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提克產婆蟾

博提克產婆蟾

博提克產婆蟾(學名:Alytes dickhilleni):盤舌蟾科、產婆蟾屬兩棲動物。體長3.5厘米。眼睛大而鼓,瞳孔呈垂直狹縫狀。腮腺短而細。背部灰黃色,有許多深淺不一的細斑點。

棲息于海拔約700-2000米之間的松林和橡樹林中。成體習陸地生活。白天躲在石頭下或洞穴里。在黃昏和深夜會四處爬行尋找和捕捉食物,主要以各種昆蟲為食。分布於西班牙東南部的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提克產婆蟾 
  • 拉丁學名:Alytes dickhilleni
  • 別名:貝特克產婆蟾、南方產婆蟾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盤舌蟾科
  • 產婆蟾屬
  • :博提克產婆蟾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Arntzen & García-París, 1995
  • 保護級別:瀕危(EN)IUCN標準 
  • 外文名:英文 Betic Midwife Toad,Southern Midwife Toad
    西班牙文 Sapo Partero Bético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博提克產婆蟾平均體長4.5厘米,雌性比雄性略大,但根據各自的最大體型記錄,標本為5.7-4.6厘米。 然而,有些雄性的長度不超過4厘米。眼睛很大鼓鼓的,瞳孔呈垂直狹縫狀,雙眼之間存在明顯的灰色區域。腮腺短而細,但沒有在該屬的其他成員身上發現的橙色腺點。白色腺結節的標記線沿著軀幹的一側延伸。有三個掌骨結節。背部灰色底色,有許多灰色和黑色細斑點,與淺色點均勻混合。這種蛙呈現一個“塵土飛揚”的外觀。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約700-2000米的高度之間,生活在歐洲黑松林、橡樹林中,最常見於含鈣基質,開闊的岩石景觀中。成體通常出現在靠近水的侵蝕土壤上,岩石裂縫和靠近水源的石頭上。幼體生活在清澈的山間溪流和常年有水的人工水庫中。幼蟾通常在水中度過一個冬天。

生活習性

成體習陸地生活。白天躲在石頭下陰暗的角落裡,或者躲在地下洞穴里。在黃昏和深夜會在靠近其藏身處的區域四處爬行尋找食物。用自己長而粘的舌頭末端來捕捉獵物,包括甲蟲、蟋蟀、蒼蠅、毛蟲、蜈蚣、螞蟻和千足蟲。蝌蚪以植物為食。該物種用微小的角質牙齒咀嚼。幼蟾蜍吃的是成年蟾蜍所吃的相同的體型較小的獵物。

分布範圍

僅限於西班牙東南部的山區。生活在海拔700–2510米之間(內華達山脈,阿爾梅里亞)。其發生範圍(EOO)為36748平方千米。
是西班牙東南部特有種。分布僅限於幾個山脈,包括馬拉加省和格拉納達省的Sierra Tejeda和Sierra Almijara,阿爾梅里亞省的Sierra de Gádor,格瑞那達省的Sierra de Baza,哈恩省的Sierra Mágina和阿爾巴塞特省的Sierra de Alcaraz。
博提克產婆蟾
博提克產婆蟾分布圖

繁殖方式

博提克產婆蟾和同屬的其他物種一樣,以雄蟾照顧蛙卵的行為而聞名。雄性從12月開始求婚,一直持續到夏季。雄性爬到雌性身上並刺激它,直到雌性釋放出一串卵,雄性受精。在與雌性交配後,雄性將負責在它們的臀部之間攜帶受精卵,直到孵化發生,孵化期為2-9月。交配發生在夜間和陸地上。雄性通常攜帶28-149個卵,平均75個卵。雄蟾必須通過進入水體來定期照料和濕潤這些卵,在攜帶卵數周至一個月後,然後在水生棲息地釋放自由遊動的幼體。在其中一次雄性游塘期間,大頭蝌蚪將出生。孵化後,蝌蚪的長度可達7厘米,呈褐色,兩側有一條深色線條。變態需要3-6個月的時間,在寒冷地區需要更長的時間。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 ver3.1——瀕危(EN)。

種群現狀

該物種的亞種群非常分散,其中許多局限於孤立的山脈和山谷。它在Alcaraz、Segura和Cazorla山區相對常見,但在較乾燥的山區(Filabres、Baza、Gádor)很少見,那裡與泉水有關。較乾燥地區的亞種群可能僅由少數成蟾組成。截止2019年,在過去的10年裡,幾個亞群已經下降,這很可能是由於壺菌病引起的(J.Bosch pers. comm.November2019年)。在2010年和2020年調查過的整個分布區的109個繁殖地點(各省:阿爾梅里亞52個、格拉納達33個、哈恩17個、馬拉加7個)觀察到數量下降(J.Bosch和E.González-Miras 2021年5月)。據估計,在此期間63.8%的種群數量下降,壺菌病影響了最易感的亞種群(J.Bosch pers. comm.2021年7月)。雖然該物種可以在一些人為棲息地繁殖,但由於其棲息地的質量和範圍不斷下降,據推測其數量正在減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