙他們。
正像大家在歌里一直唱的那樣——
新疆,確實是個好地方。

序言

在上海開往烏魯木齊的這趟54次列車上,車廂的喇叭正播放著歡快的新疆樂曲。過道里,一個年輕的維吾爾族女列車員跳起了民族舞,旁邊鋪位上的人們紛紛聚攏過來,一邊唱歌一邊拍手,他們唱的是《邊疆處處賽江南》。
他們,是一群有著共同經歷的人;看上去已經不年輕了,臉上印著滄桑,有的生出白髮,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支邊青年”。若是時光再現,回到四十多年前,他們的命運就是從這趟西去的列車上開始的。
儘管那個年代並不算遙遠,儘管有過1800萬人的知青大潮,但是當人們提起的時候,可能會忽視了一個群體,他們曾經是知青運動的前衛,之後又變成了返城大潮的殿後。人們或許不知道,在1960年代的頭幾年,有將近十萬上海青年男女,當他們第一次走出家門,就遠赴萬里之外的天山南北,來到陌生而神秘的生產建設兵團。
當重新尋訪這段往事的時候,在新疆大地的所到之處,聽到人們提起他們,依舊稱呼“上海青年”;而在上海的街頭巷尾,又總是聽到人們稱呼他們“新疆大哥”、“新疆大姐”。
那么,他們究竟是新疆的上海人,還是上海的新疆人?究竟是支邊青年,還是知識青年?究竟是應當紮根邊疆,還是應當落葉歸根?這一連串的話題,將會成為歷史的過去,卻依然是留到今天的記憶。
大力
2012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