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評價

技術評價也稱技術評估。指對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進行綜合的、多方面的估價和分析,為決策提供諮詢的一種手段。主要內容包括:(1)在技術開發和套用時,預先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研究技術帶來的好或壞的影響,並找出對策或替代方案。(2)技術的可行性、經濟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價值利益分析。(3)提出客觀的結論和建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技術評價
  • 別稱技術評估
  • 來源:美國前議員E.戴達利
  • 時間:1966
概念,發展,原則,三種性的相結合,兩種需要的相結合,兩種利益的相結合,內容,技術價值的評價,經濟價值的評價,社會價值的評價,標準,程式,方法,形式,組織方式,

概念

技術評估著重研究一項技術的引入對社會帶來的潛在的、間接的、不可逆的和滯後的後果。技術評估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帶來一些未預料的社會代價而產生的。汽車變成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就是一個例子。“技術評估”一詞最早由美國前議員E.戴達利在1966年國會的一份報告中提出的。1972年美國通過立法建立了國會技術評估辦公室,隨後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工學院以及聯邦政府的一些機構和私營企業也都建立了相應機構。後來,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歐洲共同體和經互會等一些國際性組織和日本、瑞典、加拿大、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國家也開展起技術評估的研究。

發展

技術評價一詞起源於美國,1966年美國眾議院科學技術委員會首先提出要開發技術評價。1976年科學技術開發分會主席達達里奧向美國國會提出制定技術評價法。進入70年代以來,技術評價已成為一項政策研究,廣泛用於制定政策和規劃,確定評價開發項目等活動。日本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於經濟高速發展,公害日趨嚴重,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重視,於是派調查團到美國考察,並決定把技術評價引入日本。此外,東歐、西歐、前蘇聯等許多國家,從70年代開始套用技術評價,並制定了技術評價法律條款。為了增進各國的情報交流,1972年建立了國際技術評價委員會。我國也開始套用技術評價這一先進技術。

原則

三種性的相結合

技術先進性、經濟合理性與生產可行性相結合。技術先進性就是技術創新性。只有創新才能保證所開發的技術成果具有先進水平。創新是技術開發中選題與成果評價的重要依據。經濟合理性包括保證用戶在使用技術成果過程中的經濟合理;能夠為生產企業帶來生產經營的經濟效益。生產可行性是指能夠預計到推廣套用的可能性。例如,對機電產品要考慮到使用部門、地區對新產品、新技術的吸引、消化能力,操作使用習慣等。

兩種需要的相結合

當前需要和長遠需要相結合。對技術開發的課題選擇與成果評價時,不僅要考慮到當前本企業發展生產、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經濟效益的作用,還要有長遠觀點,考慮到今後對本企業較長時間的影響。

兩種利益的相結合

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相結合。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指新技術成果的效益分析,不僅要求能為本企業帶來效益,而且能為本行業,本地區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效益。在處理局部效益同整體的關係時,原則上局部效益要服從整體效益。二是指規模較大的技術開發項目於其中的若干較小課題,則前者與後者同樣是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因此,要求局部與整體之間實現最佳配合。

內容

技術價值的評價

這主要是從技術角度做出評價,包括兩項內容:一是技術的先進性,如技術的指標、參數、結構、方法、特徵,以及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意義等;二是技術的適用性,如技術的擴散效應、相關技術的匹配、實用程度、形成的技術優勢等。

經濟價值的評價

這主要是對技術的經濟性做出評價。其評價使多方面的,可以從市場角度進行評價,如市場競爭能力、需要程度、銷路等;也可以從效益上進行評價,如新技術的投資、成本、利潤、價格、回收期等。

社會價值的評價

這主要是對技術從社會角度上做出評價。如新技術的採用和推廣應符合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令,要有利於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有利於社會發展、勞動就業、社會福利以及人民生活、健康和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合理利用資源等。

