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上海)

《抗戰(上海)》創刊於1937年,三日刊,由抗戰三日刊社發行,鄒韜奮擔任主編,每逢三、六、九日出版。1937年9月9日,受英租界外人壓力,《抗戰》三日刊自第7號起至第12號、14號、15號、17號、19號至26號更名《抵抗》三日刊,12月28日第30號起遷漢口出版,恢復原名。1938年7月同《全民》周刊合併為《全民抗戰》。現館藏有1937年和1938年出版的第1期至第86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戰(上海)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37年8月
  • 出版周期:三日刊
欄目方向
《抗戰》三日刊在第1號中宣布,本刊的任務:“在一方面是要對直接間接和抗戰有關的國內和國際形勢,作有系統的分析和報導”;“在又一方面是要反映大眾在抗戰期間的迫切要求,並貢獻我們觀察討論所得的結果,以供國人的參考。”該刊出版周期介於日報與雜誌之間,兼具新聞性與政治性。該刊辟有社論、社評、時評、短評、隨筆、雜感、信箱、通訊、插畫、漫畫、木刻、戰局一覽、詩歌等欄目。其中社論、社評、時評、短評等常設欄目登載了大量的政治性文章。
《抗戰》三日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配合戰局進展,及時報導抗戰信息和國際動態。《抗戰》三日刊及時而詳細地報導戰況,評述戰局的進展。該刊第1號第1篇社評,便是鄒韜奮撰寫的《上海抗戰的重要意義》,指出:“這抗戰的最重要的意義,是在事實上表現中國的確能夠抵抗侵略”,它“更鞏固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力。這和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有著很密切的關係”。該刊從第1號至第28號,每期均在第一頁“戰局一覽”欄目,以大號黑體字做標題,刊載了由金仲華負責撰寫的概述和評論淞滬戰場、華北戰場和其他地區戰局的情勢和得失,而且配有由著名地圖專家金端苓繪製的戰事地圖。第二,宣傳全面抗戰,積極動員廣大民眾投入救亡運動。該刊刊載了多篇文章強調動員民眾的重要性。如王任叔的《軍政與民眾》、李公朴的《全國動員告國人書》等。這些文章都強調指出:在國勢阽危的關鍵時刻,純粹依靠政府和軍隊的抗戰是不行的,必須開放民眾運動,建立各種民眾組織,廣泛地動員民眾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使軍政與民眾打成一片”。第三,抨擊妥協論調,發表不少文章批評抨擊妥協的論調。比如《戰的反面》、《打破妥協迷夢》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