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洞懸云為古嶧縣八景之一,位於縣城東十華里的桃花山上。清光緒三十年由王寶田主修的《嶧縣誌》,刻有董志顗、王德陳繪製的“嶧縣八景”線描畫。分別是:仙壇曉翠、仙洞懸雲、君山望海、青檀秋色、承水環煙、湖口觀漁、劉伶古台、許池綠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仙洞懸雲
- 屬於:古嶧縣八景之一
- 位於:縣城東十華里的桃花山上
- 《嶧縣誌》:王寶田主修
簡介,歷史文化,
簡介
仙洞懸云為古嶧縣八景之一,位於縣城東十華里的桃花山上。清光緒三十年由王寶田主修的《嶧縣誌》,刻有董志顗、王德陳繪製的“嶧縣八景”線描畫。分別是:仙壇曉翠、仙洞懸雲、君山望海、青檀秋色、承水環煙、湖口觀漁、劉伶古台、許池綠波。
歷史文化
桃花山兩峰對峙,東峰之陽有一溶洞,名曰仙人洞。相傳,古代有一異人在此居住,後成仙而去。另有傳說,一個賣魚人途經此地,洞中老人邀他下棋,他放下魚擔,與老人對弈。他一邊走棋,一邊觀看洞外風景,發現樹木時而變黃,時而轉綠。一盤棋未盡,賣魚者發現自己的魚擔已經不見了蹤影。回到家,方知自己已經離家數百年。
仙人洞為石灰岩溶洞,洞口高三米,寬四米,洞中有兩個分叉向里延伸。向下的岩洞入口狹窄,側身越過“瓶頸”之後,裡面卻別有洞天。另一石洞向上延伸,是通往山頂的“天窗”。洞門兩側,懸崖陡峭,古木幽深。雨後,激流巨瀑,直瀉龍潭,滾雪飛花,雲蒸霞蔚。仙人洞不遠處,還有玉皇洞、八叉洞、滴水井、牛角洞、會真洞、朝陽洞、星星洞等多處洞穴,組成一組溶洞群。從輿名推測,這裡最初似為道教聖地,後來被佛家取代。由於嶧縣城郊無崇山峻岭,仙人洞自然成為文人雅士的郊遊之處。明清時期的文學家柴奇、賈三近、李克敬等人,曾到此遊覽,並留下膾炙人口的題刻。康熙年間的知縣仲宏道,每當公務勞神之後,必到仙人洞與僧人談詩論文,尋求清淨。離任前夕,寫下《桃花山記》一文,寄託離別之情。
日軍侵華戰爭開始以後,仙人洞遭到連續破壞:先是寺院被焚,古樹遭伐;文革時期,無知的理想主義者砸了佛像,毀了碑刻;再往後,滅草開荒,毀林種地,徹底破壞了這裡的生態,“仙洞懸雲”的景觀成為遙遠的記憶,探幽訪勝之地變成面目猙獰的荒野。
2003年,一位有心人投資整修了仙人洞,開挖了老龍潭,修復了登山路,重建了佛殿,把這裡建成了旅遊勝地。當春風乍起,杏花綻放,偉岸的青山被染成粉紅;夏雨過後,山泉噴涌,飛瀑直下,雪浪落入龍潭,化作湍急的清流;秋風乍起,紅楓、黃楝、綠檀三色輝映,把幽靜的禪寺裝點;冬日雪霽,玉樹臨風,清幽之地透出高潔的神韻。經過整修後的仙人洞,恢復了高山流水、仙洞懸雲、洞天福地、萬象森列的景觀。