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舊稱海陵,位江淮海交匯之地,是一座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和兩千一百多年建制史的文化名城,素以其風物鐘靈毓秀、文化昌盛繁榮著稱南北,有“漢唐故居、淮海名區”之稱。海陵舊八景在泰州的命名距今已近六百年,即“海陵前八景”,首詠者為州人丘容。丘容其人州志無載,考《嘉慶·東台縣誌》中有徐鵬舉詩《閱煎》,題下有注“和丘容作”,徐鵬舉弘治二年以進士除淮南運判,曾採錄文獻創修十場志及運司志,二人即有和作,丘容生活年代亦應在弘治朝前後,“海陵前八景”的命名亦不會晚於此時。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時任山西屯田都御史的州人凌儒請革虛冒之兵,被皇帝下令杖打六十後告歸鄉里,絕跡公府之餘熱心地方公益,亦隨丘容詩後題詠八景,為一時廣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陵前八景
- 地方:江淮海交匯之地
- 類型:八景
- 作者:徐同華
海陵前八景
徐同華
泰州舊稱海陵,位江淮海交匯之地,是一座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和兩千一百多年建制史的文化名城,素以其風物鐘靈毓秀、文化昌盛繁榮著稱南北,有“漢唐故居、淮海名區”之稱。海陵舊八景在泰州的命名距今已近六百年,即“海陵前八景”,首詠者為州人丘容。丘容其人州志無載,考《嘉慶·東台縣誌》中有徐鵬舉詩《閱煎》,題下有注“和丘容作”,徐鵬舉弘治二年以進士除淮南運判,曾採錄文獻創修十場志及運司志,二人即有和作,丘容生活年代亦應在弘治朝前後,“海陵前八景”的命名亦不會晚於此時。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時任山西屯田都御史的州人凌儒請革虛冒之兵,被皇帝下令杖打六十後告歸鄉里,絕跡公府之餘熱心地方公益,亦隨丘容詩後題詠八景,為一時廣傳。
泰堂明月
丘容詩
泰堂清且虛,
明月照今古。
時有鳴琴人,
棠陰思召父。
泰堂明月遺址在今海陵區人民政府大院內。《道光泰州志》注“泰堂”作“在舊治內,宋寶慶陳垓建垓有記”。《宋史》有陳垓故事云:“帝嘗問垓‘卿家海濱田幾何?’對曰‘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帝笑曰‘卿真耕夫矣’,賜號‘存耕隱夫’。” 陳垓號漫翁,宋理宗時他先任興化知縣,後升知泰州兼權淮東提舉職事,之後四次連任。泰州任上,他防修州城已備兵患,他還建泰堂、遷貢院、興學院諸樓台亭館,庫庾場務,坊里橋樑,營創者凡六十餘所,州人享其利,文風也得以漸增。建泰堂應是陳垓明志之舉,丘容詩中雲“思召父”或正達陳垓之意。在重修之州署大堂上懸“泰堂”二字匾額,堂前天井廣闊,地勢高峻,州人常來此賞月,倍覺月明如洗。泰堂附近亦有藕花洲,陳垓於洲上修浮香亭,將蘇軾、蘇轍等四人《和梅花原韻》詩刻於石壁,明月之夜,與此對飲共吟,亦不失為風雅絕處。
駝嶺清風
丘容詩
蜀岡多秀靈,
駝嶺產奇樹。
長至清風生,
炎燕不知處。
