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詩話總龜》古文)

推敲(《詩話總龜》古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推敲一詞,比喻寫作時逐字逐句思考的過程,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這一個詞來自於詩人賈島和韓愈的一個典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推敲
  • 外文名稱:deliberate
  • 創作年代:宋
  • 作品出處:《詩話總龜》
  • 文學體裁:古文
  • 作者:阮閱
  • 拼音:tuī qiāo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詞語注釋,解釋,相關人物,賈島,韓愈,

作品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喔,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伊,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俄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作品譯文

賈島初次去科舉考試,在京城.(賈島即興寫了一首詩。)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這首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開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覆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看到的人感到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於是一會兒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共游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成為了普通人之間的交往.

詞語注釋

賈島:唐朝詩人,字閬仙,范陽人。
初:第一次,首次。
赴舉:參加科舉考試。
京師:京城,此指長安。
始:最初,開始。
煉之未定:用心琢磨,反覆錘鍊,決定不下來。煉:琢磨。之:這裡指從“推”和“敲”中選一個。
吟喔:吟頌。
時時:不時。
引手:伸手。引:舉。
勢:樣子,態勢。
引手做推敲之勢: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
訝:對……而感到詫異。
韓退之:指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權:臨時代理。
儀仗隊:仗隊是軍隊中執行禮儀任務的分隊,由陸、海、空三軍人員共同組成或由某一軍種人員單獨組成。
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長官。
車騎:車馬。這裡指由馬車組成的車隊。
至:到。
第三節:指京兆尹出行儀仗隊的第三節,節:這裡指儀仗隊的一部分。
具對:詳細回答。具,詳細,具體。
立馬久之:(韓愈)讓馬停下來很久。
遂:於是,就。
並轡:坐騎的馬頭齊平,表示平等。轡:馭馬的韁繩。
留連: 捨不得離開。
布衣:平民,百姓。
布衣之交:百姓之間的交情。此時賈島還未做官。

解釋

用來形容斟酌字句,反覆琢磨,反覆思考。
後蜀何光遠《鑑戒錄·賈忤旨》:“﹝ 賈島 ﹞忽一日於驢上吟得:'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煉之未定,遂於驢上作'推'字手勢,又作'敲'字手勢。不覺行半坊。觀者訝之,島似不見。時韓吏部愈權京尹,意氣清嚴,威振紫陌。經第三對呵唱,島但手勢未已。俄為官者推下驢,擁至尹前,島方覺悟。顧問欲責之。島具對:'偶得一聯,吟安一字未定,神遊詩府,致沖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韓立馬良久思之,謂島曰:'作敲字佳矣。 '”後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謂對事情的反覆考慮。宋·張孝祥《念奴嬌 ·再用韻呈朱丈》詞:“忍凍推敲、清興滿,風裡烏巾獵獵。”明·徐渭《過陳守經留飯海棠樹下賦得夜雨剪春韭》:“醉後推敲應不免,只愁別駕惱郎當。”清·孔尚任《桃花扇·投軒》:“你的北來意費推敲,一封書信無名號。”吳組緗《山洪》二:“三官認真的沉著臉,覺得這話值得推敲。”
推敲推敲
敲為佳理由
敲顯於有禮貌,讀起來比“推”更響亮,襯托出夜的寧靜,起到以動襯靜的作用。
推為佳理由
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在他的《咬文嚼字》一文中有著比較詳細的交待:
——“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頁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
——“敲”字就顯得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他彷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
——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比“敲”要調合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
著名學者宋傳偉在北大中文論壇發表《關於“推敲”的再推敲》一文,從更多的角度對推敲進行再推敲,也支持了朱光潛先生的觀點。

相關人物

賈島

賈島768年(戊申年),唐代詩人。字閬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 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 清奇僻苦主 ”,並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視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賈島的家鄉范陽曾是安祿山的老巢,安史之亂平定後,這裡又長期為藩鎮所據,處於半隔絕狀態。賈島出生於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傳說他30歲前曾數次應舉,都不得志。失意之餘,又迫於生計,只好棲身佛門為僧,取法名無本。貧困的家庭景況,枯寂的禪房生活,養成他孤僻冷漠而內向的性格,耽幽愛奇,淡於榮利,喜怒鮮形於色,世事頗少縈懷。但他仍酷愛吟詩,常常為構思佳句而忘乎所以,“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賈島也因此被視為唐代苦吟詩人的典型。
推敲(《詩話總龜》古文)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今屬遼寧)。故他又自稱昌黎人,世稱韓昌黎
韓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過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歲而孤”,由其兄韓會撫養。韓愈在《與鳳翔邢尚書書》中自言“生七歲而讀書,十三而能文”,可能與韓會的撫育有關。父輩能文者有韓雲卿,李白稱他“ 文章蓋世 ”。韓愈也說:“愈叔父當大曆世,文辭獨行中朝。”由此看來,韓愈既出生於官宦之家,叔父與兄又都以文章名世,這樣的門第對於他後來的趨向有一定的影響。韓愈時,家道已中落,而且韓會早死,韓愈隨寡嫂顛沛流離,《祭鄭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韓愈二十歲時,赴京師求官,又曾“窮不自存”。
推敲(《詩話總龜》古文)
韓愈卒於長慶四年(824),終年五十七。韓愈的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六○、《新唐書》卷一七六及皇甫湜所撰《神道碑》、李翱所撰《行狀》。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