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捍海堰
- 俗稱:“皇岸”
- 時間:公元767年
- 地點:淮安市
早在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自楚州(今淮安市)至(當時如皋屬海陵縣)修築了一條大海堤,叫捍海堰,俗稱“皇岸”。...
公元1024年(北宋天聖二年),范仲淹主持修建了從今江蘇省南通市啟東縣呂四鎮至阜寧市長達290公里的捍海堰,俗稱范公堤,它是一條重要的地貌界線,標誌著當時蘇中、...
范仲淹出任泰州時,徵調民眾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 范公堤 021年)至天聖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里,不僅當時人民...
范仲淹留在蘇北的豐碑,是一條捍海堰,現在的范公堤。范仲淹在西溪,提出了修復捍海堰的建議,朝廷採納以後,任命他為興化令,並且“總其役”。天聖四年,他因為母親...
(今屬東台)鹽倉時,為阻擋海潮,發運通、 泰、楚、海4萬多民工興修海堤,並於...唐大曆年間,淮南黜陟使李承率眾筑北自楚州鹽城,南至海陵泰州的捍海堰,全長...
不久廢圮。11世紀在范仲淹主持下,重修捍海堰,即今范公堤。可見自西漢至北宋,蘇北海岸線長期穩定在范公堤以東不遠處。 1128年黃河南侵,以後的七百餘年,黃河均...
早在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自楚州(今淮安市)至海陵(當時老壩港屬海陵縣)修築了一條大海堤,叫捍海堰,俗稱“皇岸”。但是,由於堤身...
江海平原形成100多年後,唐大曆中(772),李承築捍海堰至餘慶遇夾江。夾江寬約15公里,今海門五里墩東至呂四的西寧西部,古海門成孤島。 南通地區大橋 ...
宋天寶二年(1024年),范仲淹出任西溪(今東台)鹽官,率兵夫4萬餘人修築了捍海堰(廟灣至栟茶),海安、東台沿海農田免遭海水侵漫。宋神宗熙寧五年(1022年),海安改...
至宋代,范仲淹任興化知縣時督修捍海堰,“天聖六年堤成,濱海瀉鹵之地皆成糧田,世人稱該堰為‘范公堤’。”但此時垛田地區仍是湖泊沼澤之地。公元1130年,岳飛...
8世紀時(唐大曆年間)在淮安、揚州間修築了一條捍海堰,又名常豐堰。不久廢圮。11世紀在范仲淹主持下,重修捍海堰,即今范公堤。可見自西漢至北宋,蘇中海岸線...
據記載:“北宋天聖二年(1024)”,出任西溪鹽官的范仲淹集泰、通等州的兵夫4萬,築捍海堰,長143里136丈,外鹽內稼,人民賴以安生,史稱“范公堤”。至和年間...
宋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至天聖十年(1033),西溪鹽倉監范仲淹與江淮制置發運使張綸、淮南轉運使胡令儀合力率領民眾修成全長143里,世稱范公堤的捍海堰,范公堤安...
范仲淹出任泰州時,徵調民眾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聖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里,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耕...
宋代天禧年間,剛過而立之年的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見此情景遂上書泰州知州張綸,建議急速修復捍海堰以救萬民之災。張綸採納了范仲淹建議,奏請朝廷批准並命...
串場河,俗稱下河。黃海入海河流射陽河的支流。南起南通,北至鹽城,長130km。串場河初為唐代修築海堤時形成的復堆河,是鹽文化的搖籃。從宋代開始,沿新修捍海堤...
其中范仲淹重修的捍海堰──范公堤,工程浩大、名標青史。沿堤而建的富安、安豐、梁垛、東台等集鎮,如今已發展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名鎮。 因為有了鹽及其豐厚的...
該堰北起今阜寧溝墩,南低今東台,長142里,對“遮護農田,禁止鹽灶,其功甚大”。但是,歷經唐末、五代和宋初,年久失修,逐漸頹圮,失去了捍海防潮的作用。天聖...
北宋天聖初年(公元1023年)范仲淹任西溪場鹽監,首倡重修捍海堰,經泰州知州張綸舉薦,出任興化知縣,役工四萬人重築捍海堰,後人稱之范公堤(今人將此堤拓寬改造成...
海堤建成後,隨即產生了效益,當年秋收豐盛,三千戶流民定居下來,漁鹽各業復甦興旺,後人為表彰范仲淹修堤的功勳,將捍海堰譽稱為“范公堤”,一直延續至今。 [2] ...
相傳900多年前,為抵禦海潮,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率領民工在此圍築捍海堰,始稱“皇岸”,後人尊稱為范公堤。從此人們便在這裡跨岸定居,“騎岸鎮”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