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介紹
擴大外需和擴大內需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以國家為界限,國內的需求即內需,國外的需求即外需。環顧世界,老的製造業國家現今大都把新的經濟成長點放在擴大外需上,原先以消費為主的一些發達經濟體把解決就業、拉動經濟復甦的著眼點也放在如何擴大出口上。而擴大內需是我國長期的戰略決策。如何讓廣大消費者能以合理的價格享受到高質量的產品,在國內同樣樂購易購,這是當前內需市場必須正視的一個話題。
競爭不足、流通成本高、高稅率抬高價格
海關對旅客攜帶攜帶型平板電腦iPad入境徵稅一事引起人們關注。實際上,從9月份起,iPad平板電腦已經登入我國內地市場,在國內已不難買到。可為什麼還有不少人熱衷去國外購買呢?
“原因很簡單,便宜!”由於工作關係,在深圳某口岸部門工作的沈培經常往返於深港兩地,他告訴記者,目前,香港市場上銷售的32G/WIFI+3G版iPad價格已不到4000元人民幣,而國內市場,同款產品的標準價格還在5000元人民幣以上。
價格便宜的何止iPad!最近,北京的王飛從英國旅遊回來,一口氣買下了5雙皮鞋。他算了一筆賬:一雙其樂(clarks)男鞋,在英國標價79.99英鎊,憑旅遊護照還能優惠10%,出境退稅15%,實際花了60英鎊;而在北京燕莎奧特萊斯,同品牌同款式的鞋,打完8折後還要1700元人民幣。
經常出國的消費者發現,在國外市場,不光相同品牌的電子、皮鞋、服裝等生活用品比國內便宜很多,一些名表、名包等奢侈品的價格更與國內價差懸殊。在美國,一條利維斯(Levi's)牛仔褲在折扣店賣19美元,而同一條褲子,在國內的專賣店至少要賣700元人民幣;至於勞力士、路易·威登、古奇等名表、名包,在歐美市場上的售價通常不足國內價格的一半甚至1/3。
這些年,全球市場一體化加快,中高檔品牌服裝、奢侈品、名牌運動鞋……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進入我國普通家庭。與此同時,以往這些“高高在上”的國外品牌紛紛加入“中國製造”的大軍,蘋果iPad由深圳的富士康工廠代工、clarks在廣東東莞製造……可是,這些在中國代工的產品,為什麼返銷國內市場後,比歐美貴這么多?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教授牛鴻說,已開發國家的市場競爭激烈,歐洲、美國、日本品牌同場較量,許多品牌都經營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擁有相對固定的客戶群。在這樣的市場環境裡,要想爭取新客戶,高價策略行不通。而在中國,由於市場競爭不充分,國內品牌競爭力不強,為數不多的國際品牌獨占鰲頭,形成了寡頭壟斷市場,“這是最關鍵的、結構性的因素。”
其次,國內市場上的高流通成本也抬高了商品價格。在國內,一件商品進入銷售終端,除了運輸費用以外,還有高額的進場費、攤位費……以及不同層級的代理商,各級代理商“雁過拔毛”,要從營業額里扣取一定比例的利潤和回扣,這些成本都要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銷售價格自然低不下來。
過高的稅負也是一個繞不過的因素。儘管加入WTO後,我國多次降低關稅,關稅總水平已與已開發國家相當,但國內流通環節的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仍然偏高。稅率高達20%的iPad進口稅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如果不減稅,進口商品的價格就很難降下來。
買國外產品,為何感覺“更踏實”?
國內個別廠家制假售假,讓消費者產生了依賴國外名牌的心理。
陳然兩歲半的兒子虎頭虎腦,十分惹人喜愛,“孩子吃的是日本明治奶粉,主要是從網上訂購的,有時候也從境外直接買。”
她說,之所以選擇日本奶粉,主要是覺得國外的產品“更踏實”,特別是“三聚氰胺”事件後,吃國內奶粉,總讓人提心弔膽。
陳然是北京一家金融機構的研究員,10月初去香港出差,回來時特意買回了十幾罐明治奶粉,“因為是幾個人分頭攜帶的,入境時沒遇上什麼麻煩。”
分析人士指出,國內遊客熱衷在境外購物,除了價格因素外,消費心理因素更加值得關注,通俗地說,就是迷信“洋品牌”,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這與當下中國市場的現狀密切相關。
“我們一直都在說‘培育中國本土品牌’。現在國內不少產品質量已經不輸給國外同類產品了,但品牌還在輸。”陳然認為,一旦國內品牌沒有樹立起來,就直接造成外國品牌的吃香。這些年,一些國內企業只求價低,不求質量,偷工減料,甚至制假售假,長此以往,自然會讓消費者產生依賴國外名牌的心理。
除了遊客覺得在國外正規商店購買的商品價格比較可信、質量也比較有保證外,中國人特有的家族觀念和親情意識,更放大了我國遊客熱衷於海外購物的熱情。
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厲新建認為,儘管近年來我國出境游發展很快,去年出境人次近5000萬,但相對於13億人口來說,這顯然還是少數。由於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很強,所以許多人都很珍惜出國的機會,既希望用難得機會多遊覽幾個國家,又要給親朋好友帶禮物甚至代購。
現階段出國旅遊的中國遊客中,很大一部分是高收入階層,這些人的消費能力比較強,因此用於購物的錢自然要多一些。特別是對於第一次出境的遊客,多是走馬燈式的密集觀光和見縫插針的瘋狂購物。
“2001年我第一次去法國,家人給我列個購物清單,回國時和一幫朋友進了免稅店,花花綠綠的香水買了一大堆,竟然把一家商店買斷貨。”北京某事業單位一位工作人員這樣描述自己當年在法國購物的“瘋狂”經歷。
國外消費,能不能“留”在國內?
