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珠孜宗堡

桑珠孜宗堡

桑珠孜宗堡:桑珠孜宗(乃東藏區13宗之一)的宮堡,這座宏偉的山巔宮堡建築是日喀則的地標式性建築,位於桑珠孜區(老日喀則市的新名)的宗山上,人稱日喀則小布達拉宮。建於1360年,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宗堡分四層,有房屋300多間。

桑珠孜即如意山頂:代表該地在乃東藏區史上曾有的首府地位:在絳曲堅贊 建立的帕竹噶舉派政權時期,這裡是首府。藏巴汗時期在山下有王宮但這裡還是宗政府。1642 年固始汗推翻藏巴汗,使格魯派獲得統治權,西藏政治中心重回拉薩,桑珠孜 宗政府管轄的範圍縮小到本地區,城名中的“桑珠”被取消, 僅稱溪卡孜,即日喀則

功能:歷史上是寺廟和政府的綜合功能地,現為日喀則博物館。

來源元順帝欽封的“大司徒”強曲堅贊掌統全藏大權,他將乃東王朝下面的藏區劃分為13個大宗,在每個修建了一座宮堡式建築,集合寺廟與政府的功能,桑珠孜宗堡掌管乃東藏區、後來是西藏的事務。桑珠孜的宮堡是最後一個修建的,級別更高,規模大於江孜古堡等。

影響:桑珠孜宗堡是西藏城堡建築中的代表作,論先後關係是拉薩布達拉宮的風格祖版:1642年固始汗五世達賴住過它的最上層,西藏首府從(噶瑪噶舉派政權藏巴汗噶瑪王朝的)桑珠孜遷往(格魯派政權和碩特汗國的)拉薩,他倆在清朝康熙年間重修拉薩布達拉宮,難免吸取其優秀特質,作為樣板,只是後來有所增建。又影響了康乾時期那曲地區索縣贊丹寺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普陀宗乘之廟建築風格。

基本介紹

地標,地理,歷史,結構,風格影響,專家介紹,修復工程,

地標

作為西藏自治區第二大城市的日喀則,歷史上有兩處宏偉的紀念碑式建築,一處是著名的扎什倫布寺,它是歷世班禪大師駐錫之所,屹立至今,並有增建;另一處,則是鮮為外人所知、卻在當地享有極高聲譽的、山巔宮堡式的桑珠孜宗堡(見圖。新華社記者覺果攝),人稱“小布達拉宮”。
桑珠孜宗堡
桑珠孜宗堡
桑珠牧區位於日喀則市的東部,在這裡有一棟像極了“布達拉宮”的建築,高高的坐落在(桑珠孜宗的)宗山之巔,是這座區域一個醒目的標誌。
東西長280米,高92米,共五層,建築面積有1.2萬平方米。
現在是日喀則宗山博物館,可以免費去參觀,裡面主要分為了若干個展館,想遊客介紹了日喀則的歷史及各個縣的文物古蹟,平時也會展覽一些書法字畫。裡面收藏了各類藏品4000多件,其中珍貴文物60多間。
當地人,一些稱它桑珠孜宗堡(正名),一些稱它小布達拉宮(別稱)。
區別:山巔宮堡大體相同,又有差異。網上一些文章混淆了日喀則地區的兩個宗堡:桑珠孜宗堡與江孜縣城的江孜宗堡(江孜古堡),附近有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紀念1903-1904年抗擊英軍。二個宗堡所在山崗大小不同,建築風格有較大差異,江孜宗堡所在山崗大,因此建築群有一些分散。

地理

在古老而繁華的日喀則市區,在雪強路、幫加孔路和江洛康薩路十字路口看到一個很特別的建築,很像拉薩的布達拉宮,經詢問得知這便是宗山上的日喀則博物館,也叫桑珠孜宗堡。
桑珠孜宗堡
一座宏偉的宮殿式建築傲然聳立在城北的宗山之上,俯視著這座歷經600多年風雨的後藏重鎮。
作為山巔城堡式建築群,日喀則博物館的規模和氣勢僅次於布達拉宮,由於酷似布達拉宮,故有“小布達拉宮”之稱。
從遠處看,“小布達拉宮”紅白相間的牆面,在陽光的照耀下十分顯眼,即使在很遠的地方也能看得到它偉岸的“身影”,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它都是日喀則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歷史

