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丹寺(拉薩甘丹寺)

噶丹寺

拉薩甘丹寺一般指本詞條

噶丹寺,又名甘丹寺,全稱甘丹朗傑林,直譯為喜足尊勝洲,坐落在拉薩市區東面40餘公里的達孜區境內,拉薩河南岸的旺波爾山坳,海拔3800米。其始建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破壞,從1980年起,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撥款修復。

噶丹寺的建築總面積約三萬餘平方米,其設有措欽大殿、宗喀巴寢殿、羊八犍經院、宗喀巴靈塔殿等殿堂,有夏孜、絳孜兩個扎倉(經學院),扎倉下面為康村,有的康村下面再設密村。噶丹寺的修建,則標起著格魯教派有了根本道場,黃教已經在“宗教改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

1961年3月4日,噶丹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噶丹寺魯派的祖寺,與哲蚌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是黃教六大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噶丹寺
  •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達孜區
  • 所處時代:明初至清
  • 占地面積:約 30000 m
  • 保護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9:00~16:00.
  • 建立時間:明永樂七年(1409年)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1-0108-3-61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措欽大殿,宗喀巴寢殿,羊八犍經院,宗喀巴靈塔殿,文物遺存,價值意義,歷史文化,相關人物,活動建設,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永樂七年(1409年)藏曆正月初一,宗喀巴大師在拉薩大昭寺創立傳昭大法會,進行規模盛大的供奉活動,以擴大黃教影響。法會之後,宗喀巴和他的門徒在帕竹政權的支持下於旺波爾山興建噶丹寺。
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在“赤多康”圓寂。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宗喀巴的弟子瑪仁欽修建了措欽大殿這座靈塔殿。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索朗多吉對“赤多康”進行了擴建,18世紀七世達賴格桑嘉措時期加蓋了金頂。
雍正十一年(1735年),清世宗賜名永泰寺。
文化大革命時期,噶丹寺遭到了嚴重破壞,古老的建築全部被拆毀,只留下殘垣斷壁,寺內的大量文物也基本上被洗劫一空,連宗喀巴的靈塔也被砸毀,據說上面的一塊世界上排第三大的金剛鑽也不知去向,只有小部分貴重文物得以保存下來。
從1980年起,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撥款修復。一些主要殿堂和僧舍,幾百尊泥塑、銅鑄的佛像已逐步恢復,新印了全套《甘珠爾》、《丹珠爾》,重新繪製了壁畫。

建築格局

噶丹寺的建築總面積約三萬餘平方米,其中規模最大的為措欽大殿,據說有一百零八根柱子,一千六百多平方米,可容納三千多喇嘛誦經。夏孜扎倉和絳孜扎倉亦頗具規模,各近千平方米。裡面的壁畫和造像,都較為精美。陽巴並是該寺的護法神殿,其規模僅次於以上幾個殿堂,殿內後牆是一塊巨石,喇嘛們稱為飛來石。傳說是從印度的陽巴井地方飛來,由此而得名。殿內的壁畫,相傳是宗喀巴的大弟子克珠傑親手所繪(克珠節為宗喀巴的得意門生,為八大弟子的首位,出道後在日喀則興建了著名的扎什倫布寺,後被追認為一世班禪,傳說他是位著名的壁畫大師),畫風簡約流暢,色彩樸實淡雅,是明朝時期西藏壁畫的典範。據說,過去這座殿堂里還供奉著清乾隆帝御賜的一寶石盔甲,盔甲上刻有漢、藏、滿、蒙四種文字。
噶丹寺全寺分夏孜、絳孜兩個扎倉(經學院),夏孜扎倉是宗喀巴弟子德布仁布切主持修建的,經常用88根大柱建成,面積近1000平方米;絳孜扎倉是由索朗白桑主持修建的,經堂用84根大柱建成,面積930平方米,位於旺波爾山的西梁。兩個扎倉分別可容1500個喇嘛同時念經。
噶丹寺旁還有大量的僧房和康村,僧房圍繞扎倉布置。扎倉下面為康村,噶丹寺法定僧人為3300人,實際人數一度達5000餘人。喇嘛們按地區分別組織在各個康村和密村中。有的康村下面再設密村,米村是寺廟最基層的管理機構,噶丹寺共有20個米村,寺內有23個康村和20個密村。康村的建築一般由小經堂、僧居、廚房、倉庫組成。此外,噶丹寺中還設有九個辯經場,以適應春、夏、秋、冬四季法會和平時辯經的需要。

