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氣候環境,歷史,藏傳佛教,人口,環境,中國主權,印巴爭端,相關文獻,
地理位置
拉達克的首府是列城(Leh),也是拉達克最低的地方,大部分的居民住在海拔3000米的拉達克河(印度河上源)的山谷里。
氣候環境
拉達克氣候乾燥,溫差甚巨,拉達克因地處高山深谷,以致氣候相當乾燥。北方為喀喇崑崙山脈所阻擋,南邊以喜馬拉雅山為屏障,所以北方的濕氣和雨水無法吹過來,而南方每年定期吹向印度大陸的季風也無法進入。
拉達克南北氣候差異很大,降水量自西南向東北遞減:氣溫自南而北遞降,查謨1月平均為14℃,列城在0℃以下。夏季最高溫度可高達38℃,入夜後可降到7℃左右,冬天天氣寒冷,平均氣溫零下25℃左右,最冷時會到零下30℃,即使是在列城也會降到零下20℃,冬夏的溫差可達60℃﹝冬天則常處於-30℃以下﹞,所以每年的9月至來年的6月,拉達克可以說完全與世隔絕。
拉達克為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使得太陽的熱量更為強烈。
歷史
拉達克地區的石刻表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這個地區。拉達克最早的居民是雅利安人,這些早期居民被希羅多德的著作和往世書記載下來。1世紀左右,拉達克成為貴霜帝國的一部分。2世紀的時候,佛教經過克什米爾傳入西拉達克,而此時東拉達克仍然盛行苯教。7世紀的時候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記錄了這個地區。
842年,吐蕃王室成員尼馬嗊(Nyima-Gon)由於王室內亂,逃往吐蕃西部,脫離吐蕃王國,吞併拉達克,建立獨立的拉達克王朝。這個時期拉達克湧入了大量藏人,隨之藏化。王朝從印度東北地區尤其是克什米爾引入佛教思想,史稱藏人的“第二次佛教傳播”。
17世紀後期,拉達克在不丹和西藏的爭端中支持不丹,引起了西藏的進攻。克什米爾穆斯林民族幫助重建拉達克政權,但是條件是拉達克王室允許在首都列城(Leh)里建清真寺並且國王皈依伊斯蘭教。1684年西藏和拉達克簽約解決了雙方之間的爭端。
1834年和1840年,多格拉人在旁遮普地區的錫克帝國的支持和率領下兩次入侵拉達克,拉達克兩次向西藏地方政府求援,但是清駐藏大臣拒不發兵,拉達克淪陷。1842年拉達克人起義失敗,拉達克被併入多格拉土邦。
1842年拉達克戰爭後,拉達克王室被允許在拉達克保留部分王權,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今天。
1947年印巴分治,多格拉土邦王公不能決定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1948年巴基斯坦攻入該地區,並且占領了卡吉爾(Kargil)和臧斯噶,軍隊距離雷城不到30公里。在多格拉土邦王公簽約加入印度之後,印度派軍隊進入該地區。
1949年中國關閉了奴布拉(Nubra)和新疆的邊界,封鎖了傳統的邊貿道路。1950年中國解放西藏,大量藏人逃入拉達克。
1962年以前中國修建的新藏公路穿越阿克塞欽地區,使自清末以來未能有效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重新回到中國的有效管理中。中國還建設了喀喇崑崙公路通入巴基斯坦。在此期間,印度建設了斯利那加-列城公路,使行程從十六天縮短到兩天。
如今整個查謨-克什米爾邦處於印度、巴基斯坦的領土爭端之中。
藏傳佛教
拉達克等地信仰噶舉派佛教,明朝是噶舉派的藏巴汗政權統治西藏、包括拉達克,1643年格魯派政權和碩特汗國進入日喀則,推翻藏巴汗政權,統治西藏,多次欲統一拉達克,但沒有成功,因此出現拉達克小王國、不丹小王國,後來歸駐藏大臣節制。