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商品質量,樹立消費信心。
有資料顯示,我國出境遊客人均境外消費支出已超過美、歐、日。根據環球退稅公司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遊客在法國購買的免稅品總額達1.58億歐元,比排在第二位的俄羅斯多0.47億歐元。中國旅遊研究院預計,2010年中國出境遊人數將達5400萬人次,出境旅遊花費達480億美元。
面對每年數千萬遊客在海外採購的事實,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與其任由他們將錢花在國外,不如設法留在國內。他建議:“可考慮適當降低化妝品、高檔手錶等商品的相關稅率,促進有國內需求的高檔商品增加進口,將部分境外消費轉化為境內購買,擴大國內市場的銷售收入。”
北京某高檔百貨商場負責人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國外奢侈品牌的大範圍打折,吸引了眾多消費者到國外掃貨。她估計,如果奢侈品的價格在國內和國外大致相同,該商場的業績會翻倍。
另一位國際名表代理商則稱,目前中國內地有60%的高金額奢侈品消費都流失到歐美、日韓、中國香港等地,如果國家能減免消費稅,或許中國內地的銷售會因此增長35%左右。
高稅率僅是消費外流的一個方面。想要降低國內外品牌的差價,促進國內消費,還需要整個經營環境的改善。比如,進一步開放市場,引進競爭,打破壟斷,引導國際名牌降價。同時,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商品質量,樹立消費信心。
前些年,國內消費者曾以擁有一雙耐克鞋、一套愛迪達運動服為時髦。近年來,國內運動服裝行業發展很快,湧現出了李寧、安踏等很多品牌,在質量、款式等方面已不遜色。隨著更多消費者選擇國內品牌,國內耐克、愛迪達等運動服裝的售價降了不少,去國外專門採購這些品牌的人也已經少多了。
相關評論
ipad過關徵收千元關稅事件,喧鬧後帶出一個全新的話題:為什麼國內的ipad要比不少國家和地區貴?是什麼造就了在“世界工廠”買不到便宜的東西?是什麼驅使國內消費者捨近求遠去國外採購?這種“擴大外需”的行為是怎么造成的,是否合理,又有著怎樣的經濟學動力?要知道,不少ipad原本就是在國內生產的,深圳富士康就是其全球重要生產基地之一。
在提振內需大氣候下,國人卻前赴後繼地積極拉動外需,背後縱使原因眾多,但根本一點不容忽視,即這是消費者對價格比較後做出的理性選擇。或可斷定,在國際化征途上,如果“中國製造”商品外賤內貴局面不能扭轉,那么這種“不遠萬里”的“採購式旅遊”現象就不可能消淡,拉動內需更是舉步維艱。
導致“中國製造”外賤內貴的制度性成本自然不容忽視。中國出口商品的綜合退稅率,從當初的9.8%%提高到了現在的13.5%%,部分商品高達17%%;當進口產品進入流通環節後,增值部分則要收取17%%的增值稅。一方面給境外消費者以低稅率產品,另一方面卻對入境商品徵收高關稅,這必然導致同種商品價格外賤內貴。不過,學者聶輝華認為,僅僅因為這些,並不會導致同種商品出現如此巨大的價差,真正的原因則在於,“國內市場的不透明、不規範、不合理導致了高昂的交易費用和制度運行成本,從而侵蝕了國內產品的利潤空間,價格只能水漲船高了”。
對於顯見的制度性成本當然應引起重視,解決起來也有目標可循。然而,“不透明、不規範、不合理”現象的廣泛存在,既無法完全實現制度意義,達成調節效果,還會催生龐大的灰色市場。在《南方周末》創刊25周年慶祝活動上,萬科董事長王石說,一次企業家論壇上,他與一位嘉賓先後發言,“我講我不行賄,下面沒有掌聲;他講他行賄的時候,下面掌聲雷動。我坐在台上多少有點尷尬。”王石的尷尬,充其量只是這個群體面臨現狀的真實折射。
2009年8月,《中國富豪榜》製造者胡潤曾發布《中國富豪特別報告》揭示,10年來登入胡潤百富榜、財富令人艷羨的1330位中國富豪,有49位發生了各種變故,其中17人獲刑入獄,3人待宣判。曾有人就此戲稱,富豪榜成了“殺豬榜”。這些富豪尤其是那些躲在富豪背後的權力,到底對市場造成了多大的傷害,恐怕只能任人猜想。不變的是,這些灰色開支只會變本加厲地進入商品成本,進而進一步推高價格,轉嫁給消費者。
一般情況下,我們渴望將“中國製造”外賤內貴現象看成一個單純的經濟學問題,這是因為,即便這類問題再複雜再棘手,至少可從經濟已開發國家適當借鑑經驗,制訂措施的目標性更強,效果更可預見。“不透明、不規範、不合理”現象則不同,不僅無法體現制度初衷,反倒削弱制度管理效率,導致一種什麼措施都不管用的錯誤幻象。簡而言之,“中國製造”外賤內貴最令人無法容忍的,當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灰色成本。實際上,這也正是降低商品成本,提振內需的一大“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