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產婆蟾屬共有6個物種,產婆蟾(
Alytes obstetricans)是
模式種。該物種頭較大,體型矮胖。成年雄性和雌性自口鼻部至尾部的體長約為30-55毫米。眼睛很大,有一個垂直的狹縫狀瞳孔。腮腺很小,鼓膜大部分可見。 皮膚長疣,一排大的、通常是微紅色的疣從鼓膜延伸到腰部區域。其他大的腺體複合體存在於腋下和腳踝上。有三個掌骨結節。 顏色可以從小黑點、棕色點到橄欖色或綠色斑點不等。 腹部是污白色,喉嚨和胸部常有灰色斑點。雄性比雌性略小。 其他區分雌雄的特徵有:鼻孔間距、掌骨中結節前端到無名指尖的距離、肘部到無名指尖的距離 這些變數應該根據動物的大小進行對比。
產婆蟾屬實際上並不是蟾蜍。 相反,它們是
青蛙,身體像
蟾蜍,皮膚也類似長疣。這些紅色的小疣遍布全身,腳踝、腋下和從眼睛一直延伸到腹股溝處都有大量的分布。身體其餘部分的顏色在個體之間可能會有很大差異,從蒼白到棕色。下體底面白色或污白色。喉嚨上有黑色、棕色、橄欖色、綠色或灰色的斑點。
棲息環境
棲息於各種生境,如山區、峽谷、森林、灌木叢、旱地和灌溉作物區,甚至在城鎮和公園內,生活在牆壁、堤岸和有小石頭和稀疏植被的斜坡上。從海平面到高山。在繁殖季節,成體出沒於水流很少或沒有水流的河流或永久性湖泊及沼澤,也在農田甚至城市地區等經過改造的棲息地中存在。
對於幼體的長期發育,它們會利用各種水源,偏愛永久性水域,沒有水流或水流很小,例如噴泉和池塘。多採用牛槽、蓄水池、池塘、溝渠等人造構築物。能夠在城市環境中的取水點和其他物種將被困住的水體(例如帶有垂直壁的筏或蓄水池)中定居,因為產婆蟾具有很強的幾乎在垂直表面攀爬的能力。
生活習性
產婆蟾屬夜行動物,它們通過響亮的叫聲暴露自己的存在。 白天躲在石頭和原木下或隧道里,通常是在乾燥的沙質土壤中,用前肢和鼻子更容易挖掘。在黃昏時出現覓食,但總是在黎明前返回相同的藏身之處。在冬天,它們在被小動物遺棄的洞穴中冬眠。
產婆蟾動物背部長滿了小疣。當觸摸或攻擊它們時,這些疣會散發出有氣味的毒藥。這種毒藥非常強大,以至於產婆蟾幾乎沒有敵人或天敵。這種毒藥還有助於保護雄性背上的卵線免受攻擊。蝌蚪無毒,易為魚蟲所食。
產婆蟾屬是食肉動物。食物包括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在用小牙齒咀嚼之前,會伸出粘稠的舌頭捕捉食物。通常在晚上會在靠近其藏身處的區域四處爬行尋找食物。包括甲蟲、蟋蟀、蒼蠅、毛蟲、蜈蚣、螞蟻和千足蟲。蝌蚪以植物為食。用微小的角質牙齒咀嚼。年輕的產婆蟾屬吃的是成年產婆蟾屬所吃的相同獵物的較小尺寸。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歐、北非和馬略卡島。
原產地:比利時、法國、德國、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士。
許多種群被引入英國。
里斯本以西葡萄牙海岸的種群已被宣布滅絕。
繁殖方式
每隻產婆蟾似乎都有自己非常穩定的叫聲頻率用於求偶或用於廣告,它們在陸地上交配時,雄性和雌性會發出振鈴般的叫聲。雄性產婆蟾仿佛是刻在基因里的職業奶爸,從交配開始,關於帶孩子的所有操作都親力親為,雄性產婆蟾擠壓雌性直到它產下卵子,雌性用後肢接住卵子,雄性讓其受精,產卵後的雌性產婆蟾秒變甩手掌柜,把照顧子女的重擔交給雄性。雄性產婆蟾將卵帶在後腿上,就這樣帶著它的寶寶們在陸地上行走15-45天,直到卵中含有發育良好的蝌蚪即將孵化,然後雄性進入水中,放入水中的卵很快孵出小蝌蚪,接下來小蝌蚪會在水裡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蛻變完成。
這些像蟾蜍一樣的青蛙的特點是它們的父母照顧; 雄性背著一串受精卵,故名“助產士”。 雌性排出一串卵,雄性在外部使之受精。 然後,他將它們纏繞在自己的腿上,以保護它們免受水中捕食者的傷害。 當它們準備好孵化時,雄性會涉水進入淺水區,讓蝌蚪從卵中跳出。
下級分類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 | Arntzen & García-París, 1995 |
---|
2 | | | Boscá, 1879 - Iberian Midwife Toad |
---|
3 | | | Arntzen & García-París, 1995 |
---|
4 | | | |
---|
5 | | | (Sanchíz & Adrover, 1977) |
---|
6 | | | |
---|
保護現狀
瀕危(EN)——3種;無危(LC)——3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