噶舉派佛教在拉達克、不丹當權,噶舉派在西藏當權(康區主要是紅教即舊教),這種局面長期保持。
Thiksey (提可色)的宗堡,被國際媒體稱為修道院,其實它與日喀則的江孜古堡、桑珠孜宗堡一樣――位於海拔3600米,是藏傳佛教黃帽子教派的機構,後來成為寺廟,建築格式和西藏江孜古堡、桑珠孜宗堡、布達拉宮相似,是拉達克中部地區最大的寺廟。
人口
環境
拉達克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邦最高的高原,其中大部分是超過3000米(9800英尺)。它從喜馬拉雅到崑崙範圍,包括上梧桐河谷。
從歷史上看,該地區包括巴爾蒂斯坦(Baltiyul)谷(現在大多在巴基斯坦給予部分克什米爾地區),整個上印度河流域,遠程扎斯卡,拉胡爾和比蒂到南方,許多阿里包括Rudok區和古格的東部,東北部的阿克賽欽,以及拉布拉克角度的Khardong La北部的Nubra Valley。當代拉達克接壤西藏的東部,拉胡爾和斯皮蒂地區南部,淡水河谷克什米爾,查謨和Baltiyul地區西部和西南角新疆跨越喀喇崑崙山口在遙遠的北方。拉達克和青藏高原之間的歷史性但不精確的差距在北部開始,在包括Aling Kangri和Mavang Kangri在內的 Rudok以東的山脊複雜迷宮中,並繼續向東南向到西北尼泊爾。
這個地區的山脈形成了4500多萬年,將印度板塊摺疊成更穩定的歐亞板塊。漂移繼續,引起喜馬拉雅地區頻繁的地震。拉達克山脈的山峰處於Zoji-la附近的中等高度(5000-5500米或16000-18050英尺),向東南方向增加,最終達到了坤坤雙峰會(7000m或23000英尺)。
蘇茹和扎斯卡山谷形成由喜馬拉雅山和包圍的大槽扎斯卡範圍。蘭古是Suru山谷居民最高的地區,之後,通往Zanskar門戶的Pensi-la山谷上升到4400米(14400英尺)。卡吉爾是蘇魯河谷唯一的一個小鎮,是拉達克市第二大的重鎮。這是對貿易路線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大篷車 1947年之前,或多或少等距,在約230公里斯利那加、列城、斯卡和Padum。僧伽谷位於Stod和Lungnak河的低谷。該地區經歷大雪;Pensi-la僅在6月至10月中旬開放。Dras和Mushkoh谷形成了拉達克西部的極端。
印度河是拉達克的支柱。大多數主要的歷史和當前的城鎮列城、Basgo和Tingmosgang(但不卡吉爾),靠近印度河。在1947年的印巴戰爭之後,流經拉達克的梧桐河逐漸成為這條河的唯一一部分,在印度教宗教和文化方面,這個河流仍然流經印度,這是非常崇拜的。
在錫亞琴冰川是在東部喀喇崑崙山沿有爭議的印度-巴基斯坦邊界的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形成了一個將中國與印度次大陸分開的大流域,有時被稱為“三極”。冰川位於Saltoro Ridge立刻在西面和主要的Karakoram範圍之間東部。長76公里,是喀喇崑崙最長的冰川,是世界非極地地區第二長的冰川。它的海拔高度為海拔5753米(18875英尺),源自中國邊境的英迪拉(Indira Col),海拔為3620米(11880英尺)。Saser Kangri是印度喀喇崑崙山脈最東部的Saser Muztagh的最高峰,Saser Kangri I的高度為7672米(25171英尺)。
拉達克是一個高原沙漠,因為喜馬拉雅山形成一個雨陰,一般拒絕進入季風雲。水的主要來源是山上的冬天降雪。該地區最近的洪水(例如2010年的洪災)歸因於異常的雨水模式和退縮的冰川,這兩者都被認為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
