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盤舌蟾(學名:Discoglossus scovazzi):盤舌蟾科、盤舌蟾屬兩棲動物。體長通常小於6厘米,皮膚光滑的,小疣細長,吻部尖。瞳孔倒水滴狀。同一種群中具有可變的顏色圖案,具有統一色、條紋或斑點。基本顏色是奶油色,條紋或斑點表型的特徵是較深的條紋或圓形標記。
生存的海拔高度可達2.724米的所有水生生境,棲息於沿海沙丘和森林的臨時池塘、河流和小山溪。食物主要是小型無脊椎動物和大型蠕蟲。分布於摩洛哥、西班牙包括西屬北非領土。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摩洛哥盤舌蟾(Discoglossus scovazzi)曾經被認為是繡錦盤舌蟾(Discoglossus pictus)的同義詞或亞種(Boulenger,1891年;Lanza等人,1986年)。然而,系統發育分析表明,必須將摩洛哥盤舌蟾視為一個獨立完整的物種,它與伊比利亞盤舌蟾(Discoglossus galganoi)的關係比與繡錦盤舌蟾的關係更密切(Martínez-Solano 2004;Biton等人,2013)。2014年摩洛哥盤舌蟾被劃分為獨立物種。
形態特徵
摩洛哥盤舌蟾是一種中等體型的兩棲動物,自吻部至尾部的長度通常小於6厘米,其特徵是具有光滑的皮膚、細長的小疣、尖吻部。具有倒水滴狀的典型瞳孔。該物種在同一種群中具有高度可變的顏色圖案,具有統一色、條紋或斑點設計。基本顏色是奶油色,條紋或斑點表型的特徵是較深的條紋或圓形標記。
近種區別
沒有形態特徵可以將摩洛哥盤舌蟾與繡錦盤舌蟾區分開來,儘管在大型標本中繡錦盤舌蟾的頭部形狀似乎更寬。 除了繡錦盤舌蟾外,外行人可能會將它與撒哈拉側褶蛙(Pelophylax saharicus)混淆,但區分它們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鼓膜,鼓膜在撒哈拉側褶蛙中很明顯,而在摩洛哥盤舌蟾中則模糊不清。此外,非常明顯的是沿撒哈拉側褶蛙背側的兩個腺體褶皺,而這種褶皺僅存在於了繡錦盤舌蟾的頭部和頸部兩側。
棲息環境
該物種幾乎適應了摩洛哥高海拔2.724米的所有水生生境:來自沿海沙丘和森林的臨時池塘、河流、小山溪。是人類區域周圍水源中最常見的兩棲動物之一,存在於被水淹沒的路溝和充滿水的牛道中。
生活習性
摩洛哥盤舌蟾主要是一種夜間活動的物種,有時可以在白天發現,通常在濕地周圍。成體主要在9月至翌年的5月的雨季期間活躍在地表,並且可能在一年中最乾燥和最熱的月份夏眠。食物包括小型無脊椎動物到大型蠕蟲,它們沒有能伸長的舌頭,用下顎捕捉獵物。
分布範圍
原產地:摩洛哥;西班牙(西屬北非領土)。
存在不確定:阿爾及利亞。
該物種遍布摩洛哥和休達(北非的西班牙飛地)的大部分地中海地區。它廣泛分布於北部高阿特拉斯山脈和北部,似乎達到了穆盧耶河流域以西的東部範圍極限,但梅利利亞——納多爾地區與繡錦盤舌蟾的接觸區除外。TargaWassay附近的一項記錄表明,其範圍向西南延伸了約180公里,進入撒哈拉沙漠。它可能發生在附近的Assaka/Noun盆地,並且可能存在於Massa盆地。
繁殖方式
交配季節從冬雨開始,在10月至翌年的2月產生蝌蚪,在6月出現幼體。8月底,在蓋尼特拉看到了幼體。所有觀察結果都表明,該物種幾乎可以全年繁殖,類似繡錦盤舌蟾。交配抱合為腹股溝式,即雄性摟住雌性的腰部。雄性在交配季節會形成新婚胼胝。雌性最多產卵1.000粒。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在摩洛哥和休達都很常見,尤其是在半濕潤和潮濕地區。由於農業發展和乾旱加劇,可能會略有下降,特別是在低地(L.García-Cardenete pers.comm.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