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自我:小說在18世紀的英國

推敲自我:小說在18世紀的英國

《推敲自我:小說在18世紀的英國》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梅

基本介紹

  • 書名:推敲自我:小說在18世紀的英國
  • ISBN:9787108018366, 7108018365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第1版
叢書名: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平裝
開本: 0開
ISBN: 9787108018366, 7108018365
條形碼: 9787108018366
尺寸: 20.2 x 13.8 x 1.7 cm
重量: 458 g

作者簡介

黃梅 1950年生。1968年從北京赴山西雁北“插隊”。1973-1989年間先後在山西大學外語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外國文學系和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英語系學習,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著作有《女人和小說》、《不肯進取》、《灰姑娘夢的演變》(英文,在美國出版);編著《現代主義浪潮下》,並參與翻譯了《浪漫派·叛逆者·反動派》(與陸建德合譯)等。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評介了從17世紀英國現代小說興起之初始階段到18世紀英國小說首次繁榮昌盛這一百多年裡的主要小說作家、主要作品、流派風格和在英國及西方小說史上的貢獻。書中包容、點評了西方特別是英美學者們過去對這些作家、作品從不同觀點和角度所發表的重要評論意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具體評介上,作者顯示了出色的解讀文本和人物分析的水平,把文本多層次含義都一一展示出來,起到了經典賞析的作用。

媒體評論

緒言
近二十年來,有不少中國學者把目光投向18世紀的英國。
18世紀是中國清王朝的康乾盛世;也是英國中產階級新立憲政體鞏固、商業社會初步定型和工業革命發端的時代。此後,這兩個體制不同的國家經歷了截然相反的命運。中國迅速跌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而英國則“開始經濟騰飛……成為世界頭號強國並率先闖入現代文明的大門,成為現代世界的開路先鋒”[1]以及“第一個工業化社會”o[2]歷史的對比發人深思。不僅如此,對於正在快速轉向市場經濟的中國來說,那時的英國在很多方面都是一個極有意義的參照。18世紀英國人的經驗和教訓也說隨著“走向未來”和“強國之路”等大型叢書走進我們的視野,當時英國的政治體制、經濟運行方式和哲學思想探索對社會發展的促進,引起了中國人的注意和思索。
遺憾的是,有關的討論在相當大程度上忽略了那個時代的英國人親身經歷的諸多思想危機和痛切感受到的困惑,以及他們對這些活生生的問題所做出的反應和思考。而這些問題,如國內近期不時出現的關於“現代化的陷阱”、關於“誠信為本”、“道德建設”以及所謂“簡單主義生活”的討論所提示的,乃是今天面對“現代”生存的中國人所無法避免的。因此,筆 者力圖在介紹並評議18世紀英國小說的同時,把小說在彼時彼地的“興起”與“現代社會”的出現聯繫起來考察,特別注重探究那些作品的意識形態功用,也就是它們與由社會轉型引發的思想和情感危機的內在關係。20世紀末葉,由於諸多思想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英美乃至整個西方對18世紀英國小說的學術興趣也出現了引入注目的“爆炸”。[3]本書與西方諸多研究18世紀文學文化的新論著有所不同,因為上述潛在的中國背景和中國關懷乃是筆者試圖重讀18世紀英國小說的出發點和指歸。
在18世紀末長大成人的簡·奧斯丁(1775—1817)敏銳地意識到了小說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她在《諾桑覺寺》(1818)一書第五章中就小說發了一段不短的議論。敘述人“我”先是責備某些批評家甚至小說家信口貶低小說,然後她把批評的矛頭指向一種流毒更廣的成見。她構想一位埋頭讀書的姑娘被人打斷時會做何反應:
“小姐,你在讀什麼呢?”“喔,只不過是小說罷了,”那位年輕的女士答道,一邊假裝毫不介意地把手中的書放下,多少還有點不好意思——“不過是塞西麗亞、卡米拉或比琳達*。”或者,簡言之,不過是這樣一些作品,它們展示了最有力量的思想、關於人性的最透徹的知識以及對人的,複雜性的最精妙的描繪;它們用最恰當的語言向世人傳達,最生動活潑、恣肆汪洋的機智和幽默。[4]讀小說讀得忘乎所以卻被人撞見,想像中的那位姑娘一時慌亂,窘態畢現。這表明,在一些紳士眼中(也即以曾經是主導的觀點看來),小說以及小說閱讀還有點低人一等,不大上得了台盤。然而,敘述者“我”隨即毫不含糊地以一連好幾個“最”字概括小說的性質和特徵,又說明這種文學形式已經深入人心。
在18世紀,小說還沒有成為“藝術”,還沒有從相對混沌的社會生活中被放逐,因而也沒有那么強烈的自我意識。當時的小說寫作者大都不是職業“小說家”。笛福(1660—1731)在很長時間裡是工商業主;理查遜(1689—1761)是印刷商;斯威夫特(1667—1745)和斯特恩1713—1768)長期擔任神職,菲爾丁(1707—1754)和麥肯齊(1745—183重)是法官;斯摩萊特(1721—
177亞)曾經做過船醫;詹森博士(1709—1784)則很接近現代報人和學者;如此等等。或許是出產“巨人”的文藝復興時代的餘澤,這些尚沒有和主流社會實踐疏離、躲進象牙塔的文化人幾乎個個都是精力充沛的多面手。
……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貝恩和復辟時代的遺產
一 復辟時代的兩種文學
二 “老”故事中的“新”角色
三 “貝恩的追隨者”
第二章 笛福筆下的精神飄流
一 新世界的創業英雄
二 魯濱孫的“在場”和“不在場”
三 羅克薩娜的“罪”與“罰”
四 笛福與對“人性的”的推求
第三章 諷刺的機鋒
一 “南海泡沫”
二 哈哈鏡里看英國
三 審視語言和思想
四 “憎惡人類”?
第四章 《帕梅拉》風波
一 帕梅拉的雙重人生設計
二 菲爾丁的反詰
三 《帕梅拉》與婦女問題
第五章 克拉麗莎的“戰爭”
一 哈婁家族同根相煎
二 拉夫雷斯的選擇
三 “演示”死亡
四 追求的悲劇
第六章 從湯姆,瓊斯到阿米麗亞
一 世相全景
二 “英雄”與“小人”
三 權威的聲音
四 《阿米麗亞》和寫作的“斷裂”
第七章 《拉塞拉斯》和奧古斯都風格
一 “東方故事”中的人慾
二 文本內外的對話
三 文化大師,傳世箴言
第八章 嘶特恩和“情感主義德行的困境
一 無法無天的敘述
二 “解構”,還是炫示?
三 多情的姿態
四 逢源——時的情感主義
第九章 “觀者”的喜劇
一 且行且議
二 為什麼是克林克
三 邊緣處的女人
第十章 哥特小說的出現
一 華爾浦爾別樹一幟
二 墮落的寓言
三 說不盡的哥特小說
第十一章 伊芙琳娜和她的姐妹們
一 ”藍襪子”作家群
二 伊芙琳娜的語調之辨
三 女人的愛與怕
四 艾米琳的抗爭和“勝利’’
五 小說與革命
余語
參考年表(1688-1789)
主要參考書目
索引
後記
出版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