喜馬拉雅山脈Dras、Suru山谷和Zangskar北面的地區,經歷了大量的降雪,並且與該地區其他地區一年隔絕了好幾個月,因為整個地區仍然被其他地區的道路所割斷。國家的。夏天很短,雖然它們長得足以種植莊稼。夏天的天氣是乾燥和愉快的。夏季溫度範圍為3〜35 ℃,冬季最低溫度範圍為-20〜-35 ℃。
中國主權
清朝以來,中國從來沒有承認被侵占的拉達克屬於外國。
印方曾聲稱,中印邊界西段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劃定,遭到中國方面的駁斥;直到今天,中印邊界西段問題仍懸而未決。
印巴爭端
1840年代以前該地區屬於傳統藏區(曾歸屬清朝派駐拉薩的辦事大臣節制),後被錫克帝國吞併,錫克帝國併入英屬印度後該地區劃歸克什米爾土邦,在印巴戰爭爆發後,印度確立了對該地的實際統治,但巴基斯坦並不承認。
相關文獻
據馬大正主編的《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介紹,早在9世紀,拉達克就是吐蕃的一部分,13世紀統一於中國的元朝,後來統治北印度的莫臥兒帝國曾侵入拉達克,迫使其成為藩屬,但隨著莫臥兒帝國的衰落,拉達克在清代重新歸屬中國西藏管轄,拉達克王由駐藏大臣“節制”。從1683年開始,拉達克就年年向西藏進貢。1826年,拉達克部長奉駐藏大臣松廷的密令,緝拿逃亡拉達克的張格爾匪徒100餘人,並立即派人稟報駐藏大臣。1829年,道光皇帝賞給拉達克部長五品頂戴花翎。
那么,拉達克地區是怎么落入印度之手的呢?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陸擴張的過程中,對拉達克等西藏西部地區日益關注,因為該地區扼住了英國通往亞洲腹地之路。19世紀30年代,東印度公司派人到拉達克蒐集情報。
1834年,得到英國支持的錫克王國查謨土邦總督、道格拉族人(藏文文獻中一般稱作“森巴人”)古拉伯·辛格,派遣克什瓦爾(今查謨東北)地方長官瓦齊爾佐爾阿弗爾·辛格(藏文史料記載為“倭色爾”),率領約5000名士兵突然侵入拉達克。拉達克王派人至拉薩向清朝駐藏大臣求援,但是駐藏大臣拒絕派兵支援。1835年,道格拉軍擊潰拉達克軍主力,攻抵拉達克首府列城,拉達克被迫簽訂城下之盟,淪為查謨的附屬國。但拉達克人不斷反抗,在道格拉軍1839年第四次入侵拉達克之後,查謨的統治才相對鞏固。1840年,古拉伯·辛格派兵侵占了拉達克西北的巴爾蒂斯坦(在今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內,此前也是中國西藏的一部分)。
拉達克併入錫克帝國
在向東擴張連連得手之後,1841年5月,古拉伯·辛格派遣瓦齊爾佐爾阿弗爾·辛格指揮的道格拉軍隊向中國政府直接管轄下的西藏阿里地區發動侵略,藏軍和西藏民眾英勇反抗,這場戰爭在藏文史料中被稱為西藏-森巴戰爭。
中外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一戰爭是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從戰爭的起因來看,與鴉片關係密切。鴉片是克什米爾商人通過拉達克運往中國新疆葉爾羌(今莎車)的重要商品和利潤來源,但中國政府1839年(即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那一年)在全國推行的禁菸運動,使居住在葉爾羌的克什米爾商販損失了數十萬盧比,還斷了他們的財源。古拉伯·辛格以朝拜聖山聖湖為藉口發動侵略,其實是想吞併中國西藏和新疆南部。第二,從戰爭的過程來看,道格拉軍隊侵略西藏,確實配合了英軍對中國東南沿海的進攻。古拉伯·辛格致信英屬印度政府,聲稱他是“通過對中國西部邊境的入侵,來與英國政府進行軍事合作”。第三,從戰爭的結果來看,英國最終奪取了對拉達克的“保護權”。
西藏阿里地區承平日久,防備鬆懈,侵略軍接連得手。當時清朝在東南沿海前線吃緊,無法調集內地軍隊支援西藏。幸虧當時有藏軍義無反顧地投入保家衛國的戰鬥。
