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克利夫報告

20世紀50年代後已開發國家出現了大規模的金融創新活動,發展了一系列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及其信用工具,削弱了貨幣政策有效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德克利夫報告
  • 發布背景:20世紀50年代中期
  • 發布人:貨幣系統運行研究委員會
  • 檔案:《拉德克利夫報告》
發布背景,報告簡介,歷史淵源,報告解析,報告的歷史意義,

發布背景

針對這種情況,20世紀50年代中期,英國“貨幣系統運行研究委員會”對英國的貨幣和信用系統的運行情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形成了《拉德克利夫報告》。

報告簡介

歷史淵源

1957年,為了調查英國貨幣和信用體系情況並提出相關建議,在英國財政部的領導下,成立了一拉德克利夫勳爵為首的“貨幣體系運行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the Working of Monetary System)。進過兩年多的調查研究,1959年,該委員會提呈了一份長達350多萬字的報告及證明材料,即貨幣史上著名的《拉德克利夫報告》。

報告解析

該報告認為,對經濟真正有影響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供給,而且是包括這一貨幣供給在內的整個社會的流動性;決定貨幣供給的不僅僅是商業銀行,而且是包括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內的整個金融系統;貨幣當局所應控制的也不僅僅是這一貨幣供給,而且是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在《報告》的作者看來,大量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流動性的重要來源,其擴展大大增加了整個社會的可貸資金供給,即流動性“不僅包括銀行的存款負債,而且包括範圍廣泛的其他金融中介機構的短期負債”。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格利認為,“《報告》視貨幣為許多資產中的一種,視銀行為許多金融機構中的一種類型,視貨幣控制為整個金融政策的一個方面。”這一觀點正是20世紀50年代後,西方國家出現金融機構、金融工具和信用渠道多樣化的趨勢在貨幣理論研究中的反映。
該報告自始至終貫穿的一個觀點是:經濟中的”流動性“或”總的流動狀況“最為重要。實際上該報告的定義就是所謂的流動性。但報告中始終偏偏沒有說明”流動性“是什麼。這在當時遭到許多經濟學家的尖銳批評。

報告的歷史意義

該報告否定了狹義的貨幣概念,強調各種”非貨幣“的廣義貨幣(如金融資產)的作用。其政策含義是僅僅監控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是不夠的,金融制度、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等的創新活動提供了銀行貨幣和信用的多種替代,這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貨幣政策的效果。為此報告主張以控制整個社會的流動性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由於貨幣流通速度是由金融機構和其他經濟行為主體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可變性決定了中央銀行並不能控制貨幣供給來決定經濟的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