駝嶺以地面隆起若駝峰得名,遺址在今人民醫院北院內。明代前駝嶺一帶遍是蒼松翠柏異草奇花,登臨游賞兩肋生風,為炎夏納涼之地。明洪武元年(1368),正千戶謝成在嶺前建守御千戶所,所署主體建築有頭門、儀門、大堂、二堂、後堂等,並有“駝嶺清風”匾額懸二堂上,四字傳為岳飛所書。清康熙十七年(1678),裁撤千戶所改設衛所,因大堂毀於火,以二堂為大堂,後堂為二堂,增建花廳、書房、後宅及廂房於所署左右。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衛所千總曹相重摹更新“駝嶺清風”匾額懸大堂上。自千戶所及衛所先後設此後,駝嶺地區漸小日趨荒蕪,風光大為減色,然而在民國八年(1919),亦於此地發生一大事。基督教牧師美國人何卜奎其時在泰州傳教,垂涎駝嶺之地並騙購到手。州人鄧寅向縣署申訴,知事胡維藩不理,遂激起公忿,官司歷時五個月懸而不決,知事被迫去職。繼任茹慶琛將大校場南部八十畝營場劃給何卜奎,駝嶺之地才得保全,被闢為公有林了事。
鳳池筆穎
丘容詩
池上鳳凰古,
池中筆穎長。
地靈多俊傑,
星斗煥文章。
鳳池筆穎遺址在今國泰賓館東南側。《道光泰州志》注“南山寺塔”時曰“在寺東側有古磚塔,上勒周公塔三字,疑宋周孟陽家所建,明正統四年知州黃性開鳳池於欞星門外,塔影入池形如筆立,因名‘鳳池筆穎’”。鳳池據此即為泰州學宮前泮池,至正德年間,蔣誠鑿於學宮儀門之南建亭於其上,又於欞星門外開三池,築基其中謂之鳳凰墩,久後內池廢亭亦毀惟存外三池。近旁有南山寺塔,塔為三層八面之磚塔,州人亦喚文峰塔,傳為周孟陽建,塔上有其篆聯曰“語花香會心即道,行雲塔影觸目皆禪”。每當暮色降臨,西下之夕陽將塔影斜照入泮池內,宛如大筆,成一美景。後有儀征鄭節婦借宿其中焚香遺火而塔毀。“明萬曆四十八年,州守韋宗孔命僧官尋覓塔基,掘地三尺,得舊址重建,基向俱如舊。清光緒十三年復毀於火,邑人陳文鐸等募捐修復如舊。” 解放後塔與鳳池皆毀棄,“鳳池筆穎”遂成陳跡。
貢院奎光
陳琦詩
後漢東陽郡,
南唐較藝闈。
人文從古盛,
奎璧尚騰輝。
貢院奎光今已不存,遺址在國泰賓館西義學街附近。《道光泰州志》記“舊貢院”曰“在南山寺西,宋紹聖四年州守陸佃建,有鳳池、朝陽亭、守雌亭、鷗閣、雉庵共六十二處,紹定三年州守陳垓開二池,曰鳳凰池,閣前為長堤,東值華表”。陸佃是北宋後期名臣,字農師,紹聖初年因修《神宗實錄》“多所詆誣”被貶斥至泰州後,第一時間便修建了貢院。所謂貢院,最早始於唐朝,為舊時鄉試、會試之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古代凡是獻給皇帝的物品叫貢品,“貢院”即貢獻人才,陸佃之舉可謂德政。亦是詩人的陸佃並沒有把貢院關起來,作為官家禁地,而是完全開放,與民同樂。重修之後,貢院內常常是高朋滿座,陸佃在這裡大會賓客,詩酒唱和,探析疑義,其樂融融。客人中間,不僅有査應辰等本地同僚士紳,也有晁說之等流寓泰州的詩人。南宋時州守陳垓亦重修以選秋闈之士,因其地勢高敞如天馬橫空,亦有名曰“天馬峰”。康熙時移試院至明都察院舊址,即後來的揚郡試院。
西湖春雨
丘容詩
泰阜靄春雲,
西湖作春雨。
鷗鷺亂驚飛,
鳴榔過漁浦。
西湖春雨在城西泰山公園內。西湖即小西湖,因其小巧玲瓏而得名。由泰山西麓臨湖禪院殿後下山折向西行,便是秀色可餐的小西湖。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泰州知州陳垓拓浚泰山腳下湖泊而成,因在泰山西麓之下,故名“西湖”,為與杭州西湖相別,因其小巧玲瓏人們一般稱之為“小西湖”。它雖然不能與中外聞名的錢塘西子湖媲美,也不及“也是銷金一鍋子”的揚州瘦西湖那般名冠淮南。但是它風景秀美,湖中有方嶼設長堤建亭橋,四時美不勝收。春天裡,沿著蜿蜒於湖中的長堤漫步,桃紅柳綠,百花吐艷。長堤由四座形式各樣的石橋和兩座六角小亭串連而成,似一條彩色的項鍊將湖心島懸掛於小西湖的胸前。島中心空地上疊起了洞壑幽深的假山,山上青松,山間翠竹,隨地而生的藤蘿四向遊玩,別有一番風光。明末清初州中名士宮紫陽曾於方嶼西建春雨草堂以著書自娛,一度成為江南文人相會暢詠之地,蘇州畫家王式亦為之繪小西湖長卷。