藏軍的抵抗
1841年6月,清朝駐藏大臣孟保派遣前藏代本(官名,藏語音譯,意為箭官)比喜赴前線組織抵抗,但由於路途遙遠,救援不及,道格拉軍仍攻陷了西藏阿里地方長官噶本駐地噶大克,大肆殺戮掠奪。同年8月,孟保先後共派出2300名兵丁奔赴前線。據朱維群主編的《中國西藏》視點叢書中的《西藏史話》,孟保還將從內地運來的22門“劈山大炮”交藏軍使用。道格拉軍得知藏軍準備反攻,送信約和,但要求獲得戰爭賠款,被孟保拒絕。在班禪額爾德尼等西藏上層人士的動員下,西藏各階層積極行動,不畏艱險,趕在大雪封山之前,將糧餉運到前線,創造了後勤史上的奇蹟(直到當代,拉薩到阿里的公路都不能全年通車)。
藏軍打死侵略軍主帥
1841年冬,藏軍冒著風雪嚴寒,發動反擊,接連取勝。12月11日至12月14日,雙方決戰於多玉,森巴侵略軍主帥瓦齊爾佐爾阿弗爾·辛格被藏軍火繩槍射中後滾落馬下,勇敢的藏軍士兵用長矛將其刺死,6000多人的道格拉軍全線崩潰。到1842年3月,藏軍收復了全部阿里地區。
據孟保向道光皇帝奏報,藏軍擊斃侵略者軍官40多名,俘虜道格拉兵和被逼參戰的拉達克兵共836名。這些俘虜大多不願返回,其子孫今天仍居西藏。1842年4月,比喜統帥的藏軍推進至拉達克首府列城,拉達克人民發動起義配合藏軍,並通過西藏地方提出回歸中國,表示“情願各防邊界,協力堵御”。但是,古拉伯·辛格和其宗主錫克王國都派出重兵,雙方死傷慘重,藏軍退到班公湖南的嚨沃,事後雙方都聲稱自己獲勝。
停戰
1842年9月17日,西藏地方政府噶倫索康、藏軍代本比喜與道格拉代表在列城達成停戰協定。
協定要點為:
1.雙方停戰,各自維持舊有邊界,承諾不使用武力改變;
2.雙方按戰前辦法進行貿易;
3.拉達克王的王后和兩個王兄弟從西藏回到拉達克,拉達克照舊向西藏朝貢。這一協定,使得西藏地方政府未能將道格拉人逐出拉達克,失去了對拉達克的實際控制,僅維持了拉達克照舊“年貢”的虛名,為以後英國直接侵略拉達克留下可乘之機。但西藏地方政府也未正式承認拉達克歸道格拉人管轄。需要指出的是,該協定簽字的雙方代表僅是各自國家地方當局的代表,而且沒有得到各自中央政府的批准,因此,它只是表示互不侵犯的停戰協定,而不是劃分邊界的條約。而且,所謂維持舊有邊界,指的是西藏地方政府直接管轄的阿里地區,與作為中國西藏藩屬的拉達克王轄區之間的中國內部的行政邊界。
道格拉與錫克人的軍事力量在侵略拉達克和阿里的過程中受到削弱。英國利用這一機會,於1845發動對錫克王國的戰爭,古拉伯·辛格統治的克什米爾,在1846年被劃為英屬印度的土邦。接下來,英國就想繼承道格拉的侵略遺產,通過與中國簽署正式條約的形式,把對拉達克的“保護關係”合法化,並廢除拉達克向中國西藏的朝貢制度。1846年,英屬印度總督哈定向清朝轉呈了要求劃界通商談判的提議。同時,當時的駐藏大臣琦善也收到了哈定通過邊境頭人和西藏地方政府轉交的內容相同的信件。
1847年2月11日,道光帝降旨,駁回英國要求。但英國竟然單方面組織了劃界委員會,在沒有徵得中國西藏和克什米爾土邦同意的情況下,以“分水嶺原則”,劃出了若干點,就草草收場,這條所謂邊界線是非法的、無效的。清廷拒絕與英國劃界,避免了中國領土主權的損失。幾十年後,英國在藏南地區故伎重演,以“分水嶺原則”拋出了“麥克馬洪線”。此後的歷屆中國政府,從未正式承認過拉達克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後,雙方就克什米爾歸屬問題爆發戰爭,戰後印度控制了拉達克。印方曾聲稱,中印邊界西段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劃定,遭到中國方面的駁斥。直到今天,中印邊界西段問題仍懸而未決。
森巴戰爭
