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衷

折衷

一般意義是調和各方面的意見使之適中。例如:我倒有個折衷的辦法|寬猛折衷。也作“折中”。拼音:zhé zhōng,英文:compromise。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折衷
  • 外文名:compromise, eclectic
  • 拼音:zhé zhōng
  • 釋義:用為判斷事物的準則
引證解釋,辭彙拓展,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折衷主義,華貴折衷鸚鵡,折衷是非,

引證解釋

  1. 取正,用為判斷事物的準則。
    楚辭·九章·惜誦》:“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與向服。”朱熹集註:“折中,謂事理有不同者,執其兩端而折其中,若《史記》所謂‘六藝折中於夫子’是也。”
    宋 張淏 《雲谷雜記·侍郎徐公帖》:“予之所疑者,誰與折衷之。”
    葉適》:“夫欲折中天下之義理,必盡考詳天下之事物而後不謬。”
    梁啓超 《論湖南應辦之事》:“更折衷於古經古子之精華,略覽夫格致各學之流別。”
  2. 調節使適中。
    尸子》卷上:“聽獄折衷者, 皋陶 也。”
    南史·江淹傳》:“君昔在尚書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寬猛能折衷。”
    唐 韓愈《上張僕射第二書》:“乘之有道,步驟折中,少必無疾,老必後衰。”
  3. 指調和不同意見或爭執。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設法調解,折中之後,許開一個窗。”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二章:“唐淑貞顧慮到將來的意外,討論之後,才折衷下來,由白知時立刻親筆起草,擬一個結婚廣告。”

辭彙拓展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又稱“國際生產綜合理論”,通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所能夠利用的是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只有當企業同時具備這三種優勢時,才完全具備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條件。

折衷主義

折衷主義(Eclecticism)是一種哲學術語,導源於希臘文,意為“選擇的”、“有選擇能力的”。後來,人們用這一術語來表示那些既認同某一學派的學說,又接受其他學派的某些觀點,表現出折衷主義特點的哲學家及其觀點。它把各種不同的觀點無原則地拼湊在一起,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固定的立場,只把各種不同的思潮、理論,無原則地、機械地拼湊在一起的思維方式,形上學思維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套用領域十分廣泛。

華貴折衷鸚鵡

(學名:Eclectus roratus)身長35cm,體重380- 475g。是所有鸚鵡中兩性外表差異最明顯的種類,公母色差極大。起源於印度尼西亞海島的南摩鹿加群島。棲息在各種不同的地形,森林、草原、紅樹林、椰子園以及農作物區等海拔1900m以下的地區,最常在農作物區、濱海地帶與低海拔森林出沒。與其它中大型鸚鵡相較之下,華貴折衷鸚鵡的繁殖難度算是較低的,在孵雛的母鳥對公鳥常有攻擊性,整年都能繁殖。

折衷是非

zhé zhōng shì fēi。指對雙方爭執不下的事情進行調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