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理想主義的勇士

拜倫:理想主義的勇士

《拜倫:理想主義的勇士》內容簡介:拜倫——理想主義的勇士,他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唐璜》等。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拜倫:理想主義的勇士》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其在邁向成功的途中所遭遇的故事,為廣大青少年提供學習的榜樣,樹立更高的人生目標。

基本介紹

  • 書名:拜倫:理想主義的勇士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頁數:154頁
  • 開本:16
  • 作者:吳定初 黃萍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3101064, 755310106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拜倫:理想主義的勇士》編輯推薦:每個名人的成功故事都給人無數的啟迪和動力,是那些正在規劃人生的良師益友。名人的故事是我們人生中的航標。

作者簡介

吳定初(1951-),四川樂山人,四川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近30年來,在“教育學”領域先後主持部省級研究課題多項,在商務印書館等出版學術著作10餘部,在(USA)Social Science Research,Nova Science Publishers,(CHINA)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以及《教育研究》《教師教育研究》等中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獲得省部級優秀成果獎10餘次,並有多項成果被美國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哥侖比亞大學,丹麥VIA University College,以及台灣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校圖書館收藏。近年來曾赴德國、法國、奧地利、新加坡等國進行學術考察與交流。
吳定初教授始終關注基礎教育特別是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尤其注重青少年基本素質的提升,同時主張強化國際文化和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強調培養“既有中國靈魂又有世界眼光”的新型教師和學生,並多次為丹麥、挪威、捷克、馬來西亞等國同行宣傳中國文化和教育。
黃萍,四川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澳洲拉籌伯大學雙碩士,長期從事中外文化交流的實踐推廣和專題研究工作,關注青少年素質尤其是眼界胸襟的培養,在培養 “走出去”人才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

圖書目錄

初露鋒芒
貴族家世
母子相依為命
年輕的爵爺
中學時代
劍橋的大學生
文學界新貴
嚮往東方
《哈洛王孫遊記》
對東方人的看法
回到英國
盛名之累
為情所累
姐姐奧古斯塔
與安娜貝拉的婚姻
站在文學的巔峰
再度踏上旅途
威尼斯之行
運河上的唐璜
新情人泰莉莎
比薩的文藝圈
雪萊之死
熱那亞的生活
榮譽之重
榮譽之重
重返希臘
麥索隆基的救星
自由民主的戰士
拜倫年表

序言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於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英國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拜倫生於倫敦,長於蘇格蘭,十歲時承襲了男爵的稱號。
拜倫從學生時代開始寫詩。在劍橋大學就讀期間,他便發表了詩集《閒暇的時刻》(1807)。面對某些評論的圍攻,他以長詩《英國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1809)作為反擊。這首長詩諷刺了文壇的權威,批評了湖畔派詩人,同時強調了文學的社會內容和詩人的社會責任,在文壇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年後,適逢歐洲各國民主民族革命興起的時代,他反對專制壓迫,支持人民革命。二十歲時,出國遊歷,先後去了許多國家。1811年回到英國。這次旅行使他大開眼界,他看到西班牙人民抗擊拿破崙侵略軍的壯烈景象和希臘人民在土耳其奴役下的痛苦生活。
拜倫在歐洲遊歷期間,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長詩《恰爾德·哈洛王孫遊記》第一、二章(第三、四章分別完成於1816年和1818年)。第一章1809年在阿爾巴尼亞開始寫作,第二章於次年3月在伊斯密爾完成。長詩在1812年3月出版後,轟動文壇,風靡全國。《恰爾德-哈洛王孫遊記》是拜倫早期創作的代表作,作者通過恰爾德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記述了自己遊歷和旅居歐洲諸國後的見聞和觀感。在前兩章中,拜倫描繪了拿破崙戰爭時期的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和阿爾巴尼亞的社會風貌,譴責專制統治,支持各國人民爭取自由獨立的鬥爭。後兩章則歌頌歐洲山河的壯麗,緬懷歷史上的偉大人物,讚美歐洲的藝術。長詩內容豐富,以強烈的浪漫主義抒情見長。
此後,拜倫又寫了《異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和《海盜》(1814)等六部長篇敘事詩,總稱為“東方敘事詩”。作品以東歐、西亞一帶為背景,充滿異國浪漫情調。詩歌中還塑造了一系列高標獨舉、孤行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他們是海盜、異教徒、造反者、無家可歸者等,都具有出眾的才幹、堅強的意志、反叛的精神,敢於蔑視傳統秩序和專制暴政,但是他們的反抗總是和孤獨、憂鬱結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獨立、離群索居,並以悲劇而告終,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盜》中的康拉德,這一類形象被稱作“拜倫式英雄”。
1816年夏天,拜倫的妻子提出分居的要求,上流社會藉此毀謗和攻擊,拜倫憤然離開英國,從此再也沒有回到祖國。先是移居瑞士,這一時期寫的詩劇《曼弗雷德》(1817),真實地反映了詩人內心中的苦悶。長詩《錫隆的囚徒》敘述的是16世紀為捍衛瑞士獨立而被囚禁在錫隆堡達六年之久的共和主義者和自由思想家博尼瓦爾。和“拜倫式英雄”不同,博尼瓦爾反對專制暴政,和人民共命運,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詩歌讚揚了英雄堅貞不屈的精神,抨擊了專制暴政的殘酷。
拜倫一生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鬥爭,而且致力於文學創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和極高的藝術價值。他未完成的長篇詩體小說《唐璜》,是一部氣勢宏偉、意境開闊、見解高超、藝術卓越的敘事長詩,在英國以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是罕見的。
1823年初,希臘抗擊土耳其鬥爭高漲,拜倫放下正在寫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臘,參加希臘志士爭取自由、獨立的武裝鬥爭。1824年4月19日拜倫死於希臘軍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