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拉槽

拗拉槽

拗拉槽,也稱它是對術語"aulacogen"的音譯。出自希臘語aulax(壟溝)。由蘇聯地質學家尼古拉·沙特茨基於1946年提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拗拉槽
  • 外文名:Aulacogen
  • 提出者:蘇聯地質學家尼古拉·沙特茨
  • 提出時間:1946年
  • 也稱:裂塹、裂陷槽
  • 學科:構造地質學
簡介,主要特徵,形成過程,理論發展歷史,

簡介

拗拉槽,也稱裂塹、裂陷槽、拗拉谷、大陸裂谷,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大陸三叉裂谷系形成初期,由於地幔柱的上升,產生了由正斷層組成的三叉斷裂系統,隨著地幔柱的不斷隆起,初始的斷裂體系開始擴張,根據同一力學體系應力優先釋放原理,三叉斷裂體系必然有一支斷裂系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其中2支繼續發展成為新的大洋,另一支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斷裂系就成為拗拉槽。因此,由地幔柱上隆引發的拗拉槽是面對大洋且尾端伸進大陸內部,長期發育、充填沉積的陸內裂谷或地塹。

主要特徵

拗拉槽出自希臘語aulax(壟溝)。由蘇聯地質學家尼古拉·沙特茨基於1946年提出。拗拉槽的基本的地質特徵是:現代大陸裂谷帶都具有的殼幔過渡層;地幔柱上隆形成的三聯點;拉張環境下斷穿地殼部位上的狹長沉陷帶;強烈的火山岩漿活動所形成的雙峰式火山岩組合;與裂谷狹長突變地貌有關的快速堆積、垮塌堆積、低成熟度沉積物及常與火山岩相間的岩石組合特徵。從克拉通的凹角處插入並分割克拉通

形成過程

拗拉槽的地殼受以前的裂谷活動影響而比較脆弱,多發地震甚至火山活動。由於拗拉槽的薄弱性,在適當條件下,可能重新活動形成活動的裂谷系。例如加拿大魁北克與安大略的渥太華-邦尼切爾地塹就是一處古拗拉槽,在盤古大陸破裂時重新活化為裂谷。大西洋形成時三叉斷裂系,發育為現今的大西洋中脊與貝寧地塹,最典型的拗拉槽是在盤古大陸破裂,大西洋形成時,在現今幾內亞灣凹角處地幔柱上涌導致三叉斷裂,其中得到充分發育的兩支裂谷形成了大西洋中脊,未得到發育的一支裂谷形成了拗拉槽—貝寧地塹(一直向東北延伸至查德湖)。

理論發展歷史

自19世紀70年代板塊構造理論引入中國後,一些學者把拗拉槽(Aulacogen)一詞賦予了鄂爾多斯盆地西緣賀蘭山地區,並認為賀蘭山、秦嶺、北祁連中新元古代至早中寒武世為裂谷發育階段,秦嶺、北祁連、賀蘭山構成了三叉裂谷系。該論點很快被國內眾多學者認同並引用。在一些文獻和論著中,一些學者將拗拉槽的概念進一步引伸、發揮。由此,引起了極大關注。通過對國內外大量關於拗拉槽文獻資料的查閱和對秦祁賀地區的構造形跡、地層及沉積特徵的研究觀察,以及對盆地中幾條橫穿所謂中、下元古界拗拉槽的地震和重、磁、電剖面的仔細核實,深感其證據不足,在沉積、構造上都與國內外定義的拗拉槽存在較大的差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