據藏文文獻記載,很早以前,拉達克的統治者是格薩爾王的後裔,他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並時常發生戰爭。後統一於吐蕃。842年,吐蕃王朝崩潰後,朗達瑪的孫子吉德尼瑪袞逃至西藏西部羊同地區的乍布朗(今西藏達扎縣),娶羊同地方官之女沒盧氏為妻,生有三子。此後,長子貝吉袞占據瑪域地區,以原拉達克的首府今克什米爾的列城為中心,成為拉達克的首領,其後代遂世世代代成為拉達克的統治者。吉德尼瑪袞的另外兩個兒子分別成為普蘭和古格王。這兄弟三人藏史統稱為“拉堆三袞”。
“森巴”是西藏民眾對道格拉部落的稱呼。漢文史志記載:“森巴者,其部落有三,最大而遠者曰然吉森,次曰索熱森,曰谷朗森”。1834年8月,為了表示對主子的忠誠,討得主子的歡心,道格拉統治者派其大將索熱部森巴頭人倭色爾率一萬多人侵入拉達克,廢除拉達克王拉拉,另立恩珠丹增為傀儡,並迫其簽定了城下之盟,即拉達克必須每年進貢道格拉王室兩萬盧比後才率部分軍隊返回印度。
1840年底,倭色爾以拉達克不履行承諾為藉口,再次率兵七千左右進入拉達克,占領列城。森巴人兩次入侵時,拉達克都曾向當時的西藏地方政府求援,但駐藏大臣拒不發兵,終使拉達克陷入道格拉之手,西藏也失去了最後一道天然屏障。這樣,鴉片戰爭爆發時,中國西南沿整個喜馬拉雅山脈的邊境,從西藏東南部的察隅以南到西北部的班公湖以西地區,都被英國勢力侵占或控制。森巴人既占克什米爾,又吞拉達克,於是勢力大增、有恃無恐。他們整頓隊伍、厲兵秣馬,準備配合英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侵略活動,隨時深入中國領土西藏的腹心地帶。隨著鴉片戰爭的炮聲,森巴人就按其主子的旨意,大動干戈,揮師東進。
1841年,道格拉統治者看到主子在東南沿海吃緊,於是派倭色爾率領由森巴人、拉達克人和巴爾底斯坦人組成的聯軍共七千多人,以朝雪山聖湖為名,分三路侵入阿里地區,以減輕英國在東南沿海的壓力。上路沿班公湖東進,由倭色爾親自坐鎮指揮,目標是占領日土宗,以防禦從新疆阿克賽欽南下的清朝援軍。駐守在日土宗內的二百五十多名藏兵倉促應戰,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中路由倭色爾的大將諾諾四朗率領,他們沿獅泉河谷前進,一路攻克了扎西崗、噶爾雅沙等地,然後又向阿里重鎮噶爾昆沙推進。在瑪旁雍錯湖附近森巴人才遇到了西藏武裝力量第一次有組織的抵抗。下路由倭色爾的得力助手塔那塔月指揮,這支侵略軍溯象泉河而上,揚言要收復芒玉納以西的地區。駐紮在達卡、扎仁兩宗的藏兵雖奮起抵抗,但終因缺乏充足準備而以失敗告終。接著,這路侵略軍又占領了乍布朗和托林等地。對於森巴軍隊蓄謀已久的突然襲擊,清王朝與西藏地方政府毫無準備,因此,森巴侵略軍節節勝利、步步深入,三路侵略軍在噶爾昆沙匯合後,氣勢洶洶,長驅直入普蘭宗,軍行所至,村落寺院皆被洗劫一空。
西藏地方政府接到告急訊息後,一方面飛報清政府西藏形勢的危急,一方面積極組織力量進行反擊。先派噶倫索康、熱嘎夏和戴蚌白席哇率部分軍隊前往阿里戰場,隨後,又命令熱悉軍務的噶倫才旦多傑和久美·策旺班覺帶領藏軍一千三百人奔赴前線。就彼此勢力而言,雙方相差十分懸殊。森巴軍隊有七、八千之多,而藏軍只有三千餘人;武器方面森巴人更占優勢,他們使用的是英國提供的現代化裝備洋槍洋炮,而藏軍使用的武器十分原始,除有少數的蒙古與西藏大炮外,大部分士兵使用的是火繩槍、大刀和棍棒。所以,戰爭開始時,藏軍屢遭敗績、節節後退,森巴人則推進迅速,幾乎占領了整個阿里地區。
