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腰(詞語)

折腰(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折腰,漢語辭彙。

拼音:zhé yāo

【出處】《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折腰
  • 拼音:zhé yāo
  • 解釋:屈身事奉:摧眉折腰事權貴。
  • 出處:《晉書·陶潛傳
詞目,拼音,基本解釋,引證解釋,詞語典故,

詞目

折腰

拼音

zhé yāo

基本解釋

1、彎腰行禮,現引申作“傾倒”意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毛澤東《沁園春·雪》
2、屈身事人
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梁·蕭統《文選·陶淵明傳》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引證解釋

1、亦作“ 折要 ”。彎曲的腰。
漢 劉向 《列女傳·锺離春》:“其為人極醜無雙。臼頭、深目、長指……折腰、出胸,皮膚若漆。”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南本則聾瞽、喑啞、馱背、折腰諸惡狀,無一不備於身矣。”
2、謂彎著腰。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折腰而趨,流汗喘乏。”
3、彎腰行禮。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墅西 飛龍山 神, 庭湊 往祭之。將及祠百步,有人具冠冕,折腰於 庭湊 ;及入廟,神乃側坐。”
明 宋濂 《虎跑泉銘》:“拔劍刺山,水為之涌;折腰拜井,泉乃仰流。”
清 陳鱣 《對策·拜禮》:“介者不拜,故以肅為禮,以其不可折要也。”
4、借指鞠躬禮。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九:“泰西各國使臣鹹請覲見,先自言用西禮折腰者三,不習 中國 拜跪。”
5、屈身事人
《晉書·隱逸傳·陶潛》:“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
唐 李白 《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詩:“華髮長折腰,將貽 陶公 誚。”
劉長卿《潁川留別司倉李萬》詩:“想君疇昔高步時,肯料如今折腰事。”
宋 賀鑄 《答杜仲觀登叢台見寄》詩:“伊人 濮陽 秀,方厭折腰辱。”
清 方文 《彭澤懷古》詩:“折腰非所願,解組亦何難。”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為了我們的事業,就是一升米需要折腰,他也可以折了。”
6、崇敬,傾倒。
毛澤東 《沁園春·雪》詞:“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7、古百戲節目之一。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百戲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盌注、踢瓶、筋斗、擎戴之類。”
8、舞貌。
南朝 梁簡文帝 《小垂手》詩:“折腰應兩笛,頓足轉雙巾。”
《雲笈七籤》卷一○六:“ 王華 作唱, 西妃 折腰。” 明 梅鼎祚 《玉合記·義垢》:“ 柳姬 ,我不見你舞了,好一折腰,試他垂手。”
9、指格律詩中的失黏格。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郭紹虞 註:“案八句折腰當亦指失黏之格。”
清 馮班 《鈍吟雜錄·嚴氏糾繆》:“折腰者,如絕句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不用黏者是也。”
10、見“ 折腰步 ”。

詞語典故

“折腰”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於《晉書.陶潛傳》。陶淵明生活於東晉時代,年輕時生活清貧,可為人樂觀,又善於詩文。曾出任江州祭酒,由於他性情直爽,不滿意官場醜惡,最後辭職歸家。40歲時,他被薦舉為彭澤縣令,到任後秉公辦事,從不肯屈從於權勢。有一次,郡府派了一個督郵前來彭澤檢查公務。陶淵明既不親自迎接,也不張羅宴席。下級官吏告訴他說:“督郵是上司,你應該恭恭敬敬地迎接才對。”陶淵明聽後,感慨地說:“我不能為五米的薪俸,而向這種鄉里小兒折腰。”於是棄官回鄉。從此以後,“不為五斗米折腰”成為有骨氣的代稱。唐代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運用了這個典故:“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