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恐懼

技術恐懼

“技術恐懼”概念主要源於西方的學術研究,是由“techno”(工藝、技術)與“phobia”(恐懼症、懼怕)組合構成的複合詞technophobia”,也通常被譯成“技術恐懼症”。

技術恐懼的重要特點是理性與非理性交織、心理與行為互動、內因與外源結合的結果,現實與文化並存,正負效應兼具,其實質是人與技術之間的一種負性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技術恐懼
  • 外文名:Technophobia 
  • 適用領域:對現代技術的適應性疾病
  • 所屬學科心理學
歷史淵源,概念內涵,形成機理,應對之策,

歷史淵源

從人類社會的技術發展史來看,技術早期是作為人類祛除恐懼的手段而存在的。技術是人類維持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手段,人們憑藉技術去認識、改造自然。科學技術使人類可以解釋自然之魅,可以祛除對自然界的恐懼。但為何技術會從消除恐懼的工具變為恐懼的對象。這與人們對技術的認識和理解、社會文化以及技術本身屬性有著直接關係。技術觀是人們在一定的社會語境下形成的對技術的總體認知和把握,指導著人們對技術、技術行業及與技術有關活動的認知和態度。
技術恐懼分為古代技術恐懼與現代技術恐懼。古代技術恐懼主要是文化形態的技術恐懼,與古代的技術文化和人們的技術觀密切相關。現代技術恐懼則是工具理性的技術認知與現代技術風險及風險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啟蒙運動為科技發展開闢了道路,把科學技術理性從神學與宗教統治下解放出來,這又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和推廣提供了必要條件。資本邏輯與工具理性相結合成為現代社會的價值評判標準,使技術不僅解放生產力、提高人類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還成為人類統治自然界、破壞自然環境和資產階級實現剝削的工具與幫凶。這樣,科學技術就從人類的解放手段淪為統治枷鎖,也因此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社會危機與環境危機。這也導致了以破壞機器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為主要內容的盧德運動,以保護環境、重返自然和拯救資本主義道德為主題的浪漫主義運動等,這些都是現代技術恐懼的萌芽和表現。

概念內涵

“技術恐懼”概念主要源於西方的學術研究,是由“techno”(工藝、技術)與“phobia”(恐懼症、懼怕)組合構成的複合詞“technophobia”,也通常被譯成“技術恐懼症”。從名稱上來看,這似乎是一種心理疾病,但從國內外研究文獻來看,學者們並沒有將其僅停留在疾病層面,而更多將其看作技術的伴生現象或現代技術發展帶來的衍生問題。因此,西方文獻中也有用“Techno-fear”指稱技術恐懼的。綜觀現代技術恐懼的各種研究,存在著將技術恐懼定位為“病”與“非病”、“理性”與“非理性”的分歧。比如,認為技術恐懼是一種對現代技術的適應性疾病,或是將其看作被誇大的、莫名其妙的甚至是不合邏輯的對特定物體、對象或場景的害怕。
技術恐懼的重要特點是理性與非理性交織、心理與行為互動、內因與外源結合的結果,現實與文化並存,正負效應兼具,其實質是人與技術之間的一種負性關係。趙磊將技術恐懼界定為“主體的人和客體的技術在一定的社會語境中的相互作用關係引發的人對技術負面的心理與行為反應”,具體表現為人對技術的不適應,消極地接受技術或出現不同程度的抵制情緒,甚或對技術的否定與破壞。他還將技術恐懼歸納為:對新技術的本能排斥、拒絕與抵制;對新產品、新技術感到的壓力、焦慮與恐慌等。韋爾(M. Weil)和羅森(L. D. Rosen)認為,技術恐懼是指人對計算機與相關技術所產生的社會衝擊與對未來世界可能產生的破壞等,由此衍生消極的、被動的甚至是牴觸的情緒與看法。