摘要:元末明朝曾一度是全藏的政治中樞。據《元 史·百官志》等文獻記載,元至正年間 (1341 1368),出身 於西藏上層郎氏家族的大司徒絳曲堅贊 (1302 ~ 1364),以“帕竹葛舉派”取代“薩伽派”的統治,後又廢除“萬戶制”,將 前後藏區劃分為十三個大宗 ( 政教合一的行政單位 ),並將政 治中心從夏魯遷到日喀則,屬地 初取名“溪卡桑珠孜”,“溪卡” 意為莊園,“桑珠”近於“如意”,“孜”表示“顛峰”,“溪卡 桑珠孜”即“如意山莊”,成為日喀則這座城市的舊稱。1642 年固始汗推翻藏巴汗、格魯派取得統治權,全藏政治中心重回拉薩,桑珠孜 宗政府管轄的範圍縮小到本地區,城市名稱中的“桑珠”亦被取消, 僅保留簡稱“溪卡孜”,即“日喀則”,“溪卡桑珠孜宗”也只 能稱“日喀則宗”了。而桑珠孜宗堡 ( 當地稱“桑珠孜宗宮”、“宗 山”、“宗宮”等 ) 的美稱卻在民間流傳下來。從歷史上看,“桑珠孜宗”為十三宗中最後設立的一宗。所謂“宗”,本是建築 的稱謂,特指“碉堡”、“堡寨”,後引申為地方政府及其所在 城堡的指稱,也作“宗山”、“宗堡”,如著名的江孜宗山即是。 堡內有經堂、佛堂、宗府、僧、俗房舍、監房、倉儲等設施。 這些城堡的原型多來自藏族地區的山地“碉樓”。由於日喀則 在當時的重要地位和絳曲堅贊的直接過問,桑珠孜宗堡在尺度規模、形制等級和精美完善程度上均高於同期建造的其他 宗堡,以致在落成後,絳曲堅贊滿意地認為“完成了自己理想中的一切夙願”。
桑珠孜宗堡
高清圖高清圖
桑珠孜是地名,即如意山頂:“桑珠”近於“如意”,“孜”表示“顛峰”。——日喀則是漢譯溪卡孜,即山頂莊園。“溪卡”是西藏封建莊園通名(晚期也引申出一級行政單位的含義)。溪卡孜(日喀則)並非“溪卡桑珠孜”的簡稱,因為溪卡、桑珠、孜三個詞各有意思,可獨立搭配:桑珠為如意,溪卡桑珠孜是該地為(從絳曲堅贊 的“帕竹噶舉派”政權到藏巴汗噶瑪噶舉派政權)西藏首府時期的稱呼,和碩特汗國時期首府遷移到拉薩,取消讚美詞(也意味著地位)桑珠(如意),溪卡桑珠孜改名為溪卡孜——可見,桑珠孜 的含義 地位很高。
宗堡:宗(某個群體)的(統治機構的)堡壘,城的堡壘稱城堡,宮殿(統治者住的建築群)堡壘為宮堡。
桑珠孜宗堡(桑珠孜的宮堡)的歷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元順帝欽封的“大司徒”強曲堅贊掌統全藏大權,他將乃東藏區(強曲堅贊創立的乃東王朝下面的藏區)劃分為13個大宗,在每個修建了一座宮堡式建築,集合寺廟與政府的功能。掌管日喀則地區事務的桑珠孜宗堡,是最後一個建造的,1363年落成。最後一個宗堡,那么應該參照了江孜古堡,因此建築功能和樣式的考慮很周全。
晚霞裏白色建築染金色晚霞裏白色建築染金色
藏巴汗噶瑪王國(首府在日喀則)時期,宗山之下建有王宮,因此宗堡在當地的地位相對而言降低了層次。
1642年固始汗推翻噶瑪噶舉派藏巴汗噶瑪王國,曾請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住過它的最上層(生活區),達賴在宮中舉行過新政權(和碩特汗國及其授予達賴系統的權力)執政慶典。
說明:網上一些文章談及桑珠孜宗堡和布達拉宮,都只說五世達賴而不提及固始汗,是不全面的,容易產生嚴重誤解,以為五世達賴是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不了解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多民族交叉混合(是客觀歷史),事實上,當時是固始汗推翻藏巴汗噶瑪王國,把和碩特汗國發展到頂峰階段,達賴政府只是政權體系的要素之一,而軍事大權還在固始汗(國君),遷都(從日喀則到拉薩)及授予格魯派達賴、班禪以大權,也是出自固始汗,格魯派稱之護法王。

