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色,讀音為zhé sè,漢語詞語,釋義為古代田地所征賦稅用征銀布帛等代替,官員俸祿亦以折發錢鈔。
【詞語】:折色
【注音】:zhé sè
【釋義】:1.古代田地所征賦稅用征銀布帛等代替,官員俸祿亦以折發錢鈔。 2.指銀子的成色。亦以指銀子成色不足。
折色,讀音為zhé sè,漢語詞語,釋義為古代田地所征賦稅用征銀布帛等代替,官員俸祿亦以折發錢鈔。
折色,讀音為zhé sè,漢語詞語,釋義為古代田地所征賦稅用征銀布帛等代替,官員俸祿亦以折發錢鈔。...
開中折色亦稱“開中改折”。明代實行開中法,按規定商人必須納粟(亦有納馬、鐵、帛、草等),供應邊防衛所、駐軍,方可報中,請領鹽引,赴場支鹽。後因鹽法日...
開中折色制始於1492年,明朝政府規定,商人不用再到北部邊疆用糧食換鹽票,在內地就可以到鹽運司用銀兩換取鹽票。...
折色法,明弘治五年(1492年)實行的鹽業管理制度,所謂折色法,就是過去你得把糧食、各種物質送到邊疆才能換鹽引(經營食鹽的憑證),那么現在就是你直接可以用銀子換...
出處:明代,歸有光,《馬政議》:“養馬者,課其駒可也,不用其駒而使之買表,於是民不以養馬為意,而以買表為急矣。夫折色之議,本因江南應天、太平等處非產...
本色,代指古代官員的俸祿。例如明朝時期,官俸有兩種:一種以銀子折算,謂之折色,另外一種即為“本色”,也就是米,布,這樣的實物,包括月米、折絹米(一匹當銀六...
《明史·食貨志二》:“於是謂米麥為本色,而諸折納稅糧者謂之折色。”清代承用之。 (~兒)物品原來的顏色(多指沒有染過色的織物):~布。 [1] ...
金花銀是明代稅糧折收的銀兩,主要用於皇帝賞賜,折放武官月俸。原意為足色而有金花的上好銀兩﹐又名折色銀或京庫折銀。明初徵收賦稅主要是實物﹐僅坑冶稅有...
財政名。清制, 凡徵收各項正項、雜項錢糧,應徵收本色,或應徵收折色,均有定製。若本應徵本色而改為徵收折色者,改徵之銀謂之改折銀。參見“改折”。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