凌儒詠曰:“殿山連郭小西湖,一鏡澄然落影孤。日日寒波浴鷗鷺,年年春雨長菰蒲。精忠上仰將軍岳,正學前依教授胡。為愛幽遐隔塵市,結茆鄰並注潛夫。”
范堤煙柳
丘容詩
范宰憂民患,
防潮築海堤。
蒼煙含柳色,
終古暮鴉啼。
范堤煙柳遺址散在今海安、東台沿海一帶。范堤指范公堤,為北宋范仲淹所築。海陵舊時東瀕黃海,自成陸地後,海岸逐漸東移,庶民為圖生計,紛紛開發農灶,而每當海潮漫漲之時,沿海一帶廬舍漂沒,田灶毀壞,家破人亡,慘不忍睹。宋代天禧年間,剛過而立之年的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見此情景遂上書泰州知州張綸,建議急速修復捍海堰以救萬民之災。張綸採納了范仲淹建議,奏請朝廷批准並命范仲淹負責修築泰州捍海堰。在胡令儀、張綸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工程幾經波折歷時四載,最終於天聖六年(1028)春完成,其後“來洪水不得傷害鹽業,擋潮水不得傷害莊稼”,外出逃荒的兩千餘民戶回歸家鄉,百姓得以安其生,農灶兩受其利。范公堤外還有煙墩七十餘座,潮墩百餘座,漲潮時趕海人爬上潮墩避難。雙墩墩星羅棋布,海霧飄忽茫茫蒼蒼,與堤上煙柳互印別是一番風光。
董井寒泉
丘容詩
天女繅絲井,
仙君始得名。
誰知千載後,
不斷轆轤聲。
董井寒泉遺址在東台市西溪鎮。西溪原屬海陵,相傳董永遇仙女之事即發生在這裡,《輿地紀勝》引《吳陵志》注“天女繅絲井”曰“漢董永所居養父至孝,父亡貸主人萬錢以葬,約自鬻其身,天女為偶織機以償,井即汲以繅絲者也”,北宋時晏殊官西溪修《晏溪志》亦載記,“永為西溪人,值年飢喪父,無以葬,乃賣身於富室,貸主人萬錢,以營喪葬,後感動天女,為偶一月,織縑三百六十匹以償,乃凌空而去。”井乃仙女繅絲所用之井,附近有辭郎河、鳳升橋,為仙女別永處。董永逝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和善良的仙女,在西溪廣福寺後建董永墓和董孝子祠。明英宗天順(1462)陝西巡撫李誠蒞臨此地慷慨捐銀於井上建亭,興化人顧繁為其作記。明萬曆四十年(1612)西溪巡檢劉文奎又在此修亭作記。與此同時,海陵城中亦建有董孝子祠,舊址《退庵筆記》中記曰“祠為萬曆四十五年鹽院謝公建,今在城內西南豐利橋西潮音寺內”,豐利橋即今暮春橋,民國十七年(1928)祠內孝子天女彩像被毀,祠遂頹敗。
天目晴嵐
丘容詩
三山王鹿女,
異跡落人間。
瑤草今何在,
晴光滿舊山。
相傳東晉時泰州道士王治曾于山中修煉,在觀中掘井二口形如天目,故名天目山,其遺址在姜堰鎮北二里許罈子口天目山。《海陵志考》稱:“王治,泰州人,隱居天目山,修靈寶法煉丹存神,歷宋齊梁百餘年。”王仙翁潛心修煉最終得道,將靈寶五符,杖履木鞋等物藏在天目井中,白日飛升,羽化而去。梁昭明太子蕭統聞得其名,與蘭陵王齊來山中致禮。州人於五代時後周在山上建起仙翁祠,宋元豐二年(1079),發運使蔣之奇來天目山祈禱,開右井得鹿角數十支,又獲金龍七條、玉璧三十六。道光《泰州志》載:“天目山西有鹿女台”。據說王治一日于山中漫步,忽聞草叢中有嬰兒啼哭之聲,尋聲上前見一母鹿正哺乳一個女嬰,仙翁遂抱女嬰至觀中養育。過了十幾年,一日天空降下五色祥雲,一頭麋鹿北馱少女往天際而去……百姓遂於此捐建“鹿女台”以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