主要建築

措欽大殿

措欽大殿是噶丹寺最大的經堂,寬43.8米,深44.7米,有大柱108根,可容納3300名僧人同時誦經。殿內主供的是未來佛強巴佛,後增供宗喀巴等鎏金銅佛。大殿中有一根奇怪的大柱,它離開地面有一掌厚的距離。相傳在修建噶丹寺時,為了使大殿更加牢固,宗喀巴大師決定在大殿中央立一根大柱撐住殿頂,可是找遍拉薩地區也找不到那么高大的樹木。後來,在西藏東部的原始森林裡找到了大樹。在返程途中住宿時,大樹卻不見了,回頭找時,發現它又立在原處。他們再次把樹砍倒並日夜不停地催運,終於運到了噶丹寺。打磨好後豎在大殿中央,但是大柱不肯支撐而離地一掌。從此,到噶丹寺的人都要摸一摸柱底,以祈禱吉祥。

宗喀巴寢殿

宗喀巴寢殿藏語稱“赤妥康”,是宗喀巴和歷任甘丹赤巴起居、修習密法之所,始建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殿內主供文殊菩薩和尊勝母、大白傘佛母等。由於殿內保存有宗喀巴及歷任甘丹赤巴用過的衣物,因此又名“存衣殿”。

羊八犍經院

羊八犍經院高4層,面積800平方米,於1409年興工建造。殿內後牆有巨石一塊,相傳是印度羊八犍地方飛來,故得名。

宗喀巴靈塔殿

宗喀巴靈塔殿藏語稱之為“司東康”。該殿是羊八犍經院的最高層。公元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在赤妥康圓寂,遺骸保存於銀塔之中。後由固始汗之孫洛桑旦增以青海地區所屬的一年稅收換成黃金,全部包裹於靈塔塔身,並飾以各種名貴珠寶,使其成為一座較為富麗的金塔。

文物遺存

噶丹寺內擁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其中以清乾隆帝所賜盔甲和明永樂皇帝所賜錦鍛繡塘最為著名。盔嵌金銀珍寶,系乾隆皇帝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作為對黃教始祖宗喀巴的供奉賜給西藏的,頭盔上面還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作了說明,是一件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珍品。錦鍛繡塘是明朝永樂皇帝贈賜給大慈法王釋迦也失的,共有釋迦牟尼佛、十八羅漢、四大天王等精製的錦緞24幅,大慈法王返藏後立即轉奉給上師宗喀巴。噶丹寺不但匯萃了大量建築與藝術珍品,在歷史上它還占有較為重要的政治及宗教地位。

價值意義

宗喀巴為了推行其宗教改革運動,建立起自己的佛教基地,作為培養弟子,弘揚教義的場所。噶丹寺的修建,則標起著格魯教派有了根本道場,黃教已經在“宗教改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 宗喀巴
宗喀巴系青海宗喀地方人(巴,是藏語人的意思,宗喀巴即宗喀地方人之意,其真名羅桑扎巴),他十六歲進藏,先後在衛藏許多寺院從名師學習顯密教法,二十五歲獲得格西學位(格西是一種學銜,授予具有一定學識的喇嘛),二十九歲開始講經授徒。由於當時西藏佛教積弊甚多,清規戒律廢馳,他便以源於阿底峽(阿護羅人,今為孟加拉。於十一世紀上半葉來到西藏,創立噶當派)的噶當派教義為宗旨,進行改革,所以有人稱這派為新噶當派。由此創立了占統治地位的格魯派,也叫黃帽派,簡稱黃教。

活動建設

噶丹寺中皇帝所贈送繡像,每年元月要展示3周,稱“甘丹繡塘節”。
一般每年春夏之間的“吉日”,噶丹寺均有“展佛”活動。
每年藏曆元月初三或初四至二十五日,舉行傳昭大法會。
每年藏曆10月25日是宗喀巴大師的忌日,白天在寺內要展掛長26米、寬10米的大佛像,晚上全寺燃燈示敬,儀式極為隆重,為該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稱"甘丹昂卻"。
2009年10月18日至20日,藏傳佛教格魯派創立暨創建噶丹寺600周年慶祝活動在拉薩噶丹寺舉行。

保護措施

1961年3月4日,噶丹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噶丹寺坐落在拉薩市區東面40餘公里的達孜區境內,拉薩河南岸的旺波爾山坳,海拔3800米。
甘丹寺

交通路線

北京——滄榆高速——京藏高速——107國道——達孜區——噶丹寺
廣州——光昆高速——汕昆高速——大麗高速——林拉公路——達孜區——噶丹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