結構

宗堡在台基型建築(山頂堡壘一般都有此特徵)之上建四層房屋,有房屋300多間。最上層為生活區;第三層供奉佛像及宗教用品,曾收藏全套《甘珠爾經》、《丹珠爾經》;下面兩層,設有宗政府辦事機構、衛隊和司法機關、牢獄、倉庫等。
顏色上,大部分是白色,中間用紅色。
上面沒安金頂,很古樸。因為它在當地主要不是宗教建築(江孜古堡也是如此),而主要作為宗教建築的山頂堡壘如後來的布達拉宮贊丹寺孝登寺等有金頂,顯得華麗。

風格影響

桑珠孜宗堡稱得上西藏城堡建築中出類拔萃的代表作,宏偉、多功能又安全,作為很古建築樣式(它又是參照江孜古堡),影響了多個山巔宮堡的建築,成為一種風格,就如中國著名的寶塔式建築風格、西方著名的哥德式建築風格等等一樣。
拉薩的布達拉宮初建於公元7世紀,後毀於火災,其形制風格與存世建築不同。據說,固始汗五世達賴喇嘛在清朝康熙年間重修布達拉宮時,正是以日喀則桑珠孜宗堡建築作樣板,只是(後來的幾代達賴)在規模上有所擴大、增高。
這個據說是否成立?論先後關係及當時西藏首府的遷移是如此。1642年固始汗推翻噶瑪噶舉派藏巴汗噶瑪王國(首都在日喀則),曾請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住過宗堡的最上層,而且固始汗摧毀舊王宮,把其建材運往拉薩去修建布達拉宮和擴建大昭寺,把首府步步遷到拉薩(他軍事坐鎮日喀則,讓長子軍事坐鎮拉薩,讓達賴及其總管執政政府),因此,日喀則——拉薩的遷都過程難免有影響。另外,後期宗堡(又如江孜宗堡即江孜古堡)的建築樣式是高原環境長期比較選擇的優秀結果,其優秀特質對於附近後來的其它宮堡的建築難免有影響。
清朝康乾時代,河北省承德避暑山莊的普陀宗乘之廟(乾隆年間)也是如此。
那曲地區索縣的贊丹寺,這座格魯派寺廟坐落於雅拉多山西側雅拉鄉(現索縣縣城邊緣),參考布達拉宮樣子建造,下面幾層建築的窗子明顯,有自己特色(不是所謂圖紙被風雪蠶食而已經不能辨認,區別那么大,憑記憶也會了解的)。
辨別:
桑珠孜宗堡
天津市所謂“小布達拉宮”位於靈山佛文化景區,前身是“靈岩寺”(後改名極樂寺),創建於金明昌年間,明萬曆八年重修,是座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寺院。與布達拉宮風格一半相同,一半不同。
臨汾市洪洞縣青龍觀玄帝宮在山岩上,下面部分也類似布達拉宮的下面部分。創建於七世紀二十年代的唐代開國初年。廟觀建築共6層,依山而建,層層重疊,洞中藏洞,蔚為壯觀。臨汾古歷山建築群有點像它,長治市平順縣岳家寨坐落於懸崖峭壁上,隨地形高低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也有點像它。