標準

1、中間技術和適用技術
從五十年代開始在世界範圍內開展了對技術選擇標準的理論探討,提出了各種選擇理論,如資金周轉率論、社會極限生產率論、再投資率論等。隨著國際技術轉移的盛行,開始從技術轉移的戰略角度,重新探討技術選擇的標準問題,於是出現了中間技術和適用技術。
1)中間技術:中間技術的概念是在1963年開始使用的,當時不少人認為,開發中國家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供就業機會,為此開發中國家所引進技術和生產方法最好能適合本國國情,能充分提供就業機會,並便於推廣套用。
定義:稍舊但容易推廣,能被廣大用戶所採用,並見效較大的技術。
中間技術也受到人們的非議:拋開新事物而特意學習中間技術,令人不解,而且利用中間技術的企業,雖能提供就業機會,但產品質量差、維護費用高等問題,於是出現了適用技術。
2)適用技術: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企業為達到一定的目的,在可能利用的多種技術中,最符合本國家、本地區、本企業的實際情況,社會效益最好的一種技術。
2、我國選擇技術的標準
我國選擇技術既不能脫離國情,盲目追求最新技術,應選擇採用和創新這樣的技術:這些技術既先進、又適用,既能迅速改變我國的落後面貌,又能大幅度提高整個國民經濟利益,也就是說,應積極地選擇“適用的先進技術”,這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根據我國國情,判斷技術適用性的標準主要表現在:
第一資源方面:能否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國自然資源,降低原材料消耗。
第二能源方面:能否顯著地節約能源或充分利用再生資源。
第三產品問題:能否大大地改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並有利於新產業的發展和創新產品的開發。
第四勞動生產率方面:能否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五資金方面:能否相對地節約資金。
第六生態平衡方面:能否明顯地減少和避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適用性不是一個純技術概念,它既包括技術上的先進性,又包括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合理性。

程式

技術評估尚無統一的標準程式,但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①查明技術的基本情況,包括該項技術主要技術參數、各種實施方法、現在或將來的套用和發展、開發所需投資(直接的和間接的),以及可替代的技術。
②查明影響,包括現在和將來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環境、教育、就業和政治等)的各種影響,還包括對社會各方面的個人、組織和集團的影響。其中既有對各種決策機構的影響,也有對將來使用者以及公眾的影響;既可以是直接的和間接的,也可以是潛在的影響。
③整理和分析影響。影響分有利的或不利的。通過分析主要是找出不利的影響,確定影響的大小以及影響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估計它們的相對重要性,以便採取對策加以消除或減輕。
④研究對策,主要是比較各種策略,討論其利弊,視用戶要求決定是否推薦某一方案。
⑤最終報告,評估最後結果是通報有用的信息,並根據委託者的決定是否公諸於眾。技術評估的最終報告只是對各種可能採取的行動和策略方案作出客觀的比較、分析,以便決策者作出最佳的選擇。以上步驟有時需要反覆進行。

方法

技術評估有專家評估、經濟分析、運籌學評價和綜合評價四類方法。
①專家評估法:以評價者的主觀判斷為基礎的評估方法。通常以分數或指數等作為評價尺度,然後把它們適當綜合起來。
經濟分析法:以經濟指標作為尺度,通過成本效益分析對技術進行研究和評價。
運籌學評價法:利用數學模型對於多因素的變化進行定量的動態評價
綜合評價法:將前三種評價法以不同形式組合起來。

形式

技術評估有項目評估、面向問題的評估和面向技術的評估三種形式。
①項目評估:著重對一個具體建設項目的評估。例如,對某地建設核電站或高速公路的評估。一般涉及項目的幾個可能方案(包括不建該項目的方案)。
②面向問題的評估:著重於解決某一特定問題。例如,能源短缺問題。一般會涉及廣泛的多種技術的評估。
③面向技術的評估:主要是研究某一項新技術,研究其對社會的影響。例如生物技術。它的特點是一般僅涉及新發明的技術,而前兩種形式一般是研究利用現有技術。這三種形式也可以互相補充。

組織方式

由於技術評估不僅涉及技術本身(往往又都是新技術),而且還涉及政治、經濟、環境和社會各方面,所以除了建立專門評估小組外,一般還需要聘請有各種專長的專家組成顧問小組,以保證評估結果能代表各種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