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傳統體育

撤拉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撤拉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撤拉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撤拉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撒拉族傳統體育
撤拉族概況,撤拉族歷史,撤拉族傳統體育,代表性體育項目,摔 跤,拔 腰,蹬 棍,打 缸,

撤拉族概況

撤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和甘肅省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青海省西寧市、甘肅省夏河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縣、烏魯木齊市等地。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撒拉族人口為104503人,為國家重點扶持的人口較少民族之一。撒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部分撒拉族人兼通漢語或藏語。在文字上使用漢文。

撤拉族歷史

撒拉族人自稱“撒拉爾”,意為領兵官,簡稱撒拉。根據撒拉族本民族的傳說,他們的先民大約是在元代從中亞撒馬爾罕地方遷居青海省循化地區的,至今已有700年左右的歷史。通過東方學者們對《伊斯蘭大百科全書》(英文版)卷四對中亞歷史資料的綜合及研究,有一隻名為撒拉爾(原名撒魯爾)的部落,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落(突厥族)的一支,最早遊牧在塞渾河、伊犁河流域一帶,後來遷入中亞河中地區,10世紀與突厥人後裔塞爾柱人一起建立了塞爾柱帝國。由於受到塞爾柱人的排斥,在1370~1424年之間,一部分人經過撒馬爾罕到了今青海循化,成為今天中國的撒拉族祖先。
撒拉族的先民初來中國時,人數不多,且男多女少。他們在與周圍藏、回、漢等民族長期的交往中,不斷吸收了新的成分而繁衍壯大。至明朝嘉靖年間,撒拉族人口已達1萬餘人,約2000餘戶,逐漸形成為一個民族。清朝初年,仍然沿襲明朝的制度。隨著中央集權制的鞏固,為加強對撒拉族地區的統治,清朝逐漸在撒拉族地區建立了流官統治。

撤拉族傳統體育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民族識別後根據民族平等原則和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為撒拉族。撒拉族先民是崇拜雄鷹、敬重蒼狼、崇尚力量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撒拉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社會的發展,使撒拉族文化從遊牧文化演變成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幹、高度發達、極端成熟的文化形態,並由此繁衍出獨特的體育文化。其代表性的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摔跤、拔腰、蹬棍、踢毽子、打“螞蚱”、打缸、放木筏和賽瓦等。這些傳統體育活動是撒拉族勤勞勇敢的優秀品質的象徵。

代表性體育項目

摔 跤

摔跤,為撒拉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是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一類較力形式。
在撒拉族民間,每逢喜慶節日和秋後農閒的夜晚,年輕的小伙子們常到村外的場院或翻犁過的鬆土上,進行摔跤競技,激烈較量一番。但多為隨意性的,以娛樂健身為主。
撒拉族的摔跤比賽,多在正式場合下進行。參與者既有本村內部的,也有村與村之間的,同時還有撒拉族與藏族之間的。這種摔跤比賽不得用腳使腿,而是全靠臂、腰的力量,進行扭、摔、拉、背。而且必須摔倒在預先所劃的兩條線內。因此要摔倒對方不容易,須長時間爭執,才能決出勝負。勝者將被披紅掛彩,以示慶賀。

拔 腰

拔腰,是流行於撒拉族民間的一項較力型傳統體育活動,尤受年輕人的喜愛。
拔要比賽活動,最早源自人們農閒之時的較力娛樂。最初,在撒拉族民間的農閒時節,常由許多小伙子們聚集在碾場。他們碌碡雙手倒摟,從平地搬起走圈以比試力氣。後來,這種比力形式逐漸形成了兩人之間的較量,也就是兩人摟抱一起拔腰。這種比賽形式的出現,受到人們的環形,久而久之,形成傳統。
拔腰比賽形式分搶抱、定抱和單臂拔三種。
搶抱拔腰比賽時,雙方爭先搶抱對方的腰部,互相用力向上拔。力大者大吼一聲就能將對手拔起。如果強手相遇,一時難見高低,圍觀人們則大喊“加油”,直至一方被拔得雙腳離地為止。
定抱把要比賽,即雙方從容抱住對方的腰部,進行比賽。至於單臂拔,則是互相或一方用單臂抱住對方腰部等形式進行比賽。比賽時不準用腳勾、踢、絆對方,以三局二勝或五局三勝制計分,勝者還可迎接挑戰。

蹬 棍

蹬棍,是一種較力性的競技比賽形式,為撒拉族民間喜愛並踴躍開展的活動。
蹬棍比賽,一般有兩人對陣。比賽開始前,對陣雙方坐在平整的場地上,伸直腿,雙腳互相頂住。而雙手則各橫握一根約60厘米長的木棍一端。比賽開始後,雙方便用力拉動。同時還要求膝關節處伸直,不得彎曲。如有一方被拉得臀部離地則算負。比賽為三局二勝或五局三勝。
蹬棍比賽中,還要對唱撒拉族民歌,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打“螞蚱”
打螞蚱,為撒拉族民間傳統體育遊戲項目。這一項目中的“螞蚱”,一般用木料做成棗核狀,粗1.5厘米,長8~9厘米;而打“螞炸”所用板拍,是由一塊長約70厘米,手執處寬4厘米的刀形木板做成。
打螞蚱比賽時,攻守雙方由兩人組成,就地劃一直徑為2米的圓圈為一“雷區”。攻方在雷區內用板拍將螞蚱擊出。隨著螞蚱飛出方向,守方快速跑動將螞蚱接住,接不住則將螞蚱從落地處揀起擲向雷區。未進雷區,攻方繼續再打,並用板拍丈量螞蚱落地處到雷區的距離。若守方能將螞蚱接住,或將螞蚱擲進雷區,則攻守兩方互換進行。最後,以丈量結果計算,先到達規定距離的即為勝方。勝者罰輸者單腿跳入雷區,或罰負方表演其他節目。

打 缸

打缸,是撒拉族民間傳統體育娛樂活動,尤其受到青少年們的喜愛。
打缸活動的參與者,一般身著白色汗褂,外套黑色坎肩(“白汗搭青夾夾”),腰系紅布帶,頭套圓頂帽,外表顯得裝束精幹、精神抖擻。打缸比賽前,要先在地上立一塊方石,然後在離石5米左右處劃一條線。打缸人數不限,因地因時而宜。
比賽開始後,參加打缸這者線上後手拿小石片用側打、正打、立打、平打等各種動作擊打立在地上的方石。動作順序經預先規定,要求參加者統一執行。只有被擊中後,才可換下一個打缸動作。不中者繼續用原動作打缸,直至擊中為止。先完成全部動作者為勝,勝者要罰負者表演節目,或唱歌,或跳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