專家介紹

博物館負責人張勇介紹:“‘小布達拉宮’歷史悠久,正式名稱叫日喀則博物館。其實,它的真實名稱為桑珠孜宗堡,建於1360年,既是寺廟也是舊西藏的執政機關,在歷史上曾發揮重要的作用。14世紀至15世紀,統治西藏的乃東王朝共修建了13個宗堡,桑珠孜宗堡是最後一個,因此建築技巧更為純熟,規模也最大最漂亮。”
桑珠孜宗堡
桑珠孜宗堡
關於桑珠孜宗堡的來歷,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日喀則有一位喇嘛,到拉薩求經拜佛,看到高大雄偉的布達拉宮,艷羨不已,想在日喀則建一座與布達拉宮一模一樣的宮殿。當時,他身上沒有紙和筆,就在旁邊的菜地里拔了一顆白蘿蔔,在蘿蔔上刻下了布達拉宮的樣子,小心翼翼的裝在袋子裡。當他風塵僕僕地回到日喀則,打開袋子看見蘿蔔已經變蔫、變小了,刻在蘿蔔上的宮殿也不是原來的樣子,於是就按蘿蔔上的樣子建了一座宮殿,這就是桑珠孜宗堡。
傳說畢竟是傳說,實際上桑珠孜宗堡的修建比布達拉宮在清初的擴建還要早300多年,所以不存在抄襲誰。但傳說卻給桑珠孜宗堡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人們對它充滿了嚮往。
曾經,古堡遭到過破壞和廢棄。“小布達拉宮”邊上的殘垣斷壁如今仍清晰可見,可以看到現在的建築面積沒有以前大。鑒於宗堡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和文物保護的必要性,上海援藏工作組經過反覆論證後投入資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宗堡進行了恢復重建,讓它重現昔日的雄姿,現在更名為日喀則博物館。
桑珠孜宗堡
博物館共五層,有120多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目前,館內有各類藏品4000餘件,其中珍貴文物60多件,包括佛像、唐卡、經書、瓷器、陶器和民俗類文物。館內有平台、展廳、庫房和辦公室等較為完備的設施。
張勇介紹,館內現有《藏寶遺珍》文物展、後藏服飾展、日喀則十八縣區特色歷史文化展三個固定展覽區和莊學本藏地攝影展、中國共產黨創建史圖片展等臨時展覽區,參展面積54972平方米。
桑珠孜宗堡
有的說:拉薩的布達拉宮初建於公元7世紀,後毀於火災,其形制風格與今天不同。據說,五世達賴喇嘛在清朝康熙年間重修布達拉宮時,正是以日喀則桑珠孜宗堡建築作樣板(桑珠孜宗堡最上層曾作過五世達賴寢舍),只是規模上有所擴大、增高
桑珠孜宗堡現在是日喀則宗山博物館,可以上去參觀的,每周三至周日開放,下午五點鐘閉館。
小布宮像是一個觀景台,可以俯瞰日喀則市區的景象,市區不大,一下就可以看到郊區的盡頭,宗山腳下的這些房子,都還是一層的,保留著藏式的風格,市區的高樓也不多,相對於拉薩的快速發展,日喀則還是保留著傳統的。

