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水環煙

“承水環煙”即嶧縣城西承水河上如煙如霧的水文景觀,嶧縣八景之一,清光緒三十年由王寶田主修的《嶧縣誌》,刻有董志顗、王德陳繪製的“嶧縣八景”線描畫。分別是:仙壇曉翠、仙洞懸雲、君山望海、青檀秋色、承水環煙、湖口觀漁、劉伶古台、許池綠波。

簡介,電影記載,歷史典故,

簡介

承水河,今稱西沙河,發源於棗莊以北的梁子河、滄浪淵、牛鼻泉和稅郭河一帶,河水自北向南,匯入台兒莊運河。西沙河水量豐沛,常年不涸,河上建有一座石橋,邑人稱“孺子橋”。橋身為元寶形,長九十米,寬六米八,高兩米六,汛期山洪到來時,大水漫橋而下,不給泄洪帶來障礙。據《嶧縣誌》記載,該橋建於明代弘治年間,嘉靖和崇禎年間進行過擴修。承水河(嶧城大沙河)緊沿嶧縣西城牆南下,在城門樓前的一箭之地便是橫跨承水的孺子橋。此處是台兒莊通往臨城的官驛古道的咽喉要塞。
明清兩代,縣城西門稱“迎恩門”,與迎恩門相對的孺子橋一帶,是觀賞“承水環煙”的最佳位置。這裡,綠樹成蔭,芳草繁茂,河面上水氣飄渺,如煙如霧,城牆似乎披了一層輕紗。雨後,藍湛湛的流水穿過橋洞,掀起急湍的浪花,團團蒸氣浮在水面,形成層層煙環。清晨,到河中汲水的城裡居民,挑著陶罐水擔,由城門出出進進,形成一條遊走的長龍。早飯過後,來河邊浣洗的麗人,把承水河裝點得更加嫵媚。
孺子橋的整體隨著兩岸的地勢翹呈元寶形;全長90米,高2·6米,橋面寬6·8米,由均高1·6米、寬1·2—1·25米不等的12孔橋洞排水;用青一色長條巨石與鐵扣合縫的結構;堅固、美觀而實用。
旭日將升時,高大森嚴的城門樓與對岸的徐家樓、關帝廟等氣勢軒昂的建築群遙相呼應。兩岸楊柳青青,芳草如茵,清湛湛的流水穿過橋洞,掀起急湍的浪花,在起伏疊岩的撞擊中轉化為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漩渦。籠罩在河床的一團團蒸氣飄浮在水面;追隨著水流漩渦的轉動而轉動;湧現出層層煙環,就像許許多多吸菸人在一起吐煙圈的情景。水蒸氣精彩的表演,再配上鳥歌蛙鳴與咆哮的激流奏出和諧的交響樂。“承水環煙”有聲有色、動靜相宜。微妙的自然現象蔚成大觀。

電影記載

1975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故事片《車輪滾滾》,曾經把孺子橋作為外景地之一。那時候,西沙河水還是城區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1980年之後,河水受到污染,一度成為污水河。1987年,為泄洪需要,水利部門將蜿蜒曲折的河道取直,河床改道,孺子橋廢棄,承水環煙的景觀發生變化。進入新世紀之後,嶧城區加大了承水河的治理力度,重修和新修了三座公路大橋和一座步行橋,對新河兩岸進行了綠化美化,建成了濱河公園。隨著上游污染源的有效治理,承水河又恢復了昔日的清澈,新的“承水環煙”更加迷人。

歷史典故

在承水環煙的景區,還蘊含一個“景外景”,並成為流傳民間的歷史掌故。
孺子橋始建年代不詳。據《嶧縣誌》記載,明代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由嶧縣知縣許承芳重建。在施工中,許知縣委派一個姓李的典史全權料理。這個李典史又轉手承包給自己的侄子具體負責操作。李家叔侄乘建橋之機,對上欺騙縣官,抬高造價;對下打著官方的旗號,橫行霸道地敲詐平民。巧取豪奪,發了橫財。故而激起民憤,橋尚未竣工,“東窗事發”。許知縣大怒,把此案作為“嚴打”的標本,從重量刑;追回了贓款,把兩名人犯關進大牢。
一位老石匠在橋北刻了十五隻鯉魚,其中七隻鯉魚頭衝上,八隻鯉魚頭朝下。他以李家叔侄“欺(七)上霸(八)下”的諧音為寓意,用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把“建橋貪污案”刻在橋上。
此後這“七上八下”的鯉魚圖,便成為出門在外的嶧縣人互相聯絡的標記暗號。假如兩個人在外地邂逅,都自稱嶧縣人,但又互不相識,便以這個典故為主題,進行系列化盤問。
“嶧縣西門外,樓里什麼樓?”
“徐家樓。”
“廟裡什麼廟?”
“關帝廟。”
“橋是什麼橋?”
“孺子橋。”
“橋頭的李家爺們好嗎?”
“不好,他爺們七上八下。”
對上了暗號,便證明是嶧縣老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