面對森巴人狂飆般的進攻,西藏人民全體動員“一經調派,立即馳赴前線”,踴躍投入了反侵略戰爭。札什倫布寺所屬百姓男女老幼齊出動,運足了半年以上的軍糧,保證了充裕的後方供應。當時的駐藏大臣孟保和幫辦大臣海朴以大局為重,密切與西藏地方政府配合,全力支持西藏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他們在與西藏地方政府協同指揮作戰、搞好後勤供應的同時,還制定了嚴格的罰賞制度,“如有奮勉出力者,立即出名加賞,尚有畏葸不前者,查出從重懲辦”。清政府得到森巴軍隊入侵的奏疏後大為震驚,恐前門未靜後院起火,嚴令駐藏大臣和西藏官兵對森巴侵略軍要“痛加懲創,不得任意耽延”,並特命駐藏大臣從武庫中取出劈山大炮二尊,交付藏軍使用“以資攻剿”。其實,當時清政府已被鴉片戰爭的烽火燒的焦頭爛額,除了責令西藏官兵守土禦敵呈報戰況外,根本抽調不出兵力來支援西藏軍民的反侵略戰爭,它能夠做的也就僅此而已。
倭色爾率領的森巴侵略軍占領普蘭後,以達拉為中心,集中兵力駐紮於茹妥、扎西崗和茹補卻三地,燒殺搶掠,無惡不做,侵略氣焰十分囂張。藏軍雖多次組織反擊,但均未能取勝。西藏地方政府又增派二名代本率領五百民兵隊伍火速開赴阿里增援,收復了補仁等營官寨。森巴軍隊雖然裝備精良,但畢竟是烏合之眾,在藏族軍民的英勇抵抗下,開始慢慢退卻。藏軍乘天時地利人和連戰連捷,他們在瑪旁雍錯湖南面的多玉設下埋伏,當森巴人進入包圍圈後,一聲令下,藏軍四面躍起,沖入敵群,用刀槍棍棒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森巴軍隊被藏軍突如其來的攻擊打得措手不及,慌成一團。倭色爾乘一匹快馬馳前奔後指揮,竭力想穩住陣腳,衝出藏軍包圍圈。藏軍丁蚌米瑪在亂軍之中認出了倭色爾,他左衝右突奮勇向前,看準時機將自己的長矛直插入倭色爾的胸膛。森巴人見首領已死,便四散逃命、潰不成軍,藏軍乘勝追擊,直到拉達克首府列城附近的頓姆熱才安營紮寨。這一仗藏軍大獲全勝,擊斃了包括倭色爾在內的侵略軍頭目四十餘名,七百多森巴軍隊和兩名拉達克大臣作了藏軍俘虜,僅有一千多人保住性命逃到了列城。
多玉之戰,森巴人雖遭慘敗,但侵略野心並未就此收斂。道格拉王室又按東印度公司的指令,派遣倭色爾的妻子和另一森巴頭目巴占率領八千多人,開赴阿里,聲言要替倭色爾報仇雪恨。早有準備的藏軍經過連續兒晝夜的浴血奮戰,又擊斃巴占,打敗了森巴人的瘋狂進攻。倭色爾的妻子被迫要求停戰,進行講和。在這次戰役中,噶倫久美策旺班覺得到森巴人再次入侵的訊息後,從阿里率領援軍,翻山越嶺、晝夜兼行,趕赴前線,不幸在行軍馬背上“因憂勞過度,以致嘔血,立時身故”。久美策旺班覺是森巴戰爭的直接指揮者和參予者之一,他身先士卒,英勇殺敵,為這場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久美策旺班覺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帝鬥爭的民族英雄。
1842年4月,趁第十一世達賴喇嘛舉行“坐床典禮”之機,道格拉樹立的傀儡克什米爾大君斯日馬哈熱咱派德旺哈日尖和瓦孜熱登率軍夜襲藏軍營地頓姆熱,索康、白席哇和六十多名藏兵被俘。西藏地方政府立即派代表赴列城,嚴厲譴責了道格拉統治者背信棄義的卑鄙行徑,幾經交涉,雙方達成了臨時協定。
此後不久,索康、白席哇等人被釋放,重新返回藏軍中。被俘的森巴軍隊中有三分之一多的人不願返回,西藏地方政府就把他們安置在雅礱、窮結等氣候濕潤、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他們在那裡安家落戶,與當地人民民眾一起生產和生活,並把杏、梨、蘋果和葡萄等的種植技術介紹給當地的藏族民眾。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這場由英帝國主義撐腰、森巴人發動的侵略戰爭是多么的不得人心。
同年9月,西藏地方政府派索康、白席哇等三人為代表前往列城,與克什米爾方面的代表德旺哈日尖、瓦孜熱登和拉達克方面的代表舉行正式談判。幾經周旋,三方代表最後簽訂了《拉達克條約》和《西藏條約》。
這樣,經過近兩年的英勇鬥爭,森巴戰爭終於以西藏軍民的最後勝利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