修復工程

桑珠孜宗堡稱得上西藏城堡建築中出類拔萃的代表作。它東西向長280米、高92米,占滿整個日光山頂,既高大峻拔,又典雅俊秀。只是,木石結構的宮堡,因歲月侵蝕和“文革”時期的破壞逐漸損毀,只剩城台的一些斷壁殘垣。
1938年德國人拍攝的桑珠孜宗堡1938年德國人拍攝的桑珠孜宗堡
桑珠孜宗堡
“重新修復日喀則宗堡,已成當地居民的嚮往。我想,這一天終將到來。”一位西藏文化研究者曾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精心設計,“療傷”和“理容”,從廢墟中復原燦爛的宗教文化
2004年,這意願變成了上海第四批援藏計畫的一部分,預算投資3000萬元,是該批援藏項目中單個工程投入最大的重點項目。上海市政府委託同濟大學牽頭進行桑珠孜宗堡重建工程的前期研究、設計、招標、施工和監理。同濟為此專門成立由校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工程研究專家組。長期從事建築歷史、風土建築保護與更新研究的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常青擔任工程設計負責人。
“桑珠孜宗堡已是一片廢墟,承重的木樑柱和裝修構件蕩然無存。總算找到三張老照片,才看到它的舊貌。”2004年春,常青第一次攀上日光山頂,發現宗堡毀壞嚴重且歷史資料匱乏。
桑珠孜宗堡
如何恢復原貌?在對當地文化、宗教作了深入調查研究之後,由同濟大學副校長陳小龍、設計研究院院長丁潔民和常青等人主持的專家組認為,復原性重建應以桑珠孜宗全盛時期的建築風格為主調,適當參照布達拉宮等“山巔宮堡式”建築群的典型特徵
2004年底,桑珠孜宗堡重建工程設計方案在成都通過全國專家論證會的鑑定。短短几個月,常青等人做出了“療傷”和“理容”兩套外觀設計方案。“療傷”,重在修復廢墟,保持原石材肌理,使得宗堡與山體渾然一體,展現濃厚的歷史滄桑感;“理容”,則強調歷史無法完全復原,修復外觀時力求創新,比如添加了歇山和攢尖金頂,採用紅宮、白宮的色彩區分,以強化景觀效果,並與扎什倫布寺的金頂遙相呼應。
桑珠孜宗堡
而且,兩種方案都是按照藏式宗山建築尊重自然、因山就勢傳統,原址原貌修復堡牆,再以山地的起伏關係錯落布置建築空間,儘可能少動土石方。由於外側堡牆向內收,牆體與山體結合處形成了蜿蜒的交界線,使建築看上去仿佛是從岩石中生長出來的一般。
專家們的最終選擇,是將兩者折衷:既利用了殘舊宮基,又分出了紅宮、白宮。除了現代建築骨架和細部的創新之外,更偏向於忠實還原歷史原貌:捨棄了能提供漂亮景觀的攢尖金頂;還在宗堡東側留下30多米長的廢墟,只加固而不修復,以求保存一頁歷史真實。為尊重歷史,常青甚至要求設計團隊把設計方案覆到歷史照片上面,屋檐、門窗、樓梯和整個宮殿輪廓要絲毫不差。
桑珠孜宗堡
桑珠孜宗堡
新生的桑珠孜宗堡,將成為“多功能文化綜合體”
施工過程困難重重。所有作業都在原有殘牆基礎上進行,大型施工機械無法施展,小型設備大多只能拆散後拉上山再拼裝;建築部件要按藏式原樣建造,還得採用“邊瑪”檐牆、阿嘎土等傳統工藝。為了建築的實用、堅固,也要不露痕跡地加入打樁、建框架結構等現代建築手段。兩年間,工程組成員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地連續奮戰。為了保證工程質量和解決技術問題,專家和技術人員在氣候寒冷、空氣缺氧的季節照樣進藏。
雖然在國內主持過許多地方的傳統建築風貌保護和重建項目,但要在有著獨特佛教信念和地域文化的西藏重建歷史建築,做到外觀“修舊如舊”,細節真實,常青仍有些擔心。設計階段後期,他們根據專家審定的方案,製作成建築模型。恰逢一個西藏自治區文化代表團到上海,便被請到同濟。對著精巧的桑珠孜宗堡模型,一些藏族同胞當即激動得落淚,因為“見到了宗山、宗堡”。常青稍稍放下心來。
2007年5月,投資總額已達4800萬元的桑珠孜宗堡重建工程一期竣工,不少年長的藏民對著它焚香祝禱:“簡直驚呆了——太像了,連窗洞都和當年一模一樣呢!”
湛藍的高原天空下,桑珠孜宗堡成了大受歡迎的新旅遊景點。更重要的是,一段斷裂的歷史重新開始延續。作為西藏文化建設上的盛事,它的復原性重建無疑會載入史冊。同濟大學校長萬鋼調到北京擔任科技部長後,還專程前往日喀則考察新建成的宗堡。
桑珠孜宗堡
眼下,常青正在著手準備他的第六次西藏之行。
“小布達拉宮”的內部裝修還在進行。按照既定的方案,桑珠孜宗堡將被建成日喀則地區以歷史博覽為主的“多功能文化綜合體”,體現歷史風貌和現代功能的融合。
附:常青教授專著《西藏山巔宮堡的變遷:桑珠孜宗宮的復生及宗山博物館設計研究》。桑珠孜宗宮的遺址保護、外觀復原和宗山博物館建設工程在2004年正式啟動(規劃2007年5月完工),成為上海市迄今援藏項目中最大的一個。將一處歷史建築的廢墟復原完形,其依據到底何在?價值究竟如何?其專著研究這些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