形成機理

技術恐懼的原因主要體現於:技術本身不完善、經濟利益的驅使、心理上的畏難情緒以及大眾媒介的大肆渲染等方面。任何技術都有從產生、發展到成熟的周期過程,處於成熟前期的技術存在缺陷與不足在所難免,而且即使是成熟技術也會出現難以預料的問題。關於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在特定歷史時期對於特定行業的勞動者來說,技術進步將導致產業工人的減少,導致部分在崗人員失業進而產生對技術的牴觸情緒。心理上的恐懼則是由某種場景或物體引起的消極、牴觸的心理反應。一方面,表現於人對不可控之物產生本能、原始的敬畏與恐懼。另一方面,又表現於人對無法預料甚至關係生死存亡的敏感問題所生髮的終極關懷與嚴重關切,以及恐懼特有的自我放大性與強烈的人際感染性而產生迅速、非理性的無限蔓延與擴散等,這與人對生的嚮往與死的恐懼密不可分。在大眾媒介領域,大量懸疑與科幻作品渲染的生動形象的技術圖景會使客群備感人類的渺小與卑微,也可能因此導致技術恐懼。
技術恐懼與其他恐懼形式存在一定差異,其並非僅源於人的心理問題,而且與技術的風險特徵及社會文化環境密切相關。換言之,技術恐懼是在特定社會語境中形成的人與技術的某種特殊關係,這種關係一般通過負面情緒和消極態度表現出來,亦被稱為負性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講,“技術恐懼”就是科魯科達(A. R. Korukonda)所謂的“在一個組織語境中人與機器相互關係的結果”。區別於解決作為疾病的恐懼症需要著力於人的心理層面,解決技術恐懼問題需要從技術、人與社會三方面入手。當前,我們可以藉助儀器對技術恐懼進行定性、定量的測量,可以通過獲取的技術數據分析人們對某種技術產生的恐懼指標。可以說,技術恐懼是人對於同技術關係的一種本能反應,其程度通常受個人的技術觀及對待技術的態度影響。

應對之策

技術恐懼研究具有廣闊的研究空間與重要的現實價值。研究技術恐懼的目的是消弭恐懼,克服內心難以抑制的懼怕心理。消除恐懼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一是產生技術恐懼的主體——技術。我們可以變革技術的設計,讓技術的設計者、開發技術軟體的工程師充分考慮使用者的喜好、需求等生理與心理特點,進行更為人性化的設計,使生產的產品具有簡單、方便、友好、宜人等特點,使其更易被人們所接受。二是技術恐懼的客體——人。我們可以改變使用技術的人,增加其實踐機會,培養、提高其與技術相關的知識、技能,改變其消極、被動對待技術的態度,調適其心理以適應技術發展。
現代技術恐懼研究在關注技術恐懼對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和技術進步的不良影響的同時,更要關注如何正確應對技術恐懼,以消除或降低其消極影響並指出技術恐懼問題的解決進路。當我們面臨複雜多變的可預見及不可預見的技術風險時,除完善和變革現有技術、探尋新技術外,還要有對社會、對人類負責任的態度。如果僅關注技術的短期效益,忽略了長遠利益,則有可能走向一種危險境地。因此,對於技術整體的發展路徑,我們應立足於人類的長遠利益,使其在規劃、設計、生產、套用的所有環節都置於一種必要的制約與引導之中。
在約納斯(Hans Jonas)看來,“道德行為的根本任務並不在於實踐一種最高的善,而在於阻止一種最大的惡,並不在於實現人類的幸福、完美與正義,而在於保護、拯救面臨著威脅的受害人”。質言之,道德的正確性正是對人類未來發展進行估量的基礎上承擔相應責任。人類面臨的一切可能出現的風險與挑戰,都需要儘可能地納入相對完善的監測體系並進行有價值的預測與評估,以便我們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採取必要的措施進行規避與防範。我們不能僅停留在消極、被動的研究,而要為預防風險採取更為積極的態度,評估技術可能帶來的後果的嚴重程度,從而讓人們清醒地認識到自身所處的境地。這種研究因其對未來的預防性、預見性與前瞻性,便有了更為特殊的意義。我們需要踏踏實實地做好全面的評估工作,完善必要的評價體系。
關於應對技術恐懼的研究,有著積極的作用和價值:一是對片面追求技術的人的警醒作用,二是對技術發展道路的啟示意義。我們應為人類未來謀福祉、以規避風險為導向,擴大責任擔當與道德倫理的外延,找出一條更為符合時代發展的技術恐懼研究範式,以更好應對社會可能遭遇的風險與挑戰。我們要在研究技術恐懼中形成一套應對恐懼技術的智慧,擔負起責任與道義,對技術進行反思、理解與駕馭,將技術納入健康發展的軌道。我們需要在技術風險迭起的當代社會正確認識技術恐懼現象,學會在恐懼中前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